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特色旅游业的创举

中国特色旅游业的创举

【摘要】:尽管开业于秋冬季节,“锦绣中华”在中国旅游业中却如异军突起,如鲜花独放,以每天吸引万名游客而轰动海内外。总揽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全局的国家旅游局长,是这样对马志民总经理说的:“锦绣中华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旅游业的创举,中华统一之桥梁。”“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山川、工艺、民族特色组成微缩景观”,他下决心要干成这个事业。

(1990年5月17日《深圳特区报》)





尽管开业于秋冬季节,“锦绣中华”在中国旅游业中却如异军突起,如鲜花独放,以每天吸引万名游客而轰动海内外。仅仅7个月,到4月29日,她已经接待了第200万名“幸运游客”。

这个“小人国”为何有如此之魅力?她的深层价值在哪里?

总揽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全局的国家旅游局长,是这样对马志民总经理说的:“锦绣中华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旅游业的创举,中华统一之桥梁。”

现时担任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的马志民认为:“我们的旅游业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能到哪儿都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应当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他谈到1984年,中旅社和香港新闻摄影协会举办的一次中国旅游摄影展览,在香港引起强烈的反响,刮台风、下雨都有参观者排长队买票,展出半个月还关不了馆。后来到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展出,同样是这般轰动。由此他深信,中国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只要向世界展出,必定有强烈的吸引力。

一个朦胧的想法在遇上契机之前,总难有好的构想。马志民说,1985年他到荷兰参观了“荷兰小人国”后感触很深。“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山川、工艺、民族特色组成微缩景观”,他下决心要干成这个事业。

在人民大会堂,他向叶帅汇报过开发华侨城的想法;当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发华侨城时,马志民提出了“锦绣中华”的构想,次年为此举行了专家、教授研讨会,不久就着手总体规划。

1987年12月,“锦绣中华”工程破土动工。马志民对工程的要求是:求真求实。他看过荷兰、菲律宾、泰国的“小人国”,他希望超过它们。参与景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有天文文学地理、历史、宗教、古建、民俗美术美学、园林、声学、光学电子学等各个学科的名家共53人,他们怀着一颗爱心,戴着草帽和工人蹲在工地上忘我地工作,把毕生研究的心血倾注在一片片小砖、一个个小陶人身上。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由于屡经战乱和“文革”浩劫,主佛卢舍那失去双臂,再造景观保持了这种历史的真实,卢舍那成了“东方的维纳斯”;为了弄清光绪婚庆大典8 000多个人物的身份、服装,多少马匹多少罐酒,毛凤德专家翻阅了浩如烟海的清朝皇家档案。(www.chuimin.cn)

“锦绣中华”以它的博大和真实,使游客从游乐中得到了高雅的文化享受,一些外国旅游者在了解景点的历史故事之后,乐而忘返,一次又一次地为后来的游客当导游员;我市和省内许多学校共青团,到景区开展各种活动,香港教育署把这里定为中学生地理课课外活动场所。每天都有海外华侨和台湾同胞来到这里,寄慰他们的思乡情怀。去年9月22日,景区试业,国庆节这天,游客数高达29 452人。一位台胞含泪挥笔留诗:“华夏形胜一园胜,山绕古刹水绕楼;贺郎归来抚桑麻,乡思泪洒小神州。”

马志民始创的“锦绣中华”终于成功了。文化旅游已经开辟了新的一页。景区开业以来,游客不论冬夏,与日俱增。

“锦绣中华”热起来了,“高潮”会不会冷下去?

马志民肯定地回答:不会。他说,国内游客我们也考虑到了,但最主要的是境外,有两个600万人,一个是港澳,这是稳定的600万人;另一个是每年到港澳的外国游客600万人,这是活动性的600万人。今年我们重点放在这活动性的600万人上。我国的海外华侨有3 000多万人,外国每年旅游人数以亿计算,这个市场很大,只要我们办出民族特色,客流就会源源而来。

马志民显得胸有成竹。

我们完全相信:“锦绣中华”的高峰期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