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佛塔的最早形式是怎样的?

佛塔的最早形式是怎样的?

【摘要】:阿育王塔的原始形制不得而知,但从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北印度犍陀罗式窣堵波的“覆钵式小塔”上可窥其一斑。窣堵波式的塔传入中国后与僧院结合形成中国式的寺塔。此外,还有以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亭阁”为基础创造的“亭阁式塔”,结合的方法即于亭阁之上安设塔刹。塔的“地宫”,则是结合了古代墓葬创造的。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塔」这种类型作为吸收外来形式和构架的成功范例,显著地反映了佛教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演变及特点。

塔起源于印度,原为梵文Stupa,意译为坟冢。最初建塔是作为埋藏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之用。这种被称为“窣堵波”的藏舍利的土石台子是佛塔的起源,其形制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又称刹竿或伞盖)四部分构成。后来,塔由埋藏佛舍利的建筑物渐渐变成一种宗教纪念建筑。从现存实例看,塔内保存或埋藏的东西除了舍利外,还有佛经、遗物等。《杂心论》中说:“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

古代印度建造窣堵波式佛塔的黄金时期是“阿育王时代”,建造了为佛经盛赞的“八万四千塔”,史称“阿育王塔”,佛寺建塔之风遂开。阿育王塔的原始形制不得而知,但从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北印度犍陀罗式窣堵波的“覆钵式小塔”上可窥其一斑。

桑奇窣堵波

随着佛教的传入,“阿育王塔”或犍陀罗式窣堵波也被带到中国,并逐渐发展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藏语系佛教寺院中的喇嘛塔;第二类是巴利语系佛教塔庙里的缅寺塔;第三类是在中国固有木结构楼阁建筑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完全不同于窣堵波的汉语系佛教高层佛塔,中国佛塔早期的实例已见不到,可从现存的日本飞鸟和白凤时代的楼阁式木塔上了解其形制。(www.chuimin.cn)

窣堵波和支提传入中国后均有很大变化。支提式的塔在印度原为刻有纪念佛的石窟,窟内塔前有较大集会礼佛的场所,中国的石窟式即由此发展而来的,石窟内因小而无集合之地,需在其旁另建寺宇。窟内之塔发展成塔柱或中心塔,与支提在用途与形式上有很大变化。窣堵波式的塔传入中国后与僧院结合形成中国式的寺塔。

印度有一种毗诃罗石窟,在石窟中央设方形或长方形讲堂,在石窟的中窟后壁刻小型佛塔并造小室以为说法之用。在石窟正面和左右两面开凿许多小型石室,一室仅能容一僧,约合一丈见方的面积,“方丈室”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寺中建塔,设立僧房、讲堂、禅房等,而以塔这种埋有所谓佛骨舍利的建筑为主体,成为中国式的佛教寺院。

在汉代中国已确定了木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并创造了楼阁、殿堂等有很高成就的建筑类型。为了突出塔的地位,古代建筑工匠将高楼与之结合,楼顶安设凌空挺拔的塔尖“刹”。此外,还有以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亭阁”为基础创造的“亭阁式塔”,结合的方法即于亭阁之上安设塔刹。塔的“地宫”,则是结合了古代墓葬创造的。从高层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等类型,结合中国的高台建筑、城关式建筑又创造了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门塔、台塔等形式,即使最为接近印度原来窣堵波的喇嘛塔,也被赋予了不少中国建筑艺术特色。

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