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藏身于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因一座高142米、形似麦垛的孤峰而得名。麦积山层峦叠嶂,风景秀美,有“陇上林泉之冠”之美誉。5世纪初,麦积山已是陇右的佛教圣地,最早的记载见于《高僧传·玄高传》,载高僧玄高“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与其他石窟相比,麦积山石窟更具文化汇聚、交融的特色。这尊造像存于第133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6年后,首次回家探亲的情形。......
2023-10-28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鸣沙山东麓,是中国佛教著名石窟,亦称「千佛洞」、「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凿于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约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乐尊和尚于前秦建元三年(366)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诸代相继凿建。莫高窟现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余平方米,彩塑2415躯,唐、宋木构建筑五座,以及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窟内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也有群像,最大者高33米,小者不过10厘米,精彩纷呈。壁画则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部分,若将其画面以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千米的画廊;莫高窟壁画以佛教思想为主,但也有反映中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建筑、艺术、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中国其他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敦煌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塔
莫高窟洞窟的形制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禅窟、中心塔柱窟和覆厦斗式窟。禅窟也称毗诃罗窟,其主室纵长,后壁开一个大圆券龛,内塑佛像,南北两壁各开四个方形小禅室,每个禅室一米见方,仅能容一僧在内修行,这种形制只有新疆和敦煌可以见到;中心塔柱窟,则是在主室后部建中心塔柱,塔柱前凿成仿木构的人字坡屋顶形式,这是敦煌石窟所特有的形制;覆斗式窟,平面为方形,后壁凿佛龛,窟顶从四壁顶部向上斜收,形成方形的藻井,顶心和四坡多画满壁画。(www.chuimin.cn)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石质松脆,不宜雕刻,古代匠师就地取材,发展了泥彩塑和壁画两种形式,其中尤以“绘塑一体(壁画与雕塑融为一体)”为一大特色。十六国到北周时期彩塑的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像等。彩塑形象以圆雕、浮雕和拓模影塑等手法表现,既有早期受中亚犍陀罗影响的圆脸直鼻、袒肩披巾的西域式,也有后来流行于北方的面瘦含笑、褒衣博带的中原式。隋唐两代彩塑多为圆雕,一般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坛上列置群像,窟内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以及胁侍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和高僧像等;并出现了前代少见的高大塑像,特别是第96窟初唐的北大像,高33米;第130窟盛唐的南大像,高26米,以及第15窟中唐的大型涅槃像,皆为中国古代巨型彩塑之精品,彩塑形象逐渐趋于写实,面相丰满,比例适度,人物性格刻画细腻。
莫高窟各洞的壁画更是丰富多彩。隋代前的北朝壁画,以佛传、本生、因缘故事和千佛为主。隋唐时期为莫高窟全盛期,经变题材成为壁画主体,此外还有与经变画相配合的屏风画、佛教感应故事画、瑞像图以及历史人物画等。其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五代、宋时壁画题材多沿袭唐代。其中第61窟的《五台山图》通贯全壁,为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西夏时的壁画,则装饰性较浓。元代壁画,更渗入了藏传佛教密宗的风格。莫高窟壁画不但保存大量有关佛教经典的经变图、佛教史迹图等,还真实地保存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生活以及中西关系的形象史料,涉及佛教文化的各个领域。
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对敦煌石窟艺术和历史的研究。1943年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后又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有关佛教小百科. 建筑的文章
麦积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藏身于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因一座高142米、形似麦垛的孤峰而得名。麦积山层峦叠嶂,风景秀美,有“陇上林泉之冠”之美誉。5世纪初,麦积山已是陇右的佛教圣地,最早的记载见于《高僧传·玄高传》,载高僧玄高“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与其他石窟相比,麦积山石窟更具文化汇聚、交融的特色。这尊造像存于第133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6年后,首次回家探亲的情形。......
2023-10-28
斯坦因从扎西德·伯克那里第一次听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传说后,决定尽早去莫高窟探访一次,以证此传说是否属实。斯坦因来到敦煌时,随身带着沙畹著《根据夏-厄·保宁先生带回的拓片对十件中亚碑铭进行的考释》,内收保宁从敦煌莫高窟带回的4方碑拓。于是,斯坦因在蒋孝琬的帮助下,首先对莫高窟碑铭进行了调查。[16]不过,斯坦因初访莫高窟的主要目的,还是调查发现藏经洞的事情。......
2023-07-31
7世纪中叶,佛教开始正式传入西藏,经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相继推动,藏传佛教在一个世纪之中有了飞跃的发展。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受吐蕃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最深的丝路重镇之一。到元代,藏传佛教在敦煌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坐落在河西走廊中段的马蹄寺,正是藏传佛教发展的产物,为中国西北地区文化传播、边疆政教稳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3-10-28
佛学是一门建立在高度发达思维科学基础上的,以精深哲理为主要内容的高级人文科学,没有较高的语文、逻辑知识水平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想了解其深理,只能被看做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实际上并无此可能。因此,语文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含量很大、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综合知识。......
2023-12-04
上爲贊普本卷編號爲伯二九九一,本文是一件功德記殘文,是吐蕃占領敦煌初期的作品。殘文主要記載了吐蕃統治敦煌後,敦煌官品社某公等人重建某洞窟的營造之事。署名人智照,在敦煌文書中多次出現,伯三四九〇、伯二二八五及伯三七二六中智照都是以寫經人身份出現的。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有録文。......
2023-07-31
同样一个词,同样一句话,说的人可以有多种意向,听的人可以有多种理解,如“真谛”和“假谛”(即俗谛)在佛法典藉中是最常见的词,但佛教大小乘哲学各派“二谛”的概念完全不同。我认为佛教各派的见解上的分歧、理论上的混乱,大多数也是概念术语上的不统一和个人理解上的差别造成的。......
2023-12-04
本卷編號爲伯二六四一,本文是卷子背面第三篇,主要記載了某節度押衙重修某洞窟相關事宜。鄭炳林先生在《伯二六四一號背莫高窟再修功德記撰寫人探微》考證:本文與《觀音院主釋道真修龕句并序》寫作主題基本相同,都記述了對舊窟的重修,從書寫筆記來看,寫手相同,行文特點、寫作年代大致相同。......
2023-07-31
斯坦因再访敦煌的目的之一,是实地调查1907年以后藏经洞出土文献的流散情况。斯坦因于1913年9—10月在喀什噶尔逗留期间,听闻过许多有关藏经洞出土文献四处流散的消息。斯坦因抵敦次日,即1914年3月25日,王圆禄一大早就来拜访斯坦因。[18]斯坦因和王圆禄交谈的主题,主要是1910年藏经洞文书被官府解走的经过。......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