首页 百科知识丹·拉瑟遭遇滑铁卢事件

丹·拉瑟遭遇滑铁卢事件

【摘要】:丹·拉瑟惨遭“滑铁卢”因揭露“虐俘门”事件,丹·拉瑟的主持生涯如日中天,却不料因一次意外,他遭遇了“滑铁卢”,彻底坠落。至9月20日,CBS和丹·拉瑟不得不发表郑重声明表示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所进行的报道是“判断错误”,受虚假资料的误导,并将进一步调查而对公众作出信服的交代和处理结果。其实,要说丹·拉瑟与布什一家的“过结”,由来已久。

丹·拉瑟惨遭“滑铁卢”

因揭露“虐俘门”事件,丹·拉瑟的主持生涯如日中天,却不料因一次意外,他遭遇了“滑铁卢”,彻底坠落。人们惊讶了,甚至在惊慌中问:“这到底怎么啦?”

不忍心马上进入悲剧,稍作挽留,看看丹·拉瑟还有哪些骄人业绩:除了主持人,他还是一位名作家,曾先后有7部著作,如《宫廷卫士》、《美国梦》、《最后期限与日界线》和《快门从不闪动》等都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还特别受到女性观众的青睐,那屏幕上的翩翩风度和带有鼻音的发音,对异性来说具有不同一般的亲和力!

不过噩运终于来临了。2004年9月8日晚,由丹·拉瑟主持的《60分钟》节目,揭露了布什所谓的“服役门”事件。节目中公布了4份据称是由已故得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少校、当年曾担任布什所在的飞行中队指挥官杰里·基利恩撰写的备忘录档案。档案中说,布什服役时因没有达到规定的训练而被停止飞行,但基利恩的上级则强迫他“美化”布什服役时的记录。据CBS后来透露,档案的提供者是国民警卫队退休军官伯克特。

但节目播出后,这一档案的真实性立即受到了广泛质疑。因为此文件的印刷字体系计算机所为,而上个世纪70年代还只有打

丹·拉瑟

字机;而且,曾任基利恩的秘书玛里安·诺克斯还健在,他表示这一档案系伪造;基利恩的遗孀更是对此提出诸多质疑。于是,这“服役门”事件一下转化成“丹·拉瑟”事件,立即在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兴风作浪,从而使丹·拉瑟、CBS陷入灭顶之灾!

至9月20日,CBS和丹·拉瑟不得不发表郑重声明表示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所进行的报道是“判断错误”,受虚假资料的误导,并将进一步调查而对公众作出信服的交代和处理结果。

其实,要说丹·拉瑟与布什一家的“过结”,由来已久。因为早在1988年采访老布什时丹·拉瑟就曾说“我不想变得好斗”,但当时任副总统的老布什则暗示说:“不,你正是这样的人。”从那时起,布什阵营里就一直认为丹·拉瑟老是跟共和党作对(包括抨击共和党总统里根等)。所以现在白宫对“道歉”事件虽表示感谢,但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一览众山小”的巨星,蓦然回首,却已跌入

与丹·拉瑟均有“过结”的布什父子

深渊之中……历史犹如开了玩笑。因为丹·拉瑟正是由1961年得克萨斯州报道飓风起家,但现在又因一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布什而坠落。(www.chuimin.cn)

这到底是人为?还是天意?

【评析】

一颗主持巨星,真的就此陨落了?心有不甘。

我就此记起了1945年“二战”结束,英国解散了战时联合政府而重新进行全国大选,那位德高望重的反法西斯英雄丘吉尔,并没有因此“理所当然”地获得连任,而是落选归入草民。这大概就是时代的进步?——难道丹·拉瑟因为揭露“虐俘门”事件,就“理所当然”地不必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评析至此(2004年11月24日),突然传来丹·拉瑟宣布:将于明年3月24日正式退休[1]。这一天刚好是他在CBS任《晚间新闻》主持人24周年的纪念日。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惊讶,因为否则丹·拉瑟起码还有10年黄金时代(华莱士已86岁,依然宝刀未老)。这在美国传播史上是一个具有无比惨痛教训的首例。

关于丹·拉瑟,我们还切不能忘记他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突破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是有关“瞬间”原则。丹·拉瑟的观点是当观众看到新闻,不仅能感觉到它,仿佛还能嗅到它。举例说报道灾情,电视画面捕捉的多是人物极端痛苦、嚎叫等“瞬间”;在报道抗议一类活动中,突出的也总是被警戒线挡住的示威者愤怒、冲击的“瞬间”。——对于丹·拉瑟的“瞬间”原则,也有传播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瞬间”所反映出的到底是新闻事件的个别,还是普遍?甚至认为因为有摄像机的出现而使人物情绪亢奋,这与克朗凯特时代,新闻追求平直而朴素的风格已完全不同。但丹·拉瑟的“瞬间”原则,事实上现在正于世界各国的电视新闻中大行其道,并恐怕已走上不归之路了。

再是关于“后院篱笆”原则。他列举这样三件事: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伦敦戴安娜王妃新生王子。对于电视新闻,更多关注的应是最后的“新生王子”!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一天下来有两位主妇倚在“后院篱笆”聊天,她们感兴趣的一定是“新生王子”。——对于这一点也许一般读者不易理解,“英阿之战”、“中东战争”的新闻竟不如生个孩子?其实,丹·拉瑟真正的含义是,新闻的取舍,以及轻重缓急的根本标准,应是由受众的兴趣、需求所定!如果这种兴趣、需求是“新生孩子”,那么它就比诸如“战争”的新闻更重要。关于这一点,其实已与CBS原来定下的准则“我们不能、也不应把新闻的价值判断建立在受众的兴趣上”相去甚远。

“后院篱笆”原则,从积极一面看,它使新闻越来越贴近受众;但就负面影响来看,将导致新闻的市场化、商品化。不过,不管“争议”有多大,现在看来,丹·拉瑟的“瞬间”与“后院篱笆”原则,正以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在影响着今天以至今后的电视新闻。(这一点在后面还有进一步例证。)

【注释】

[1]2005年3月9日,丹·拉瑟最后一次主持《晚间新闻》,至此,正式从主播岗位上引退。——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