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安小雁塔:探索其独特艺术之美

西安小雁塔:探索其独特艺术之美

【摘要】: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古都唐长安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因其体量比大雁塔小,修建时间也晚,故称小雁塔。小雁塔原名“荐福寺佛塔”,是荐福寺重要建筑之一。荐福寺小雁塔为四方形砖构密檐式塔,原为15层,高46米。明正德末年,长安又地震,奇妙的是,小雁塔不仅没有裂倒,反而“一夕如故”,塔身在一夜之间竟吻合如初了。直到今天,小雁塔还是人们游览的重要景点。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现在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路南侧。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古都唐长安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因其体量比大雁塔小,修建时间也晚,故称小雁塔。但从建筑的角度看,它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比明代包砌了一层厚砖的大雁塔更有文物价值。1961年,它与大雁塔一起,同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原名“荐福寺佛塔”,是荐福寺重要建筑之一。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唐高宗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荐福修建的,当时称为“献福寺”。武则天掌权时,于天授元年(690)改名为“荐福寺”,成为唐长安著名的寺院。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前往印度求佛法、游历了30余国的唐高僧义净回到故土,武则天亲至洛阳上东门外迎接。神龙二年(706),义净入居荐福寺主持译经事务。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为保存义净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才建造了这座小雁塔。

荐福寺

小雁塔为四方形砖构密檐式塔,原为15层,高46米。后因地震,坍落两层,现有13层,高43.3米。塔下为方形砖砌基座,座上置第一层塔身,每边长11.38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南北辟门,以供出入。第二层以上的高和宽度都逐层递减,塔的外形逐层收小,自六层以上,塔身外形急剧收杀,使塔上部呈现圆和流畅的外轮廓线。第一层塔身上出密檐15层,每层檐子之间距离甚小,仅南北辟小窗,供采光通气用。所出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下面出菱角牙子,菱角牙子上叠涩出层层略微加大的挑砖15层。在底层的青石门楣上,用线刻方法刻出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反映了初唐的艺术风格。塔身内部为空洞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楼梯盘旋而上。(www.chuimin.cn)

荐福寺山门内建有钟鼓二楼,钟楼内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1192)重2万多斤的大铁钟。过去,每天清晨寺僧按时撞钟礼佛,钟声清脆,远播城乡,催人梦醒。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小雁塔建于密檐式塔的初创阶段,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缺点。最突出的是它的塔身上开的小窗,南北相对,上下成串,削弱了整体结构的牢固性。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长安大地震,此塔从顶部至底部裂开一尺多,“明彻若天牖,行人往往见之”。明正德末年(1521),长安又地震,奇妙的是,小雁塔不仅没有裂倒,反而“一夕如故”,塔身在一夜之间竟吻合如初了。对于这种裂而不倒、震而复合的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说是“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实,这并非神力所为,而正是人力所致。是中国古代建筑专家与劳动者高超技艺与聪明才智的结晶。由于塔体砌砖技术和砖的质量都很好,基础也很坚固,因此虽经大震,塔体并未松散崩塌。而塔基经过夯土已形成一个坚固的半圆球体,再次受震后又借内向应力吻合了。这的确是一个千古奇迹。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长安又发生大地震,塔顶被震塌,但塔的外貌依然完整。1965年,政府拨出专款对小雁塔进行了修缮,采取了加固措施,并安装了避雷针。直到今天,小雁塔还是人们游览的重要景点

荐福寺小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