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仅就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对美的形态做一简要的描述。因此,自然的“美”首先是一种形式的美,它是对自然形态的感受,而并不关乎自然物的内容。自然的景物或形态带给你的愉悦和快感还只是自然美的最初层次。“投入之境”已是自然美的升华,但不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只有超越了审美对象的直观形态和时空局限,才能达到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超越之境”。......
2023-11-20
根据“艺术的哲学”这个名称,我们就把自然美除开了。从一方面看,我们这样界定对象的范围,好像有些武断,好像以为每一门学科都有权任意界定它的范围。但是我们把美学局限于艺术的美,并不应根据这种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5)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就内容来说,例如太阳确实像是一种绝对必然的东西,而一个古怪的幻想却是偶然的,一纵即逝的;但是像太阳这种自然物,对它本身是无足轻重的,它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我们只就它和其他事物的必然关系来看待它,并不把它作为独立自为的东西来看待,这就是,不把它作为美的东西来看待(6)。
如果我们只是普泛地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就等于还没有说出什么,因为所谓“高于”还是完全不确定的说法,还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左右并列地摆在同一观念范围里,所指的还只是一种量的分别,因此,还只是一种表面的分别。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这里的“高于”却不仅是一种相对的或量的分别。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7)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此外,把美学局限于美的艺术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尽管人们常谈到各种自然美——古代人比现代人谈得少些——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要把自然事物的美单提出来看,就它来成立一种科学,或作出有系统的说明。人们倒是单从效用的观点,把某些自然事物提出来研究,成立了一种研究可用来医病的那些自然事物的科学,即药物学,描绘对医疗有用的矿物、化学产品、植物和动物;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单从美的观点,把自然界事物提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我们感觉到,就自然美来说,概念既不确定,又没有什么标准,因此,这种比较研究就不会有什么意思。(www.chuimin.cn)
以上这番话讨论自然美和艺术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何以要把自然美排除于美学范围之外,这番话的用意在消除一种误解,以为我们对美学作这样的界定是任意武断。目前我们还不能就这些关系加以证明,因为这就是美学本身所要做的事,所以只有待将来再去讨论和证明。
有关美学(第1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文章
在这里,仅就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对美的形态做一简要的描述。因此,自然的“美”首先是一种形式的美,它是对自然形态的感受,而并不关乎自然物的内容。自然的景物或形态带给你的愉悦和快感还只是自然美的最初层次。“投入之境”已是自然美的升华,但不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只有超越了审美对象的直观形态和时空局限,才能达到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超越之境”。......
2023-11-20
对艺术作品来说,“自然性”是一个特殊的构成因素。对人类个体来说,源于自然界的一员的自然本能,和源于族群社会的一员的社会本能,都属于自然性。因此,艺术领域的自然意象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意象等同为自然界里的自然美。在这时候,这些植物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事物或自然物象,而是植物意象、自然意象,是艺术美的化身,可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美。......
2023-08-22
1947年,米格林被撤销了通敌罪,但被裁定为造假罪,判处一年监禁。但是,以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为己任的“艺术美学”并未得到广泛承认,更不用说确立艺术美学的方法论。至今,西方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美学与艺术理论”这种说法,较少使用“艺术美学”这个说法。这是传统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表明艺术美学是一个值得深入开掘的领域。......
2023-08-22
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通过山川形象表达天人相通的生存意识,也是汉代画像砖石的重要母题。在汉代画像砖石中,天人相通的美学实践首先表现为人神交通,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对西王母的艺术表现。真正内在的人神相通,是灵性化的、精神化的。其中的人与自然界限分明,却融洽相处。种种迹象表明,画中人物起居方式完全是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状况。换言之,天人相通就是不分天界与人间的生活景象。......
2023-08-22
从表现主义到科技主义,蕴藏了根本性的工具技术观念的变革。从技术实践角度看,如果说传统表现主义致力于以身体技能为基础的表达能力训练与应用,那现代科技主义的目标就在于以技术工具为基础的操控能力训练与应用。从审美角度看,如果说传统技术主义凸显作品自身的呈现与表达效果,那么现代科技主义更重视人对作品的参与式效果,如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作品自身的可操控性。......
2023-08-22
所谓“艺术作品的美学定性”,隐藏了一个基本的见解,即在开放的文化实践领域,艺术作品的性质是多元的。从审美实践角度看艺术作品,而不是从思辨哲学的审美理想角度看艺术作品,需要首先关注中国艺术及其审美经验理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家重新审视了这一资源,明确阐述了“艺术即意象”“艺术即境界”“艺术即自由创造”等基本观点,为艺术作品的美学定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系统性的理论通道。......
2023-08-22
有些学者坚持山水画“魏晋起源说”,否认汉代山水图像属于山水画范畴。李倍雷认为,山水画必须体现山水审美的主体意识,体现形而上的道,即“山水以形媚道”,以此为据,汉画山水图像算不得山水画。由于传统山水艺术意境植根于审美化的天人关系模式,旨在通过山水体验去感悟天地本质,实际上就是通过体认山水意境,最终通达天人境界或天地境界,因此,这里以天人关系为焦点,讨论汉代山水图像中的天人意识及其精神境界。......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