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初,北京地铁禁售报刊一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一场争议。一个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读书看报,应该是城市最美的人文风景。作为国家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北京应该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草率地决定全面停止销售,不仅让那些已经习惯在地铁买报读报的人非常失落,也让北京作为国际都市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希望总理“在地铁阅读”的愿望,能在现实中成为北京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2023-12-06
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场所。阅读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天津大学参加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的国际研讨会,聆听了王蒙、冯骥才先生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等著名学者的高见,很受启发。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商品化的时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而应该作为人文精神的“堡垒”的大学,也日益远离人类的崇高精神。所以,这次讨论中十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应该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精神如何塑造?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大学是阅读的天堂。严格地说来,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场所。阅读对于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0年,新闻出版部门发布了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0.1%,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有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而2007年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则显示,在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中,认为“没时间”读书的占49.4%,“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42.8%,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而在“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中,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占54.2%,在“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18~19岁的在校学生占45.9%,排在首位。从年龄结构分析,大学生是这两个群体的主体。
阅读问题反映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复旦大学的《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只是为了休闲消遣。该报告指出,现代社会发达的传播条件使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但非学术类阅读占的比例升高;相比之下,学术类阅读显得单薄,专业期刊与外文文献阅读更是稀少。调查显示,经常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人文社会科学典籍、专业学术期刊、外文学术文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2%、22.8%、9.3%、5.2%。而经常或偶尔阅读通俗文学读物、时尚报刊、外文报刊的比例则高达88.5%、86.4%、73.9%。所以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专业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生在3个月内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在3本以下。
2010年7月至8月,我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习,该学院的课程主要分为案例研究和基础理论两类,其共同特点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每天的阅读量甚至多达上百页。所有的讨论与教学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这是课堂对话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美国的大学教育,这是我在哈佛学习最大的感受。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甚至美国的高中生,一个学期也需要阅读10本以上的经典小说。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国外大学教育仍然有较大差距。
同时,我国大学生阅读的快餐化问题也比较突出。广州市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学校图书馆借阅情况曾经进行过调查统计,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以绝对优势高居借阅量榜首。占据借阅量前20位的是漫画和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所谓的文化快餐。而教育部等推荐的大学生读物如《论语》、四大名著等,无一上榜。在阅读文学名著方面,有57.4%的学生阅读原典,其余学生则选择了各种“替代方式”,包括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缩略文本、文学简介和短评等,像《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之类的通俗化的图书在大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www.chuimin.cn)
大学生阅读的危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教育的危机。因为在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甚嚣尘上,阅读在学校中没有任何地位,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没有得到开发。学生接触的是相对枯燥的教科书、教辅书,根本没有与那些伟大的有趣的读物相遇。在应该形成阅读的饥饿感和阅读的习惯的时期,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与滋润。所以,问题出在大学里,根子还在中小学。
虽然阅读的基础在中小学,但是大学对于阅读的兴趣、习惯的养成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时过然后学,勤苦而可成。”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改进大学的教学方法,加强阅读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模式,阅读在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太大的价值。而西方著名大学基本都是采用阅读加讨论再加报告的模式,阅读是整个教学的基础环节。每周500页左右的阅读量,是大学生的基本功。
其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是大学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大学最重要的设施,好书应该是大学最优秀的老师。一个学校的名师总是有限的,但是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无数名师。认真读一部文化名著,就是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其意义不亚于听一门系统的文化教育课程。所以,大学应该聘请优秀的专家做图书馆的馆长,应该把最主要的经费用在图书采购上,应该为教师与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再次,要加强阅读指导。由于现代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并没有实现从中学学习方式向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还缺乏自觉读书的意识与习惯。所以,向他们推荐阅读的书目,开设各种阅读的指导和讲座,把学生带到图书的斑斓世界,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阅读的情趣与习惯,有广泛的阅读背景与经验。一些大学推出的必读书制度,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代社会也要求人们终身学习,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将如何自我教育、如何持续学习。如果说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还任重道远,那么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已是刻不容缓。在阅读式微的大学里,需要一场阅读的革命。
有关我的阅读观的文章
2010年年初,北京地铁禁售报刊一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一场争议。一个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读书看报,应该是城市最美的人文风景。作为国家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北京应该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草率地决定全面停止销售,不仅让那些已经习惯在地铁买报读报的人非常失落,也让北京作为国际都市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希望总理“在地铁阅读”的愿望,能在现实中成为北京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2023-12-06
因为,阅读是让有限生命更为深邃精彩的一种方式。在阅读这条路上,有着无限美丽的风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一样的风景,比电视和电影更丰富、更深刻的风景。是因为稳定的职业代表着稳定而有安全感的生活。......
2023-12-06
一国国民的阅读能力与其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决定着个体是否能很好掌握科学技术的阅读能力,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这么说,一国国民的阅读能力强,则科学技术普及程度高,则生产力强;一国国民的阅读能力差,则科学技术普及程度低,则生产力弱。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核心的工作技能之一。......
2023-12-06
建议将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设为国家阅读节。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将与中宣部、国务院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正式向国务院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申请,争取早日进入相关部门的工作程序。为了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以及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我愿意不断地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2023-12-06
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学习型城市也应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其次,学习型市民是学习型个人在城市背景下的称谓。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具有自我校正能力的城市。......
2023-12-06
苏州是一座比较重视阅读的城市,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举办阅读节,是全国首创阅读节的城市。尽管苏州每年要举办数量繁多的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但阅读节却是苏州唯一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并每年都被作为市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3-12-06
——向新教育人推荐《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该书作者戴维·伯恩斯坦认为,他们就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还会继续改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改变”,能够前行,与我们的行动精神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