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宋辽金时期佛塔与唐代建筑的变化

宋辽金时期佛塔与唐代建筑的变化

【摘要】:宋、辽、金时期,佛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辽代,统治者也开始信奉佛教,所以佛寺与佛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兴建。宋、辽、金时期砖石塔留存很多,形式丰富,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木塔则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典型。宋、辽、金时期的大型砖石塔的结构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辽、金密檐塔大部分是八角形平面,也有一部分是方形的。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来看,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上都有了极大发展。

宋、辽、金时期,佛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辽代,统治者也开始信奉佛教,所以佛寺与佛塔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兴建。

宋、辽、金时期砖石塔留存很多,形式丰富,是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木塔则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典型。这座木塔不但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而且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塔的造型和结构达到了较高水平,反映了中国木构建筑取得的重大成就。

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塔位于佛宫寺的山门与大殿之间的中轴线上,保持南北朝时期佛寺平面布局的传统。塔平面八角形,高9层,其中有4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是5层,再加最下层是重檐,共有6层檐。这座楼阁式木塔高达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由于在各层屋檐上配以向外挑出的平座与走廊,以及攒尖的塔顶和造型优美而富有向上感的铁刹,显得雄壮华美。塔身木构架的柱网是采取内外两环柱的布局,五个明层的内环柱以内的内槽都供奉佛像,外槽为走廊,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拱中,全塔所用斗拱共六十多种。这“内外槽”制度和“叉柱造”是唐、辽时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特征。另外,释迦塔采用八角形平面和双层套筒式的结构,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金代时又在暗层内增加许多梁柱斜撑,使四个暗层成为四个加固钢环,更加强了塔的整体性。总之,释迦塔是研究古代高层木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物,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精巧、技术之纯熟,举世闻名。

宋、辽、金时期的大型砖石塔的结构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楼阁式的砖石塔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塔身砖造,外围采用木构,外形和楼阁式木塔并无多大区别,宋代建造的苏州报恩寺塔及杭州六和塔基本属于此类型。二是塔全部用砖或石砌造,但外形完全模仿楼阁式木塔。苏州五代末至宋初建造的虎丘山云岩寺塔、内蒙古自治区的辽庆州白塔及福建泉州的宋开元寺双塔都是此时期的重要遗物。三是塔用砖或石砌造,模仿楼阁式木塔时适当加以简化。南方的塔大多数在塔内回廊中布置楼梯,而北方的塔楼梯则多位于塔心室内,这也许是地区做法的差别。

密檐塔盛行于北方。辽、金密檐塔大部分是八角形平面,也有一部分是方形的。造型上的特点是在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拱与平座,再上用莲瓣承托较高的塔身,塔身雕刻门窗及天神等,塔身上部用斗拱支承各层密檐,顶部用塔刹作结束。这种形式可从五代的南京栖霞寺塔以须弥座与莲瓣承托八角密檐塔溯其渊源,可见辽、金密檐塔的形式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辽代密檐塔。塔下有方形和八角形两层基座,上置须弥座两层,第二层须弥座上有斗拱及平座,平座以上用莲瓣三层承托塔身。塔身八角形,角上圆倚柱。上下部分的繁密衬托出塔身平整刚健的主体形象,塔檐轮廓具有和缓的卷刹,顶部用高刹结束,给人以安定优美的感觉。(www.chuimin.cn)

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来看,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上都有了极大发展。到了北宋中叶又发展了发券的方法,使塔心和外墙连成一体,提高了砖塔的坚实度和整体性。由于南北各地出现了大量模仿木结构的形式,因而比唐代的更为华丽。

佛宫寺释迦塔

辽代密檐塔在须弥座、柱、额、斗拱、门、窗等方面也模仿木结构的形式,辽末又在塔身额枋下面增加一列装饰性的“如意头”。这类密檐塔只见于黄河以北到辽宁、内蒙古一带。

金代对佛塔的装饰,已趋向过于繁复的程度,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佛塔类型,即“花塔”,如河北正定县城的花塔是典型的金代佛塔形式。应该说这是辽代以来“多宝塔”形制的发展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