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禅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标

南禅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标

【摘要】:南禅寺是五台山地区规模最小的寺院,但寺内的大佛殿却以其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独领风骚。南禅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的独逃法劫,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却也是今人的幸运。南禅寺使我们深刻地领略到中唐建筑的风格。尤其是屋面曲线平缓,总举高与通进深的比例竟然不足五分之一,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举折最平缓的建筑。

南禅寺是五台山地区规模最小的寺院,但寺内的大佛殿却以其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独领风骚。

南禅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此寺坐北朝南,占地4100平方米。它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较佛光寺尚早76年。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大殿竟然逃过了唐武宗大规模毁佛的厄运,而独存于五台山。推想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它地处台外偏僻之处,且规模不大的缘故。南禅寺的独逃法劫,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却也是今人的幸运。南禅寺使我们深刻地领略到中唐建筑的风格。

五台山寺庙

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它们组成了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大佛殿的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是一座近似正方形的单檐歇山式斗拱建筑。殿内无柱,梁架结构简单,出檐深远,殿脊内收,鸱吻古朴。尤其是屋面曲线平缓,总举高与通进深的比例竟然不足五分之一,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举折最平缓的建筑。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所显露出的唐代工程美学情趣为世人所瞩目。整个大殿的构成,包括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用12根檐柱支撑,而殿内却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此种梁架式制作颇为简练,墙身的作用只是用来隔离空间。整个屋顶的负重通过梁架传递到檐柱上。梁、柱、枋结合,檐墙遮挡,紧凑而稳固,檐深而不低暗,让整个大殿气势雄浑,轮廓秀美,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www.chuimin.cn)

南禅寺大殿

殿内共有17尊塑像,大部分都为唐代原物。主尊为拈花说法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左右两侧为乘狮的文殊与驾象的普贤。整体塑像主次分明,动静结合,神态逼真,塑工极为精妙。尤其精彩的是塑像中婀娜多姿的胁侍菩萨和气宇轩昂的天王。在佛坛的四周现存70幅唐代砖雕,雕刻得十分古朴洗练。

另外,寺内现存的三尊石狮及小石塔也是唐代遗物,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