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所,北魏时创建。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初喇嘛教传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文殊菩萨像菩萨顶现有殿宇400余间,占地45亩。总之,菩萨顶的气势之大,也堪称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前院的正殿为文殊殿,又称滴水殿,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过去传为文殊菩萨显灵所滴的甘露所致,实际上这是文殊殿的建筑结构上有一特殊的蓄水层所致。......
2023-12-06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县城东南约45千米的麦积山,因其山峰平地崛起,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名。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座完整的山体,后因地震,分裂为东崖、西崖两处,现有栈道相通。麦积山石窟现存各代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个,西崖140个),雕塑70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
麦积山第44窟正壁佛像
西魏时代作品。佛像衣饰下摆褶纹线条已趋繁复,由此可看出佛像造型渐趋中土化的迹象。
麦积山石窟开创于后秦后期,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陆续大规模建造。麦积山石窟雕塑以泥塑为主,可分为高浮雕、圆塑、粘贴塑和壁塑四种。它们在艺术形式上追求静穆庄严的艺术境界,动静结合,严谨而不死板,同时,也注意作品的整体性及其与建筑、壁画的协调性。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则具有明显的写意性和强烈的世俗性。后秦到西秦时期的造像以第74、78二窟的主佛为代表,既有北方民族朴实雄健的形象特征,也带有古印度及西域造像的风格。现存北魏时期的洞窟约有80多个,占麦积山石窟总数的40%;北魏前期造像以第69、76、75、81、100、128,148、155、156、169等窟为代表,有两种类型,一种体态健壮浑厚,另一种体形修长、扁平、薄衣透体;北魏后期造像风格以“秀骨清像”为主,代表窟有第127、133、142、140、28、30等窟。西魏时期的洞窟以第43、44、135、123、102、105、120等窟为代表,造像风格是“秀骨清像”的延续。北周时期的造像风格已开始向隋唐风格过渡,面相丰圆,身材匀称,以第3、4、22、26、44、55、62、141等窟为代表。隋代的造像丰满富丽,作风写实,夸张合理,以第5、8、10、13、14、37、152等窟为代表。宋代没有开凿新窟龛,只是在原有窟龛中增塑或者重修了大批造像,其风格为写实中求变化,时代性强,以第13、23、43、133等窟的主佛及第43窟的二力士最为典型。(www.chuimin.cn)
麦积山石窟中最著名的是东崖的上七佛阁、牛儿堂以及西崖的万佛堂。上七佛阁(编号为第4窟)建在离地50多米的东崖壁上,构成了一个中国式的七间八柱崖阁,宽31米,深11米,高16米,在佛龛与大柱间组成长廊,长廊上部有巨幅彩塑天女散花图,与龛内的佛、菩萨群像相呼应,烘托出彩花飞舞的意境,故上七佛阁也称“散花楼”。牛儿堂建在东崖极高处,离地约60余米,三间四柱,内有三座佛龛;其长廊上原有四尊天王塑像,今仅存一尊脚踏着牛儿的天王塑像,人称“金蹄银角牛娃”,牛儿堂即因此得名。万佛堂(编号为第133窟)是西崖最大的石窟,离地约70米;窟内有唐塑宋修的接引佛,四壁满布影塑千佛和飞天,窟顶尚残存部分壁画;此外,万佛堂内还有石刻造像碑18通,雕刻精致,这些石碑是万佛堂的标志,万佛堂因此又称“石碑洞”。其中第10号碑刻佛传故事,八个连续的画面各具风采,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麦积山石窟在中国众多的佛教石窟中作为保存泥塑造像最丰富的石窟,是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最大的泥彩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第5窟踏牛天王
初唐泥塑作品。此天王怒目圆睁,威严中带有一丝斯文。
有关佛教小百科. 建筑的文章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所,北魏时创建。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初喇嘛教传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文殊菩萨像菩萨顶现有殿宇400余间,占地45亩。总之,菩萨顶的气势之大,也堪称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前院的正殿为文殊殿,又称滴水殿,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过去传为文殊菩萨显灵所滴的甘露所致,实际上这是文殊殿的建筑结构上有一特殊的蓄水层所致。......
2023-12-06
在今安阳市西北35千米的清凉山南麓有一座修定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隋末寺院荒废,至唐太宗时下诏予以全面修复。寺中有一座建于唐代的砖砌浮雕舍利塔,这就是安阳修定寺塔。安阳修定寺佛塔上的狮子浮雕整个塔身外壁刻满各种雕饰,全部用雕刻模制作的矩形、菱形、五边形、三角形和一些由直线曲线组成的雕砖拼砌而成。修定寺塔在全国解放以前,修定寺的雕砖曾屡遭帝国主义分子和古玩奸商盗窃,损失了不少。......
2023-12-06
中国广大山区和农村广泛存在的茅庵、精舍、小庙均属此种类型。廊院式布局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而形成的寺庙形制。园林式寺院昆明圆通寺南传佛教泰式寺院建筑园林式布局是一种将单体式、组群式或塔庙式格局与所在地自然环境或人造环境相结合的寺庙类型。喇嘛式布局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布局类型。傣族式建筑布局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布局类型。......
2023-12-06
汉地佛寺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两侧。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而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日本称之为金堂。法堂是演说佛法和传戒集会的场所,平时常作佛事用,也有在其他殿堂进行这些活动的。玉佛寺大雄宝殿斋堂供应素食的食堂。幡悬挂于佛殿两侧或前方的长条形丝织或棉织物,以示敬意。......
2023-12-06
曾名天童玲珑寺、天寿寺、景德禅寺等,明代初年正式改为天童禅寺。天童寺的建筑布局风格是依山就势,层叠递进升高,并且十分讲究风水取势的高低错落。占地近6万平方米,是国内颇为罕见的宏大建筑群。在天童寺的建筑中,位于佛殿东南的钟楼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天童寺周围风光也十分旖旎迷人,素有天童十大胜景及十小丽景之称。......
2023-12-06
在中国佛教中、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名山,它们分别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位菩萨的道场,具有很高的宗教地位。五台山是中国保存寺庙最多而又最完整的佛教名山。在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因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为四大名山之冠。峨眉山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其中大峨为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超过了五台、九华和普陀,高居四大名山之冠。......
2023-12-06
如果说隋朝是佛教在北周灭佛后的恢复、提倡和开始兴盛时期,唐朝的佛教则进入了其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佛塔继承了南北朝佛塔的形制,建塔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宏伟和分布地区的广泛性,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四门塔隋、唐时期,砖的产量和用砖的结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材质的转变,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特征表现为每层之间距离明显相当于楼层高度、塔身与塔檐等大都仿木构以及各楼层可供登临远眺等。......
2023-12-06
在所有佛塔中,阁楼式塔为数众多、历史最久,形式也更为壮观。阁楼式塔从木塔起源,逐渐向砖石方面发展,千姿百态。楼阁式木塔这种塔起源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是中国最早兴起的楼阁式塔。楼阁式石塔据史书记载,在北魏中期开凿的一些石窟里,就已出现石工模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刻制的石塔。楼阁式琉璃塔一些楼阁式塔外表涂以琉璃,使之瑰丽夺目。......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