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亚湾:逐梦年代记忆

大亚湾:逐梦年代记忆

【摘要】:当三大合同正在中外之间进行长期而又紧张谈判的时候,吉林矿山冶金公司的大型机械,已经在大亚湾轰隆隆地干开了。吉林人是大亚湾的“开山虎”,也是特区建设的“开荒牛”,吃苦最多的首批建设者。在吉林公司行将撤离大亚湾的时候,我们在工地上找到了继任的杨凤鸣经理和他的同事孙洪启、祝凤歧。他们以北方人勤劳吃苦的作风,为大亚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三大合同正在中外之间进行长期而又紧张谈判的时候,吉林矿山冶金公司的大型机械,已经在大亚湾轰隆隆地干开了。

这是一个秀丽的海湾。然而在吉林人来到之前,它竟是人迹罕至,一片荒山。山坡上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树,那树下就是吉林人的餐厅;还有一个当年的日本炮楼,那里成了吉林员工的宿舍,年近花甲的经理吴国昌和他的助手傅维杰,带领首批工人在这里安营扎寨,披荆斩棘。

吉林人是大亚湾的“开山虎”,也是特区建设的“开荒牛”,吃苦最多的首批建设者。

在如今建1号、2号反应堆的地方,当年是38米和67米高的两个山头,是吉林人把它搬掉的;再往海滨方向的一大片辅助厂房,当年那里是海面,是吉林人填起来的。

吉林人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干核电站,特别要把好质量关!”移山移到还剩6米多高的时候,全是石头。工程要求开挖负6米。要在4万多平方米的工作面上,炸掉10多米厚的石头,而且边缘误差不能大于15厘米,底面不能留一点粉尘。吉林公司采用先进的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用人工洗刷底面,冲洗之后,还要用抹布抹干。工程是严格按验收日期验收的,吉林公司早早清理干净了,但还没到验收日期,一下雨又冲坏了。在大约40个篮球场那么大的石基工作面上,他们一共用抹布抹过6次。

吉林人说:“搞土石方用抹布抹,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当外国专家验收时,他们仅仅得到这样一则评语:“整个工程的开挖质量是令人满意的。”

这家公司是我国建筑、安装一级企业,以吃苦、认真的作风,不仅著称东北,还在伊拉克的国外工程显过身手。广东核电合营公司从5家投标公司中选择了吉林公司。这样的优秀队伍来大亚湾干土石方工程不算委屈,有许多事他们也得重新学习。(www.chuimin.cn)

填海的要求也是一样严格。在用混凝土构筑的1 004米长、0.8米厚、12~14米深的防水帷幕内,每填1米厚的松土,就要开动45吨的振动棒夯打8遍,经武汉岩土研究所工程人员检验强度合格后,再填第二层,再检验,这样逐步回填。那威力巨大的振动棒,把操作工人的五脏六腑都振动了。吉林人就这样干了111天,把大片的海面严严实实填起来了。后来在回填土地上建筑辅助厂房挖基时,地质结构比自然地层的硬度还要强得多。

吉林公司的300多名员工,在大亚湾工地开挖了250万方土石,光是炸药就用了30个车皮!他们喝的是河沟水,吃的是大酱拌豆腐,住最差的工房,干最繁重的工程。他们从祖国的北疆来到南国的海滨,气候不适,远离亲人,由于工程的需要,许多人两年都不能回家探亲。

每周休息两天的香港员工,惊奇地问吉林人:“你们一年到头都不休礼拜呀?”,其实,岂止不休礼拜,他们已经几年没有休过春节假了!每天工作9小时,大年三十,只是提前一小时吃“年饭”。对于吉林人来说,365天中的每一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深圳特区的一旁劳动了几年,还没有到过深圳市,还没有来得及看看闻名中外的国贸大厦。有一个小伙子进深圳市区当天返回工地,乘车到中途的小梅沙后没有车了。他通宵步行86华里,赶上了第二天上工。

6年多过去了。在吉林公司行将撤离大亚湾的时候,我们在工地上找到了继任的杨凤鸣经理和他的同事孙洪启、祝凤歧。他们就像刚刚结束一场持久战役的指挥员,经历了长期苦战的劳累,身上散发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红黑的脸膛就像秋天的高粱那样,纯朴可敬。年过半百的杨凤鸣,管起工程来是有魄力的经理,其实他更像一位劳动大汉。他在我们采访之后反复叮嘱:“请不要说得太过了;当地政府、其他公司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们在核电建设上只是当配角”。

吉林人出色地完成了这座雄伟工程的基础开挖,又回到北方去了。而他们的工作精神,至今在核电工地上仍然印象很深。他们以北方人勤劳吃苦的作风,为大亚湾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亚湾啊,记住这些辛勤的建设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