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般的宗毓华宗毓华是个颇受争议的主持人。1993年6月1日,47岁的美国华裔主持人宗毓华,与全美年薪最高的主持人丹·拉瑟联袂主持CBS《晚间新闻》。在此前她的《与宗毓华共度周六晚》,后来的《与宗毓华面对面》等节目,是辛勤攀升的阶梯。1970年,23岁的宗毓华获得机会担任晚间10点的新闻播报。其一,1993年7月24日《新民晚报》副刊《奇迹般的宗毓华》。不过,“奇迹般的宗毓华”这一题目仍有价值。......
2023-12-06
丹·拉瑟惨遭“滑铁卢”
因揭露“虐俘门”事件,丹·拉瑟的主持生涯如日中天,却不料因一次意外,他遭遇了“滑铁卢”,彻底坠落。人们惊讶了,甚至在惊慌中问:“这到底怎么啦?”
不忍心马上进入悲剧,稍作挽留,看看丹·拉瑟还有哪些骄人业绩:除了主持人,他还是一位名作家,曾先后有7部著作,如《宫廷卫士》、《美国梦》、《最后期限与日界线》和《快门从不闪动》等都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还特别受到女性观众的青睐,那屏幕上的翩翩风度和带有鼻音的发音,对异性来说具有不同一般的亲和力!
不过噩运终于来临了。2004年9月8日晚,由丹·拉瑟主持的《60分钟》节目,揭露了布什所谓的“服役门”事件。节目中公布了4份据称是由已故得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少校、当年曾担任布什所在的飞行中队指挥官杰里·基利恩撰写的备忘录档案。档案中说,布什服役时因没有达到规定的训练而被停止飞行,但基利恩的上级则强迫他“美化”布什服役时的记录。据CBS后来透露,档案的提供者是国民警卫队退休军官伯克特。
但节目播出后,这一档案的真实性立即受到了广泛质疑。因为此文件的印刷字体系计算机所为,而上个世纪70年代还只有打
丹·拉瑟
字机;而且,曾任基利恩的秘书玛里安·诺克斯还健在,他表示这一档案系伪造;基利恩的遗孀更是对此提出诸多质疑。于是,这“服役门”事件一下转化成“丹·拉瑟”事件,立即在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兴风作浪,从而使丹·拉瑟、CBS陷入灭顶之灾!
至9月20日,CBS和丹·拉瑟不得不发表郑重声明表示道歉,称其对布什总统服兵役记录所进行的报道是“判断错误”,受虚假资料的误导,并将进一步调查而对公众作出信服的交代和处理结果。
其实,要说丹·拉瑟与布什一家的“过结”,由来已久。因为早在1988年采访老布什时丹·拉瑟就曾说“我不想变得好斗”,但当时任副总统的老布什则暗示说:“不,你正是这样的人。”从那时起,布什阵营里就一直认为丹·拉瑟老是跟共和党作对(包括抨击共和党总统里根等)。所以现在白宫对“道歉”事件虽表示感谢,但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一览众山小”的巨星,蓦然回首,却已跌入
与丹·拉瑟均有“过结”的布什父子
深渊之中……历史犹如开了玩笑。因为丹·拉瑟正是由1961年得克萨斯州报道飓风起家,但现在又因一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布什而坠落。(www.chuimin.cn)
这到底是人为?还是天意?
【评析】
一颗主持巨星,真的就此陨落了?心有不甘。
我就此记起了1945年“二战”结束,英国解散了战时联合政府而重新进行全国大选,那位德高望重的反法西斯英雄丘吉尔,并没有因此“理所当然”地获得连任,而是落选归入草民。这大概就是时代的进步?——难道丹·拉瑟因为揭露“虐俘门”事件,就“理所当然”地不必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评析至此(2004年11月24日),突然传来丹·拉瑟宣布:将于明年3月24日正式退休[1]。这一天刚好是他在CBS任《晚间新闻》主持人24周年的纪念日。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惊讶,因为否则丹·拉瑟起码还有10年黄金时代(华莱士已86岁,依然宝刀未老)。这在美国传播史上是一个具有无比惨痛教训的首例。
关于丹·拉瑟,我们还切不能忘记他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突破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是有关“瞬间”原则。丹·拉瑟的观点是当观众看到新闻,不仅能感觉到它,仿佛还能嗅到它。举例说报道灾情,电视画面捕捉的多是人物极端痛苦、嚎叫等“瞬间”;在报道抗议一类活动中,突出的也总是被警戒线挡住的示威者愤怒、冲击的“瞬间”。——对于丹·拉瑟的“瞬间”原则,也有传播学者提出异议,认为“瞬间”所反映出的到底是新闻事件的个别,还是普遍?甚至认为因为有摄像机的出现而使人物情绪亢奋,这与克朗凯特时代,新闻追求平直而朴素的风格已完全不同。但丹·拉瑟的“瞬间”原则,事实上现在正于世界各国的电视新闻中大行其道,并恐怕已走上不归之路了。
再是关于“后院篱笆”原则。他列举这样三件事: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伦敦戴安娜王妃新生王子。对于电视新闻,更多关注的应是最后的“新生王子”!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一天下来有两位主妇倚在“后院篱笆”聊天,她们感兴趣的一定是“新生王子”。——对于这一点也许一般读者不易理解,“英阿之战”、“中东战争”的新闻竟不如生个孩子?其实,丹·拉瑟真正的含义是,新闻的取舍,以及轻重缓急的根本标准,应是由受众的兴趣、需求所定!如果这种兴趣、需求是“新生孩子”,那么它就比诸如“战争”的新闻更重要。关于这一点,其实已与CBS原来定下的准则“我们不能、也不应把新闻的价值判断建立在受众的兴趣上”相去甚远。
“后院篱笆”原则,从积极一面看,它使新闻越来越贴近受众;但就负面影响来看,将导致新闻的市场化、商品化。不过,不管“争议”有多大,现在看来,丹·拉瑟的“瞬间”与“后院篱笆”原则,正以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在影响着今天以至今后的电视新闻。(这一点在后面还有进一步例证。)
【注释】
[1]2005年3月9日,丹·拉瑟最后一次主持《晚间新闻》,至此,正式从主播岗位上引退。——编者注
有关世界明星主持人的文章
奇迹般的宗毓华宗毓华是个颇受争议的主持人。1993年6月1日,47岁的美国华裔主持人宗毓华,与全美年薪最高的主持人丹·拉瑟联袂主持CBS《晚间新闻》。在此前她的《与宗毓华共度周六晚》,后来的《与宗毓华面对面》等节目,是辛勤攀升的阶梯。1970年,23岁的宗毓华获得机会担任晚间10点的新闻播报。其一,1993年7月24日《新民晚报》副刊《奇迹般的宗毓华》。不过,“奇迹般的宗毓华”这一题目仍有价值。......
2023-12-06
两次独家采访萨达姆2003年2月下旬,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已箭在弦上。2002年2月24日,丹·拉瑟独家采访萨达姆萨达姆:这是美国官员的担心?最后要说的是,从表象上看这次采访似乎萨达姆稍占上风,其实,这恰恰也是丹·拉瑟更为成功的地方。但此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丹·拉瑟独家专访萨达姆。昔日海湾枭雄萨达姆......
2023-12-06
一鸣惊人的丹·拉瑟1982年8月17日晚6点30分,丹·拉瑟在CBS《晚间新闻》节目中抨击了里根政府增加税收的政策,他告诉观众说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已激怒了包括总统在内的共和党党员。丹·拉瑟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责问丹·拉瑟:“你有什么事不便说出口吗?”丹·拉瑟没有“大明星”架子,乐于助人。......
2023-12-06
昭公二十五年,孔子方自周返鲁,而鲁国复有内乱,昭公出奔齐。《家语·致思》言孔子适齐,途中遭丘吾子。又《正论解》记孔子适齐,遭妇人野哭。此事本《檀弓下》篇,然别不云适齐事,不省《家语》更有所据否耳。孔某之齐,见景公。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孔某之诛也。凡以甲申适齐、辛卯反鲁者皆非是。昭二十七年,吴季札聘上国,反于齐,子死赢、博间,而夫子往观葬。《檀弓下》篇曰:延陵季子适齐。......
2023-11-21
从河内到北宁的道路,在英国乡村的农家眼中也是一条很坏的二轮货车路,但是在东京这是最好的御路,敌人假定法军将宁可打仗也不绕湾路是有理由的。这可能是法军在那叫做Trung-Son的阵地上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抵抗。向北宁进军的最后一天,法军死5人,其中1名是伍长,被一发炮弹炸为两断,并有25名受伤。5点钟时,炮队从北山上轰击北宁;但华军业已撤出该地。......
2023-08-17
黑妞是我们这幢楼里年龄最小的孩子,今年才五岁,每天上幼儿园还得奶奶接送呢。可是我不能扫黑妞的兴,便点点头说:“嗯,喜欢。”这确实是一只很好看的小猫咪,浑身雪白,耳朵和四条腿都是黄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十分天真,十分顽皮。可是一天,娇凤差点儿成了小猫爪下的牺牲品。等我拾掇好鸟笼,让两个“受害者”初步恢复了镇静,再来帮助黑妞找寻那个“肇事者”。当黑妞抱着小白离去时,神情是黯然的,眼里噙着泪花。......
2023-07-07
拉深系数用来表示拉深过程中的变形程度。合理地选定拉深系数可以使拉深次数减少到最小程度。表4-41 各种材料拉深系数极限值(推荐)2.拉深次数拉深次数通常是先进行概略计算,然后通过工艺计算来确定。为使各次拉深变形程度分配合理,确定拉深次数后,需将拉深系数进行合理化调整。......
2023-06-26
大熊觉得身上凉飕飕的,又累又困。但这一切,熟睡中的大熊一点儿也不知道。大熊心里纳闷,揉了揉眼睛。大熊吓了一大跳。管理员气呼呼地押着大熊去见人事主任。副厂长已经听说了大熊的事,他简直怒不可遏。大熊心里难过极了,充满了恐惧和无助。大熊只好回到工厂里。管理员向大熊交代他该做的事情。大熊想道,“我实在困得不行了。”每天早上,大熊都得要其他工人来拽,才能起床去工作。一天,管理员气冲冲地朝大熊吼道:“......
2023-07-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