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明星心目中的偶像有关“芭芭拉”的介绍和评析,本已尘埃落定;但突然感到不妥,因为这位“美国电视第一夫人”并非只有凌厉攻势,而且还有“刚柔相济”的另一面。)而女明星像莎朗·斯通,她认为才够得上“性感”、光彩照人。“美国电视第一夫人”是好莱坞影星心目中的偶像。无意好高骛远,只是心中的疑问,旨在抛砖引玉。......
2023-12-06
“这里是伦敦”现场直播
默罗不仅开创了“新闻联播”,而且还是推出“现场直播”报道的第一人。
当时是“二战”疯狂的时刻,希特勒妄图即刻吞下最强劲的对手——大英帝国。1940年8月18日,默罗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以无比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开创了电子媒介传播史上又一奇迹——第一个“这里是伦敦”现场报道。
默罗亲自站在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英国广播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作战场实况报道;
默罗披着军用胶布雨衣,穿行在枪林弹雨之中,做第一线现场广播;
默罗还乘扫雷艇航行于北海之中,深入扫雷现场报道;
当盟军对柏林大空袭时,默罗自己也坐在一架飞机上播出这次战况。
在一次行动中,与默罗同行的4个记者有2个死于德军的炮火之中;但默罗没有后退,他继续参加飞行报道,总共参加了25次空袭战斗中的飞行报道。
爱德华·默罗
丘吉尔是默罗的忠实听众
“二战”期间,默罗常出没于骇人听闻的危险境地作现场实况广播,每次播出以“这里是伦敦”开场,然后用当时伦敦的习惯用语“晚安——祝您幸运”结束。(www.chuimin.cn)
关于第一个推出“现场直播”,这堪称是电子媒介的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因为人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生动、快速、真实,甚至就像亲身经历战场一样的报道。这对于当时美国和欧洲人民即时了解战争信息,鼓舞斗志,及时做好应对,无疑做出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贡献。
“现场直播”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穿透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时仍处于“中立”的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的深刻认识。在战争中途,当默罗回国作短暂休息时,罗斯福总统立即邀请他偕同夫人共进晚餐,并与他探讨这场“战争”,做了彻夜长谈。
“这里是伦敦”的影响无远弗届。由此,也奠定了正处于黄金时期美国广播新闻的基本格调:沉静,庄重,客观,真实又声情并茂。
默罗本人更是备受英国民众的爱戴和尊敬。丘吉尔与夫人都是默罗的忠实听众。“二战”结束,默罗返回美国,受到了美国各界无比热烈的欢迎。有评价说:“默罗的声望,已超过了当时战功赫赫的艾森豪威尔将军。”
【评析】
关于“现场直播”,这简直是打开了电子媒介传播的“潘多拉盒子”。因为这是电子媒体一种最强大、最有时效、最具革命性的传播。它对于当时、今天乃至今后,都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因为凡以前出现的新闻,事实上都为“过去时”——也即这些“新闻”都是事先经由记者采访、编辑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已是“旧闻”);而“现场直播”是“现在时”或说“进行时”——也即“新闻”正在发生、发展。如果对“现场直播”下一定义,那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与传播处于同时、同步”。
其二,“现场直播”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冲击力。一般说,新闻事件的“效应”将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递减。一件爆炸性新闻的“现场直播”,即使与仅隔一两天报刊上见到的“消息”相比,两者的冲击力也大相径庭。
其三,最为关键的是“现场直播”将使传统意义上的播音(纯粹读稿)功能丧失(当然,这里的功能丧失也仅仅是对“现场直播”而言),而对主持人的能力、素养、瞬间反应……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有了“现场直播”,才使“主持人”这一职能显得如此不可或缺了。(有关“现场直播”,将在以下《辛普森驾车出逃现场直播》等篇,有更广泛、深入的探讨。)
有关世界明星主持人的文章
好莱坞明星心目中的偶像有关“芭芭拉”的介绍和评析,本已尘埃落定;但突然感到不妥,因为这位“美国电视第一夫人”并非只有凌厉攻势,而且还有“刚柔相济”的另一面。)而女明星像莎朗·斯通,她认为才够得上“性感”、光彩照人。“美国电视第一夫人”是好莱坞影星心目中的偶像。无意好高骛远,只是心中的疑问,旨在抛砖引玉。......
2023-12-06
与“麦卡锡主义”的斗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默罗与“麦卡锡主义”的初次交锋是“米洛案件”。而这时,全国上下群情激昂,一致声讨麦卡锡。1954年底,美国参议院最终以67票对22票通过了一项“谴责”麦卡锡的决议。看来,反“麦卡锡主义”还任重道远,但默罗已为我们举起大旗,为“主持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2023-12-06
惊世骇俗的芭芭拉走笔至此,前面所论述的都为男性主持,没有一名是女性,如果也要竞选什么行政长官之类的,那肯定是大输家,因为得不到女性的选票呗。以下,赶快推出一位女性金牌主持——芭芭拉·沃尔特。“惊世骇俗”,并不只是体现在她的诸多“第一”,更体现在她那与众不同的采访风格。屈指数来,美国有两位了不起的“芭芭拉”。......
2023-12-06
最值得信赖的布鲁考2004年岁末,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历时已20年的“三驾马车主持人时代”,可说已席终宴散。CBS丹·拉瑟惨遭滑铁卢,ABC詹宁斯已66岁,而NBC汤姆·布鲁考在64岁时也宣布正式告别。果然,NBC由此收视率跃升前列;布鲁考“金牌主持”的地位也予以奠定。至2004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之夜的直播中,布鲁考赢得了1500多万名观众,比竞争对手ABC还多出300万。在2003年的一份民意调查中,布鲁考被评为美国人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新闻主播”!......
2023-12-06
凯蒂的“温柔一刀”读完上篇的读者一定会问:凯蒂何许人也,竟在这传媒大国还如此抢手?但根本的原因是凯蒂在那看来亲切、活泼之中却深藏着的独特一面——有评论家称之为“温柔一刀”。戴安娜王妃以上的提问,显示了大牌主持应有的素养和道德风范,当然也并不遗漏这“温柔一刀”。如果借鉴接受美学理论,那么凯蒂的“人气飙升”,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现在美国的时尚更愿挨这“温柔一刀”吧。......
2023-12-06
两次独家采访萨达姆2003年2月下旬,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已箭在弦上。2002年2月24日,丹·拉瑟独家采访萨达姆萨达姆:这是美国官员的担心?最后要说的是,从表象上看这次采访似乎萨达姆稍占上风,其实,这恰恰也是丹·拉瑟更为成功的地方。但此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丹·拉瑟独家专访萨达姆。昔日海湾枭雄萨达姆......
2023-12-06
95岁的主持人库克大众传播中有关“主持人”的历史,现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的爱德华·默罗;其实,仅比默罗晚一年出生的BBC主持人阿利斯泰尔·库克,显然也算“主持人”的源头。默罗已于1968年去世;幸运的是库克的主持生涯直到2004年95岁高龄,才从BBC光荣退休。他不仅是迄今世界上年龄最大、也是唯一贯穿“主持人”全部历史的主持人。1968年,库克主持《美国来鸿》库克的《美国来鸿》,BBC原来计划仅安排一个季度。......
2023-12-06
布鲁考的厄运与趣闻金牌主持总是叱咤风云,“过关斩将”,那是否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呢?布鲁考再有,2000年美国大选,在关键时刻布鲁考抢先报道了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佛罗里达州获胜的消息;但不久,佛州爆出计票争议,经最高法院裁决,最后为布什获胜。布鲁考风度迷人,趣闻也不少。现在的布鲁考虽已从“金牌主持”的职位退下,但仍将为NBC做顾问等工作。......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