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石窟建筑的发展过程解析

石窟建筑的发展过程解析

【摘要】:石窟的布局和外观虽具有若干地区性,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南北朝初期的石窟,如云冈第十六至二十窟五个大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形平面的大山洞,洞顶雕成穹窿形。南北响堂山和天龙山等处的石窟都开凿若干具有前廊的窟洞,其中以天龙山第十六窟的形式最为精美。至于石窟在窟型上的演变过程,隋窟基本上和北朝的相同,多数有中心柱,但有些窟洞已经将中心柱改为佛座。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石窟的布局和外观虽具有若干地区性,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南北朝初期的石窟,如云冈第十六至二十窟(昙曜五窟)五个大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形平面的大山洞,洞顶雕成穹窿形。石窟前方有一个门,门上有一个窗,后壁中央雕刻一座巨大的佛像,以高达15.6米的第十七窟的雕像为最大,左右壁刻有许多小佛像。这些佛像几乎充满整个洞窟,显得相当局促。这类石窟的主要特点是窟内主像特大,洞顶及壁面没有建筑处理,而窟外可能有木构的殿廊。

第二阶段,晚于五大窟的云冈第五至第八窟与莫高窟北魏各窟多采用方形平面,或规模稍大,具有前后两室;或在窟中央设一巨大的中心柱,柱上有的雕刻佛像,有的刻成塔的形式;窟顶则做成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平拱。这类石窟的壁上布满精湛的雕像或壁画,除了佛像外,还有佛教故事及建筑、装饰花纹等。(www.chuimin.cn)

第三阶段,公元5世纪末开凿的云冈第九窟和第十窟,石窟的外部前室正面雕有两个大柱,如三开间房屋形式。接着公元6世纪前期开凿的麦积山石窟和略后的南北响堂山石窟与天龙山石窟等,虽有个别石窟在洞门外雕刻门罩,或在石壁上浮雕柱廊形式,但是另有若干石窟在洞的前部开凿具有列柱的前廊,使整个石窟的外貌呈现出木构殿廊的形式。同时窟内使用覆斗形天花,壁面上的雕像不十分丛密,并且多数在像外加各种形式的龛,是这类石窟的主要特点。麦积山石窟的第四窟俗称上七佛阁,前廊面阔七间,长31.5米,方形列柱高8.87米,上置栌斗,承受檐额,而栌斗口内有梁头伸出,石窟上部虽已残缺不全,但仍可看出原来刻有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各置有鸱尾。前廊深约4米,上部雕长方形平拱;廊后排列七个佛龛,不但规模巨大,而且忠实地表现了木建筑的式样。南北响堂山和天龙山等处的石窟都开凿若干具有前廊的窟洞,其中以天龙山第十六窟的形式最为精美。

第四阶段,唐代凿造的石窟形式和规模由容纳高17米余大像的大窟到高仅30乃至20厘米的小浮雕壁像。在这两极端之间,有无数大小不等的窟室和佛龛,在巨大的窟室和细小的造像之间,建筑和雕刻的界线很难明确地划分。虽然这些窟室中的雕塑、绘画和彩画装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但是除了山西太原天龙山的少数隋代石窟还凿有外廊以外,唐代石窟外部已无前廊,所以从外观上看,建筑的成分已减少。龙门仅有少数窟洞的顶部雕作天花形状,窟外已不开凿前廊来进行建筑的处理。敦煌现存隋、唐石窟虽仅由天花可看出一定的建筑处理,但是内墙的壁画反映了唐朝内地佛寺的情况,因此也可以从这些石窟看到很多唐代建筑彩画的范例。至于石窟在窟型上的演变过程,隋窟基本上和北朝的相同,多数有中心柱,但有些窟洞已经将中心柱改为佛座。唐窟则绝大多数不用中心柱。初唐盛行前后两室的格局,前室供人活动,后室供佛像,盛唐以后则改为单座的大厅堂,只有后壁凿佛龛容纳佛像,更加接近于一般寺院大殿的平面,龙门的奉先寺,也和这种窟型接近。

甘肃炳灵寺石窟大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