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普济寺圆通殿的建筑特点简介

普济寺圆通殿的建筑特点简介

【摘要】:30年后,寺毁于台风,朝廷又拨款万缗予以修复,并赐“圆通宝殿”匾,指定普陀山重点宣扬观音,山中各圆通殿均供奉观音圣像。清康熙年间,耗时10余年重建寺院,改称“普济禅寺”。普济寺坐北朝南,是典型的轴线对称的格局。普陀山普济寺普济寺的山门面阔5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建于康熙年间。普济寺的主殿为圆通殿,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6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这种格局是近世以来观音信仰成为民众第一信仰的派生物。

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灵鹫峰下,俗称「前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在原小庵院的基础上,由朝廷拨款扩建并赐名。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应钦使王舜封奏请,又赐“宝陀观音寺”,正式形成观音道场。30年后,寺毁于台风,朝廷又拨款万缗予以修复,并赐“圆通宝殿”匾,指定普陀山重点宣扬观音,山中各圆通殿均供奉观音圣像。明代因海寇的骚扰,寺院两度内迁大陆。清康熙年间,耗时10余年重建寺院,改称“普济禅寺”。后经雍正乾隆两朝的扩修,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成为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梵刹。

普济寺坐北朝南,是典型的轴线对称的格局。寺前的空地有长百余米、宽40米的放生地——海印池,池中遍植莲花,俗称“莲花池”。每当皓月临空,清波如镜的海印池内倒映着四周参天古樟的影子,婆娑摇曳,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普陀十二景之一的“莲池夜月”。在池的东南还有普陀山现存最为古老的建筑——元代的多宝塔,它与法雨寺鹅耳枥树及杨柳观音庵内的“杨柳观音碑”合称“普陀三宝”,均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普陀山普济寺

普济寺的山门面阔5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建于康熙年间。正山门平时关闭,僧人及游人均由东山门出入,西山门为僧人圆寂出殡专用。山门正中竖有明万历、清康熙两皇帝的御碑。值得一提的是,驮正中那块御碑的大石龟的眼珠竟然能转动,雕刻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左右钟鼓楼内分别有重达7000斤的大铜钟和直径5尺的大鼓,夜半钟声宏亮被广,可以同悠远清扬的寒山寺的钟声相媲美。(www.chuimin.cn)

普济寺的主殿为圆通殿,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6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此殿的内部空间设计得十分奇妙,容数百人不觉宽,纳数千人不觉挤,有“活大殿”之称。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卢观音“结跏趺坐”像,四周端坐着观音菩萨为救渡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情缘而相宜“现身说法”的32个变化身,成为观音道场独具特色的殿堂配置。北边两侧还供有关公与韦陀两尊立像。殿旁的东配殿供奉着文殊菩萨,西配殿为普贤菩萨。另外,在圆通殿的后面,另一主殿——法堂的西配殿供奉着地藏菩萨。这种格局显然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是四大菩萨道场的缩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或者说四大菩萨道场的主尊佛像,在此会聚一堂,而又皆为观音菩萨的陪衬。这可以说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独具匠心之处,其匠心就在于以观音为中心,为四大菩萨排定了座次和等级。这种格局是近世以来观音信仰成为民众第一信仰的派生物。

普济寺后湾的真歇庵遗址,是本山禅宗第一代祖师真歇禅师静修之所。庵东有“无畏石”,庵西有“猴石”,而寺西的“清静境”三字正点破了此中特有的情调。

僧侣在普陀山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