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雍和宫:内地最大喇嘛庙的建筑特点

雍和宫:内地最大喇嘛庙的建筑特点

【摘要】: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喇嘛庙。胤禛即位后,将之改为行宫,并赐名雍和宫。这一点主要取决于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意图,主要是团结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这在雍和宫内的四体御碑亭中的“喇嘛说”碑中,显露无遗。雍和宫寺内的后两进大殿,是雍和宫诸多的建筑中最为辉煌壮观的法轮殿和万福阁,其建筑及殿内文物都堪称精美绝伦。雍和宫万福阁阁高30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顶铺黄琉璃瓦。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喇嘛庙。此地明代时为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皇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邸。胤禛即位后,将之改为行宫,并赐名雍和宫。

雍和宫坐北朝南,占地4.58万平方米,全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牌楼、昭泰门、雍和门(即天王殿,此址原为雍亲王府大门)、四体御碑亭、雍和宫(即大雄宝殿,原为雍亲王接待文武官员的银安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和绥成楼等主体建筑。东西对称分布着众多的配殿建筑。除保持轴线对称的汉式寺庙建筑的格局之外,雍和宫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其一是,虽然整个雍和宫的建筑群的地基是平坦的,但其地势却人为地由北向南依次垫高,以至于最后的绥成楼的殿基较之雍和门竟高出了近两丈。这样将主建筑突出雄峙的设计,大违中国传统建筑的讲究深藏掩蔽的“窝龙聚凤”的格局。据推测,这是当年雍亲王出于风水压胜的考虑,以超出其府邸左侧的柏林寺。风水之说虽然无稽,但雍和宫别具一格的设计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其二是,建筑形式上采取了汉藏结合式。这一点主要取决于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的意图,主要是团结信奉喇嘛教的蒙藏民族,这在雍和宫内的四体御碑亭中的“喇嘛说”碑中,显露无遗。

从雍和宫的殿堂设置看,有二进主殿,即雍和宫、永佑殿。其中雍和宫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其内供有“横三世佛”与“脱沙”、“拨金”的十八罗汉。永佑殿原为雍亲王的卧室兼书房,雍正死后曾停灵于此,现今其内供有3尊白檀香木雕刻的佛像,各高2.35米,中间为无量寿佛,东侧为狮吼佛,西侧为药师佛。殿内后有一宝物,即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钮祜禄皇太后为给雍正皇帝超度亡灵及自己祈福,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使用了7000多块绸子补绣而成的巨大的补绣图——绿度母,精致细腻,堪称“补绣”之精品。此两殿前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分别为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与药师殿,为喇嘛学习的场所,合称“四大学殿”,所以其内供奉的主佛皆为宗喀巴。

雍和宫寺内的后两进大殿,是雍和宫诸多的建筑中最为辉煌壮观的法轮殿和万福阁,其建筑及殿内文物都堪称精美绝伦。

法轮殿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是一个5开间的建筑,为雍亲王府王妃那拉氏的内寝所在地。乾隆九年(1744)拆除了建筑,建成了现今的汉藏结合式的建筑——大经堂。这是一个面阔7间、进深6间的勾连搭式的建筑,共45个开间。在汉式歇山式大屋顶上有5个中间高、四角低的阁楼式的天窗建筑,且每个阁楼上都建有一鎏金的藏式喇嘛塔,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且可以采光,是一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设计。殿的正中供有6.11米高的宗喀巴鎏金铜坐像,在其背光处是其5个化身像。此像的表情堪称所有宗喀巴塑像中最为传神的佳作,其面部的两个若隐若现的酒窝,使得整个塑像显得格外慈祥可亲。在此尊宗喀巴的塑像前有一个仅高40厘米的释迦牟尼坐像,此像有两点需请游人注意:一是据说此像为纯金铸造,其二是此尊塑像的塑像风格很有藏式的特征,且头戴僧帽,身披通肩袈裟。这尊塑像虽然不起眼,却是法轮殿在1924年以前的供奉主像。宗喀巴像后琉璃阁内的五百罗汉山是雍和宫“三绝”之一,高3.40米,宽3.45米,系紫檀木雕刻成的。在山上原本应有500个用金、银、铜、铁、锡5种金属铸造的姿态各异的罗汉,可惜的是,这些罗汉历经灾难,只剩下449尊了。五百罗汉山的前面有一个小玻璃盒,其内收藏的是乾隆皇帝用金粉亲笔书写的《药师经》与《大白伞盖仪轨经》等两部藏文金字经卷。盒前的玻璃罩内是一只金丝楠木雕刻的鱼龙变化盆,因曾为乾隆生后三日洗澡所用,故又称“洗三盆”。殿内的东西两侧的木架上分别放置着108部《甘珠尔》与207部《丹珠尔》。

雍和宫大殿内的法会场景

法轮殿前的东西两侧有两座配殿对峙,东为五大明王护法神殿,俗称鬼神殿,其内供有大威德怖畏金刚、永保护法、地狱王、吉祥天母与财宝天王;西为八大菩萨殿,殿内正中供奉阿难、迦叶胁侍的“旃檀佛像”,两侧是文殊、弥勒、观音、普贤、大势至、虚空藏、地藏、除盖障等八大菩萨。这八尊菩萨就其造型而言,皆为面貌清秀的菩萨装“天男”立像,其区别只在肩上的小标识而已,需要仔细辨识。

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内最大的建筑,又名万佛阁、大佛阁。乾隆十五年(1750),七世达赖为了感念清政府平定朱尔默特郡王的叛乱,并将西藏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自己,不惜用珍宝从尼泊尔换来一根26米长、直径3米多的白檀木,并费时三年运抵北京,作为贡物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将之置于雍和宫的法轮殿后,雕刻成一尊大佛,再在佛像外面加盖万福阁,这也就是俗称的“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宫”的由来。(www.chuimin.cn)

雍和宫

万福阁阁高30米,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顶铺黄琉璃瓦。东有永康阁,西有绥成阁,这两层楼阁式建筑与之同矗并列,并有飞廊式的悬空阁道与万福阁相连,形成一组风格独特、宏大的建筑群。阁正中矗立的那尊白檀木雕刻的天冠弥勒佛立像,为雍和宫“三绝”之一。像高18米,典型的菩萨装,半裸的上部饰满各种缨珞珠宝钏镯飘带。仪态庄重典雅,造型雄伟轩昂。此尊大佛虽然其高度并非国内最高,但作为一整根独木雕成的大佛而言,其不仅为国内之冠,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称尊之作,已经被正式列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大佛的两旁是高3.9米的亿年海藻化石,因其上面均匀地布满了凤眼式的椭圆形长孔,故名“凤尾香”,堪称稀世珍品。

在万福阁前院东侧的照佛楼内有雍和宫“三绝”之一的另一绝,即楠木雕佛龛。这个佛龛分为内外3层,通体皆为楠木雕刻而成。所雕饰的图案为瑞云祥龙,整个佛龛上共雕有99条各式的盘龙,雕工精美,技艺精湛。在龛内正中供奉的是一尊高约2.5米的元代铜铸的“旃檀佛像”,旁侍高约1.5米的阿难与迦叶。说起来,这尊“旃檀佛像”原是从什刹海中打捞出来的,原来佛像的头顶上戴有钮祜禄氏专门为之打造的五佛冠,五尊释迦牟尼佛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佛的额上嵌有一毫光珠,佛顶上置有一把金伞,而且那顶五佛冠也是由七成金打造而成的。可惜的是这些宝物早已经被盗走了。

雍和宫弥勒大佛

木雕弥勒大佛,其中心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巍然矗立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

雍和宫内除了号称“三绝”的文物以外,还有许多精美文物,诸如与北海团城的玉瓮、故宫中的九龙壁合称“北京三绝”的古铜鼎炉就矗立在雍和门之北的甬路上。雍和宫门前的铜狮子也是雍和宫的一件宝物,宝就宝在其独特的造型,乍看颇像一藏犬,实为外来色彩极为浓厚的狮子。如此造型的狮子在国内是独此一家,尚无二例。而御碑亭与雍和宫大殿之间的铜铸须弥山不仅是一件佛教天体宇宙观的立体模型,而且还是自然科学的宝物,在这件明代万历年间的铸品上点缀的星座分布图,竟然与现今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相符,怎能不令人叹服古人那灵巧的手与睿智的目光!

雍和宫宏大奢丽的建筑、举世瞩目的文物收藏,使得它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