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王阳明一生讲学,所收弟子无数,但曾经与王阳明一起共过患难的,却只有冀元亨一人而已。如果说这是一种宿命论,人生的一切都由“天命”所定了的话,那么人生奋斗的意义乃至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不过假如他有幸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使他历尽痛苦与艰辛,他的心灵仍然是快乐的,并且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2023-12-06
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是一个没有“人”的城市。
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赋予城市生命活力的过程,也是城市找 回其存在意义的过程。
一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人类已进入新的世纪,读书不仅成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获取智慧的不可取代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虽然今天阅读的含义更加广泛,已远远不限于图书甚至纸质出版物,但仍然不可否认,在那浩瀚的书卷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汇聚,光辉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放眼21世纪的今天,国力的竞争已开始变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世界文明的步伐镌刻着知识的烙印前行,中华民族的腾飞也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阅读,离不开政府强力推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如果没有30年来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30年来中国国民阅读能力的发展,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能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一席之地,很难想象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读书传统的民族,“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千百年来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许多读书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也成为历代传颂的苦读勤学的佳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人保持着良好的知行合一的读书传统。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勇于实践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
从古至今,爱书、惜书、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增长本领,提升品位,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正是这种读书之风才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成为世界文明中从未中断、完整传承的文明。
然而,中国社会在文化心理上正面临一场阅读危机。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成人阅读率一直在下降,近几年在一大批学者的呼吁和推动下,才开始有了缓慢的回升。相比之下,尽管美国的成人阅读率也在下降,但75%左右的水平要高出中国很多。(www.chuimin.cn)
可以说,中国人是有读书信仰的民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是中国人读书信仰的浓缩,科举制度则是中国人读书信仰的政治表现。
可是,中国人的读书信仰在今天却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危险。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读书持怀疑态度,觉得读书无用;二是读书的人中,真正有阅读信仰、相信阅读价值、愿意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阅读信仰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
三
城市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城市发展:起源、演变和前进》中归纳了人类发展史上创造的两个工具: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人类正是通过这两大工具,一步步提高自己,创造出了无限丰富而美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现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次飞跃。文字(阅读)和城市这两件人类史上极其重要的事,在很早以前就联系在了一起。
城市是人的城市,是人的群体活动创造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是一个没有“人”的城市。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赋予城市生命活力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不断实现其本质、找回其存在意义的过程。
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四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全国上下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局面。继承和发扬读书的优良传统,大兴勤奋学习之风,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部委曾联合发出通知,倡导全民阅读。
学习型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学习型城市是一种以学习促发展的城市,“学习”是途径,“发展”是目标。“发展”在此的涵义不是达到某种阶段性的标准,而是一种内在的、自强不息的发展动力,就像辜鸿铭先生所描述的中国人的精神里的那种永葆青春的动力。学习型城市应该具备不断超越、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这种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只能从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著作中去寻找,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只有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都流淌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才不至于在全球化的多极世界中风雨飘摇。民族文化基因就像是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心。
根基牢靠,才能枝繁叶茂,才能花枝招展。经典著作是我们的根基,而阅读则是我们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的“吸管”。阅读让生命更充实,让教育更精彩,让城市更美丽,让民族更崇高。
有关我的阅读观的文章
7.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王阳明一生讲学,所收弟子无数,但曾经与王阳明一起共过患难的,却只有冀元亨一人而已。如果说这是一种宿命论,人生的一切都由“天命”所定了的话,那么人生奋斗的意义乃至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不过假如他有幸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使他历尽痛苦与艰辛,他的心灵仍然是快乐的,并且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2023-12-06
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生下小维妮之后,我便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在维妮两三个月大时,我便开始读书。在我的影响下,小维妮已经具备了面对痛苦的勇气和信心。......
2024-05-29
059因长城而美丽的城市万里长城经过多少省?是啊,古老的长城经过千年的修筑,它像一条游龙行走在中华大地上,而它经过的城市就像明珠一样散落在它的周围……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北齐先后5次修长城,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其中大同境内的长城修筑了4次。由此可见,大同长城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
2024-05-05
人类诊所,救治的是生病的人;玩具诊所,救治的是被损坏的玩具。生病的人,能在诊所中获得救治,恢复到健康的状态;被损坏的玩具,能在诊所中获得维修,恢复原来的模样。《玩具诊所》中的大夫是河马医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要面对另一个哲学问题——自由和责任。所有的生命都在他人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了价值,所有的生命都在个人的追索里体现出了意义。自由是生命的权利,责任是生命的义务。......
2023-08-14
除此之外,阿诺德·本涅特建议读者有意识地锻炼全神贯注的能力。我个人认为阿诺德·本涅特的这些时间管理方法更侧重于慢慢培养一个人的生命活力,用中国人自己的说法就是修身养性,培养元气。什么样的计划最有可能让我们做到坚持到底?答案就是张弛有度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生命活力。......
2024-02-01
吕祖谦的实践哲学所欲讨论的就是在道德和政治的层面把“理”实现出来的问题。吕祖谦认为人性虽然在根本上是善的,但是由于气质有偏,所以,现实的人也不免有偏,“性本善,但气质有偏,故才与情亦流而偏耳” 。对于吕祖谦来说,“仁”是目的,是与天、理、道、心等同一的范畴,求仁,也就是求“理”与“道”的实现,而“诚”与“敬”则是具体的方法。......
2023-11-20
“非化学生命”浅说生化学家告诉我们:任何物体,不外是个结构问题,再怎么复杂,分解后都是一些简单的分子、原子。法国天文学家弗朗克·德拉克根据上述想法,设想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形式——“非化学生命”。这种“非化学生命”并不需要像地球表面一样的有利条件,它可以出现在某些死亡了的星体上,这种星就是中子星。由引力产生的生命,他们叫它为“引力生命”。......
2024-05-13
◇事物的意义是人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赋予的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认为,理性以及逻辑,起源于非理性的东西,即人的本能需要。尼采的认识论着重讨论的是对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的认识。事物的意义、价值是人根据自己生存的需要赋予的,因此,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判断或观念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自我保存、权力意志的扩张。每个人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赋予“事物”以意义、价值的。......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