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说,康德哲学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思想,其二是有关理念本体学问。二者的内在关系是,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理论前导,康德谈科学知识的基本目的在于重新建设本体论,力求通过关于人类科学知识的讨论对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形而上学做出提示与解答。康德认为,人类天性是倾向于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整个文化的最后完成”。康德预言形而上学将“按迄今完全不知道的蓝图”获得新生。......
2023-11-17
康德哲学不仅早就感觉到这种统一观点的需要,而且对这观点有明确的认识,把它阐明了出来。一般地说,康德无论是对于理智,还是对于意志,都把自相融贯的合理性,自由,以及自己认识自己为无限的那种自意识看作基础。尽管康德哲学还有些缺陷,这种对理性本身绝对性的认识——这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这种绝对出发点,却是应该承认而不容批驳的。但是因为康德依旧把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以及意志的抽象的普遍性与意志的感性的特殊性之间的对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把上文所提到的道德方面的对立(71)推演到极尖锐的限度,因为他还把心灵的实践方面看得比认识的方面更高,在这种通过知解力而认识到的固定的对立面前,康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统一说成只取理性的主观观念的形式,没有一个恰当的实在界和这形式对应(72),此外康德还把这种统一看作基于一些“假定”(Postulate),这些假定,依康德看,固然是可以从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但是它们的内在本质却是不能通过思考去认识的,它们在实践方面的实现也还止于一种单纯的“应该”(73),可以推延到无限的未来才实现。因此,康德虽然使和解了的矛盾成为可理解的观念,他对于这和解了的矛盾的本质却没有加以科学的阐发,也没有把这和解了的矛盾看成是真正的唯一的真实。康德在他所谓“直觉的知解力”(74)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统一,就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是推进了一步;但是在这一点上他还是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此他虽然抽象地提到概念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解力与感觉这些对立面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因而接近于认识到理念,但是他还是把这种解决与和解看成只是主观的,而不是自在自为真实的(75)。关于这一点,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一书——在这书里他讨论了美感判断力和目的判断力——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注意的。由于把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对象,和适应目的的自然产品联系起来,康德接近于了解到有机体与生命的概念,不过他考虑这些对象和产品,却纯粹从判断它们的主观方面的思考着眼。康德替判断力下了一个一般的定义,说它是“把个别的东西附属在普遍的东西之下而去思考它的一种能力”,“如果只知道个别的东西,判断力要据此去推求它所附属的那普遍的东西”,这种判断就叫做“反思的判断”。要做到这一层,判断力须有一个由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法律或原则,康德把目的性看作这种法律。关于实践理性的自由概念,目的的实现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应该”;但是谈到对有生命的东西所下的目的判断,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在内。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但是用这种判断仍不能使人认识到对象的客观性质,它只表现一种主观的反思方式。康德对于审美的判断也是这样了解的,审美的判断既不单纯地出自知解力,即不出于概念的功能,又不单纯地出自感觉和感觉到的丰富多彩的东西,而是出自知解力与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就在这两种认识功能的这种协调一致里,对象就和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发生了关系(76)。
a)这种满足首先要没有任何利益念头(兴趣)(77),这就是说,没有对欲念功能的关系。例如我们如果有好奇这样一个利益念头,或是要满足感官需要的一种感官方面的利益念头,一种要占领和利用的欲念,对象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就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存在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只是由于这种需要;情形就成了这样:一方面是对象,另一方面是和对象不同的一种属性,但是我们却要使这对象和这属性发生关系。比方说,我要把一个对象吃掉来获得营养,这个利益念头只是在我心里,对于那对象本身却是不相干的。按照康德的主张,我们和美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的。审美的判断允许现前外在事物自由独立存在,它是由对象本身就可以引起的快感出发的,这就是说,这快感允许对象本身自有目的。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一个重要的看法。
b)其次,康德说,美应该是这样一种性质:它不借概念,即不借知解力所用的范畴,而被感觉为一种引起普遍快感的对象。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平常人对于美是不能下判断的,因为这种判断要有普遍正确性。普遍的东西就其为普遍的来说,固然是一种抽象,但是凡是自在自为地真实的东西都包含有普遍地正确这一个属性和要求。就这个意义来说,美也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尽管美的判断不凭只是来自理解的概念。举例来说,个别行为的善或正直是要统摄于普遍概念之下的,这行为如果符合这些概念,就可以说是善的。美却不然,它应该不假道于这种概念而直接引起普遍的快感。这就无异于说,在审美时,我们并不意识到美这种概念和把这美的东西附属在美这个概念之下,而且不容许像其他形式的判断那样把个别对象和普遍概念分开。
c)第三,美应该具有目的性的形式,但仅限于这样的意义:我们虽感觉到对象的目的性,心里对这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这实际上只是复述上文已经说过的道理。一切自然产品,例如一枝花或是一个动物,都是按照目的性的原则而构造成的,而这种目的性对于我们是很直接的,我们在意识里并没有一个目的的观念,与当前现实对象分裂开、区别开。美也应以这种方式显现为具有目的性的。在有限的目的性里(78),目的与手段是彼此外在的;因为目的与实现目的所用的物质手段之中并没有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之下,目的本身的观念和目的所借以实现的那个对象是有分别的。美却不然,它是作为本身具有目的性的东西而存在着,目的和手段不能分裂成为彼此有别的两方面。比方说,生物的手足的目的就是实际存在于这手足本身的生命;如果把这生命拆开,手足就失其为手足了。因为在有生命的东西里,目的与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是直接融成一体的。这东西之所以存在,就因为它的目的就包含在它本身里面。依康德看,如果从这个观点看美,美的目的性并不是一种附加到美上去的外在形式,而见出目的性的内外相应一致才是美的对象的内在本质。(www.chuimin.cn)
d)第四,依康德的看法,美应该被人不借概念而认识出它是一种引起必然快感的对象。必然性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指的是两方面之间的这样一种内在本质的关系:只要这一方面存在,而且因为这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也就因而存在。这一方面在它的本质里就同时包含着另一方面,比方说,离开结果而谈原因,就是毫无意义的。美所引起的快感就应该有这样的必然性,同时又和概念完全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和知解力所用的范畴没有关系。比方说,有规律的东西(79)很容易引起快感,所谓“有规律”,仍是来自知解力的一种概念,但是康德却认为如果要引起这种快感,只是来自知解力的概念如“整齐”、“平衡”之类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我们在康德的这些论点里所发现的就是:通常被认为在意识中是彼此分明独立的东西其实有一种不可分裂性。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所以康德把艺术美也看成是特殊事物按照概念而存在的那种协调一致(80)。特殊的东西,就其为特殊的而言,是偶然的。无论就它们对其他特殊东西的关系来看,还是就它们对普遍东西的关系来看,都是如此;而正是这偶然的东西,例如感觉、情感、情绪、脾气、愿望之类,在艺术美里不是只是附属于知解力所用的普遍范畴之下,被抽象的普遍概念所支配着的,而是与普遍的东西融成一体,它们这些特殊的东西是内在于这普遍的东西的,对这普遍的东西是绝对适合的。因此,艺术美成为一种思想的体现,而所用的材料不是由这思想自外来决定,而是本身自由地存在着;这就是说,自然的、感性的事物以及情感之类东西本身具有尺度,目标与谐合一致,而知觉与情感也被提升到具有心灵的普遍性,思想不仅打消了它对自然的敌意,而且从自然里得到欢欣;这样,情感、快感和欣赏就有了存在理由而得到认可,所以自然与自由、感性与概念都在一个统一体里找到了它们的保证和满足。但是谈到究竟,这种像是完全的和解,无论就判断来说,还是就创造来说,都还只是主观的,本身还不是自在自为的真实。
就它们目前与我们的讨论有关来说,康德的“批判”的主要的结果如上所述。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但是只有把康德的缺点克服了(81),我们才能凭借这种概念去对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真正统一,得到更高的了解。
有关美学(第1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文章
大体上说,康德哲学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思想,其二是有关理念本体学问。二者的内在关系是,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理论前导,康德谈科学知识的基本目的在于重新建设本体论,力求通过关于人类科学知识的讨论对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形而上学做出提示与解答。康德认为,人类天性是倾向于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整个文化的最后完成”。康德预言形而上学将“按迄今完全不知道的蓝图”获得新生。......
2023-11-17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具体而言,康德哲学影响和奠定了现代西方两大主流哲学思潮的思想倾向与哲学原则。就康德哲学整体而言,它所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然,康德哲学的理论主题在各个部分各有强调,但毫无疑问,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融为一体的。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这两个部分予以系统表述的人。......
2023-11-17
为此,康德考察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康德的理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通过考察,康德指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制的,只能局限于现象世界,而对物自体的本体世界却无能为力。康德认为,尽管无限整体不能被认识,但却是可以信仰的。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便是这一线索的延续,具体而详尽地阐述了道德行为理论及其本体学说。......
2023-11-17
孟子政治哲学上尚有一重要问题,即统一主义,因统一后方能保民,方能施行仁政。统一则不免征伐,征伐则不免扰民,而孟子欲免除此祸患,故毅然立一完善之目标,即“不嗜杀人”一语。至孟子之倡统一,亦因当时之国势所使然,后来秦虽能统一中国,而仍纷乱,推厥原因,皆嗜杀人,是孟子之言验矣。此孟子见天下之势,而知其必至于此,非以术数谶纬而知之也。但秦犹嗜杀人,故虽一而不能定,至汉后定也。......
2023-11-22
◇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因此,他力图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从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贯穿康德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康德把这种先天形式和后天经验相结合所产生的科学知识,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2023-12-04
如前所述,康德哲学的方法已包含在整个理论哲学之中,因此我们也无须超出它再假借其他什么方法;相反,恰恰还是它们,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对“假设”的考察。康德被要求给出一个范畴可用于经验对象的确凿理由。于是,康德借用法学中的演绎,试图由论证其合法性来消除这一质问。康德虽进行了两种演绎,使之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演绎的圆圈。康德认为范畴表完全符合思维的机能,并与逻辑判断表一一对应。......
2023-11-1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即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经验的新内容的判断这一关键概念。康德其实是承认了某种真理性的、无须进一步修正的理论,即“先验性理论”的存在,并且他将“先验性”和“普遍必然性”等同起来。康德以这种方式解决“多”和“一”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建构问题。因此,波普尔认为康德的解释是有缺陷的,其解决方案也并不成功。......
2023-11-03
康德哲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于将英国经验主义与德国理性主义加以调和,将知识从怀疑论的泥沼中解救出来。康德哲学直接催生了与浪漫主义密切相关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诚如奥托所言,“康德对认知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对德国浪漫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康德关于现象和本体的二元论也启发了浪漫主义者向直觉、本体或超验领域的求索。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也有重要启发,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中他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