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承德外八庙的建筑风格特点

承德外八庙的建筑风格特点

【摘要】:承德「外八庙」是环列于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部山麓的一系列大型佛教建筑群的统称。外八庙无论是建筑形式、园林风貌还是宗教艺术都融合了藏、蒙、汉等民族风格,清代诸帝常在这里接待蒙古和藏族的领袖人物。安远庙位于避暑山庄东北部,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因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建筑风格,故又称“伊犁庙”。其中作为普乐寺标志的建筑是坛城。

承德「外八庙」是环列于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部山麓的一系列大型佛教建筑群的统称。

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朝统治者为了团结蒙藏各族的上层人物,顺应蒙藏人民尊信黄教的习俗,在承德陆续兴建寺庙,由于建在京师之外,被清朝官方文献称做“外庙”,又因其中8座寺庙有朝廷派驻的喇嘛,归理藩院掌管,故而称做“外八庙”。

外八庙无论是建筑形式、园林风貌还是宗教艺术都融合了藏、蒙、汉等民族风格,清代诸帝常在这里接待蒙古和藏族的领袖人物。外八庙为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和溥善寺。今溥善寺已不存,实为7庙。

溥仁寺是外八庙中兴建最早的寺院,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适值康熙60大寿,众蒙古部落奉行朝贺,建寺祝寿,康熙赐额“溥仁”。溥仁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共有四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等主要建筑,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钟鼓楼和配殿。第二进院落中有石碑两通,为满、蒙两种文字书写的康熙《御制溥仁寺碑文》和乾隆《诣溥仁寺》诗。溥仁寺是清廷的重要寺庙之一,每年皇帝到避暑山庄时都要到溥仁寺上香礼拜,举行法事活动。

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之北,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仿西藏三摩耶寺的形制而建。因寺内供有巨大佛像,俗称大佛寺。普宁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汉式建筑,后半部分为藏式建筑。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阁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贴金立像,通高22.28米,腰围15米,由松、柏、杨、榆、椴五种木料雕成,重110吨,为国内现存最大的木雕佛佛之一。阁的东西两侧有妙严室和讲经堂,是皇帝听经和休息的地方。

安远庙位于避暑山庄东北部,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建筑风格,故又称“伊犁庙”。

普乐寺位于安远庙南面,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主体为汉、藏两种建筑风格。其中作为普乐寺标志的建筑是坛城。城有三重围墙,最外层四面中间辟门,墙内有围廊一周。第二层墙上有雉堞,四周正中有拱门,正面拱门上有乾隆御笔“舍卫现祥”石匾,四角和中央各有琉璃喇嘛式塔1座。第三层为平台,台上为主体建筑——旭光阁。旭光阁为重檐攒尖顶圆殿,在外形上仿照北京天坛祈年殿的造型。殿内供奉胜乐王佛。殿顶藻井从外到里层层雕刻有孔雀、龙、斗拱、云朵、二龙戏珠图案,造型丰满,结构谨严,色彩富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www.chuimin.cn)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系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而建,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主要建筑大红台坐落在山顶,高约43米,外观7层,中部为万法归一殿,是举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

河北承德外八庙远眺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北面,是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形制依山而建。全寺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以碑亭、大红台和琉璃万寿塔为各自的中心。寺庙外观为藏式,内部则多采用汉式风格,体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殊像寺是清廷的“家庙”,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得名。为汉式寺院形制,建筑规制严谨,寺内风景秀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时经常来此吟诗赏景。

承德八大庙作为汉、蒙、藏各族建筑艺术荟萃的建筑群,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清初繁荣昌盛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