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些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根据黑格尔的否定原则,“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2023-12-04
我们既已知道艺术在心灵的领域中以及艺术哲学在其他哲学部门之中所占的地位了,在以下这个通论部分首先就要研究艺术美的普遍概念。
为着要按照它的整体来理解艺术美的理念,我们要分三个阶段来研究:
第一阶段一般地讨论美的概念;
第二阶段讨论自然美,自然美的缺陷使得艺术美(即理想)成为必要的;
第三阶段的研究对象是理想如何实现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
————————————————————
(2) 依黑格尔,心灵在自在状态,只是自然,自然与心灵还是对立着;心灵在自为或自觉状态,自然与心灵才达到具体的统一。
(3) 还不是哲学的认识和根据理性的意志行动。“应该”(Sollen)即康德所说的“无条件的命令”,一切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参看上文三A3c节和三B1节。
(4) 鲍申葵英译本作:“这种自意识的形式里。”
(5) 有自意识的心灵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www.chuimin.cn)
(6) 英译本注:“似应作‘在它的领域中’。”(原文是Gemeinde〔集团〕,英译者疑这是Gebiete〔领域〕之误。)
(7) 在黑格尔哲学系统里,艺术与宗教为对立面,统一成为哲学,只有这三种活动才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
(8) 这一节原文艰晦,英法俄译也不一致。要旨在进一步说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首先批判美不是可以凭思维来理解的流行说法。这是混淆概念与理念的分别,亦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别(参看第三章注(66))。凭知解力的形式逻辑及其抽象概念,确实不可能认识美;凭理性的辩证逻辑,美必然是可以理解的。其次,黑格尔肯定了理念就是绝对,就是心灵或精神,不是某个别人的心灵而是弥漫宇宙的普遍的绝对的无限心灵。这绝对心灵是自在自为的,凭自己的活动而自生自发自确定的。它不断在活动,在发展。它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它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或客体不是外来的,而是由它自己生发或“设立”的。心灵这个主体和它的对象或客体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客体是主体在它自身中设立的另一体,在设立之中就否定了有限心灵的抽象性和片面性,同时也否定了个别具体事物的抽象性和片面性。所以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互相否定,也互相成全(相反相成)。经过否定和否定的否定,双方统一了,就形成了理念。从感性形象见出理念就见出美,这是艺术的事;从理性思维见出理念就见出真,这是哲学的事。在这两方面,黑格尔都否定了康德的有限与无限的绝对对立论和不可知论。
黑格尔所用的Subjekt和Objekt即指心灵和自然,不宜译为“主观”和“客观”,因为不指看待事物的两种对立的态度。所以本译文一般译为“主体”和“客体”,所谓“主体性”(Subjektivität)实际上就是自在自为的心灵的性格或功能。
(9) “艺术范围和社会生活范围首先被看成只是各自独立的活动范围。”(英译本注)
(10) “有限现实”即“现象界”或“自然”。
(11) 例如“有”与“无”对立,统一为“变”,在这“变”(统一体)里,“有”与“无”都不坚持本来的对立,因此,这两方面只是“观念性的”,即必须在观念中假定有对立的“有”和“无”,才可理解它们统一而成的“变”。
(12) 原文是im endlichen Geiste die Erinnerung des Wesens aller Dinge,英译Erinnerung作recollected presence(回想起的出现形状),俄译作Вослроизведение(再造,再现),均不易解。
(13) 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里,最高真理、绝对和神都是一事。人类认识最高真理有一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采取三种方式。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显现真理,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宗教,它的侧重点由艺术所侧重的客体感性形象转到膜拜者的主体虔诚心情。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到了最高级的认识方式,即哲学,又否定了宗教侧重主体意识的片面性,以自由思考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都统一起来,才真正认识到理念。黑格尔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所认识到的发展就到哲学为止,特别是到他自己的哲学为止,他没有看到艺术还有多大的前途,认为到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对过去优美艺术作品已“不再屈膝膜拜了”,这就否定了他自己所强调的发展观点了,因为发展终有止境。
有关美学(第1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文章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些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根据黑格尔的否定原则,“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2023-12-04
一转向心灵之路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但即使是“本无”宗这样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哲学,最后也遭到了僧肇的否定。也就是说,原来人们一向认为属于天神的智慧,其实也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二者之间,本无绝对界限,只有一念之差。于是,作为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竟取代传统老庄之学,成了儒家的互补结构。而当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进入中国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心理之中时,它也就由宗教变成了美学。......
2023-12-07
所谓的“自然的人化”,无非就是将自然改造为符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彻底否定“自然的人化”,就无异于完全否定了人类文化创造。因此,“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无疑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从思想主题的角度来说,生态美学就是对于人类“文弊”的美学反思,就是对于“自然的自然化”这个理论命题的弘扬。正是因为“文弊”的大量存在并日益严峻,我们才从生态价值观的高度倡导“自然全好”这样的美学命题。......
2023-11-17
对这位“80后”院长而言,关键时刻的决策可能危及自身的风险也不少。熊念回忆,因为医院没有权力停自己医院的门诊,必须要上级同意。红会医院的发热门诊临时关停的消息一度引来上级的调查,但最后医院的做法得到了认可。“关键时刻的风险要担必须担,这是担当精神”。1月25日,正是疫情最危急的时刻,妻子给熊念打电话告知孩子发烧的消息,他一边接听,一边和同事讨论工作。......
2023-08-07
孔子认为一个人“质胜文”或者“文胜质”都是片面的,只有外在的“文”与内在的“质”统一起来,才是理想的君子。“性”与“伪”密不可分,荀子强调了美是“性伪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强调文质统一。[64]所以,白贲并非排斥文饰,而是追求一种外在文饰与内在质素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2023-09-30
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而“美善统一”则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说整个儒家美学思想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善”更深入贴切地指向美的评价标准。所以,儒家美学里尽善尽美的思想讲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甚至美统一于善,仍适用于当代设计。孔子提出了“美善统一”这一美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庸”这一美学批评的标准。......
2023-06-23
王安石的文质观,已经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十分接近了。以上文论中对“文质统一”的阐述,从设计美学来看,文质统一论实际就是强调装饰与功能、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形式与功能是设计美学的一对核心范畴,两者相辅相成。从西方近现代艺术设计史来看,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一直都是尖锐激烈的。......
2023-09-30
在与自然气候、时令关系密切的人事中,时人也认识到要尽量顺应自然之“时”来行事。孔子“使民以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等说法,即表现出这样的认识。商鞅则用“时”于其法治主张之中:“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得其宜。”这些“时”,都指社会历史方面的时代、时期。......
2024-03-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