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是什么,主动就是像罗文那样,坚决地接受任务,不问多余的事情。主动是一种美德,只有为自己负责的人才算是成功者。主动性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使用这种新型焊接机,每焊接一个罐盖可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这个年轻人因为自己善于思考,主动创造,所以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024-01-17
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早在童年的阅读中就已经悄悄潜伏,甚至决定了个体精神成长的深度和广度。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说:“阅读比起任何其他的行为都更有力量释放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本性会得到更好的展现。”阅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使人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阅读使人开发智力、激发潜能;阅读使人拓展思维、开阔眼界;阅读使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1]每一个从艰苦的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一定会感动于有这样的读书之路让自己走出大山,使自己摆脱贫穷与落后;每一个精神充实的人,都会感谢生命中那些一直伴随自己的书,是这些书让他们走向成熟。
阅读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毛泽东由一介书生成为中国的旷世伟人;马克思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下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并创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金庸在博览群书后终于成为一代武侠小说宗师,等等。这些例子无不证明了读书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如果说以上例子只是个别,还不足以代表读书的作用的话,那么在科举时代,中国有无数寻常百姓通过科举考试而荣登仕途,成为达官显贵,这无疑证明读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虽然这些说法现在看来未免有点封建味道,但也不能抹杀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更深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好处,读书让人受益,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并且,千千万万的人正在不同程度地实践着这句话。许多年过去了,书籍的力量并不因为时空的漂移而消逝。相反,书籍仍然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一、阅读促进大脑发育
人的大脑约有1 01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以与10 000个其他的神经元相联系,也就是说人的大脑有1 010万亿种连接的可能性。这就说明我们的大脑蕴含着无限的潜力,我们的命运包含着无数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创造。大脑回路就像一个农田灌溉系统。水如何流到更远的地方?需要什么样的沟渠?需要什么样的新水渠注入?如何不让沟渠长出杂草,大脑也是用进废退的。
怎么让神经联系更紧密?阅读是最好的方法。阅读时,大脑中所有与阅读相联系的信息都会被激发。在阅读时,一个字所吸纳的信息会被完全激发。大脑工作时,抑制的功能比激发的功能更重要。创造力与阅读可能是同一个神经机制。测量创造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远程联系测验”,呈现三个没有关系的词,让被试者尽快想出一个跟这三个词都有关系的词。有创造力的人需要有很丰富的背景知识。聪明是天生的,没办法改变,但智慧是后天的,可以通过勤奋努力得以改善。大脑需要活的知识,需要发挥举一反三的功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观察力和解释观察现象的能力对于创造也很重要。创造力的神经学解释,就是两个神经回路激发了第三个神经回路,这就是创造力的神经机制。
阅读给大脑以丰富的信息,这是大脑发育中心智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很难想象,如果跟外界失去了信息交流的可能,那么人类将如何生存下去?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将人置于一个黑暗的空间,除了进食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外,其他的一切感觉都被剥夺了。在这个黑暗空间里,没有阳光,没有书报,没有任何声音,只有一片死寂。实验表明, 自愿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在参加实验后不久开始出现一些暂时性的精神错乱症状,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生活一周以上。实验证明,外界信息对于我们的生存非常重要。尽管视觉信息并不是我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全部,但视觉绝对是我们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通道。在视觉通道中,阅读是最高效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通过阅读,我们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有意识地选择我们需要的信息,从而不仅实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在经验的不断积累、智慧的反复锤炼中,从正常迈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阅读使人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借着德尔菲神庙的铭句告诫世人:“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的使命,是苏格拉底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哲学是爱智慧之学,能完成哲学使命之人无疑是智慧之人。在苏格拉底时代,认识自己的途径是与智者对话。而在苏格拉底2500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的选择多了很多。智者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智慧之人,更是一本本伟大的书。因此,与伟大的著作和周围的专家进行对话,就成为我们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捷径。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自觉的过程。当我们哭喊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迎接我们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我们最初到达的地方可能是名门望族,也可能是寻常人家;可能是书香门第,也可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窟。我们无法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那时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周围的一切并睁大眼睛瞅着(阅读)这个世界。可以说,人类是通过“阅读”来适应社会的。我们渐渐长大,也学会了用很多的方式去探索和认识世界,包括视、听、触、味、嗅等。这几种方式中,触、味、嗅三种感觉方式处理的都是直接信息,而视和听则既能处理直接刺激,也能处理间接抽象的刺激(如印刷在纸上的文字是直接刺激,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是间接刺激)。依赖于视觉的阅读正是因为有了处理间接信息的能力,才使得人类能更快捷地学习知识,更迅速地融入社会。
通过阅读,我们寻找自己,审视社会,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能独处一室而体验世间善恶交战,能生活平顺而照样人生百味遍尝。正是有了阅读,我们在15岁的时候触摸80岁老人的内心世界;正是有了阅读,我们可以在古老的东方研究遥远西方的现代科技;正是有了阅读,我们尽管现实中遭遇黑暗阴冷,却学会了心灵上始终与人为善、与人为伴;正是有了阅读,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www.chuimin.cn)
阅读不但让我们认识自己,它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人类作为地球生物链中神奇的一环,无时无刻不跟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美丽的鲜花,通过反射的太阳光“进入”我们的视网膜,并进入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的大脑中引起美好的感受,让我们体验大自然的多彩多姿。而文字更是一种神奇的“反射”,它看似枯燥,却比画面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给我们的思维创造留下了更多空间。于是,通过阅读,通过文字,我们可以让心灵游览世界,感受古老的埃及金字塔,想象伟大的空中花园,体验古罗马的竞技场,瞻仰绵延几千年的中国长城;通过阅读和文字,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舜耕禹凿的原始农耕时代,重现人与自然在相互适应中不断斗争的宏伟场面;通过文字和阅读,我们还可以预见未来,预见机器人具备了智能性,预见人类可以移民外太空……
三、阅读助人超越自我
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使身体和心灵逐渐成熟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融入社会中去获得幸福并体现价值。美国的人际关系专家在其畅销书《与鲨鱼同游而不被生吃》中说:“我们的生活通过两种方式在改变着,一是通过我们所交往的人,二是通过我们所读的书。如果你不结识新的人,不读新的书,想想看,你就不会发生改变。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不会成长。事情就这么简单。”书不但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而且能帮助我们改变自己。
阅读能帮助我们超越害怕困难的倾向。维克多·雨果说:“聪明的人面对生活困难时,从书中获得慰藉。”当教师忙于应试教育而叫苦连连的时候,当都市白领忙于工作应酬而无暇休闲的是时候,当农民工忙于生计而四处奔波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会说:“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然而,环境的艰苦和贫瘠并不是一个人思想贫瘠的最大障碍,更不是一个人思想贫瘠的借口。因为一旦不能拥有读书这个“奢侈品”,我们的全部世界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梦想就会被污浊的环境所湮没,被细小的夹缝所埋葬。更可怕的是,当我们失去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梦想,就逐渐沦为了生活的奴隶。
阅读是一个无比丰富而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读李白、杜甫,背诵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同“呐喊”、“彷徨”,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读不同的书,你会品尝到不同的滋味,感受到不同的快乐。小说里的波澜曲折,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古籍里的激扬文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为写作打开一扇美不胜收的窗户。海伦·凯勒虽然看不见美丽的物质世界,但通过盲读和超常的记忆,她能看到的要比我们大多数人能看到的要多得多。
当环境不好的时候,当个人梦想被埋藏在夹缝中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奋发图强,努力读书。这时的阅读,既是为了能更高效地工作而充实自己,也是为了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直面困难。只有努力阅读,用心工作,我们的梦想才会在最艰辛的环境里,深深扎下根去,从而汲取更多养分,最终成长为现实。
阅读能帮助我们摆脱贫穷,走向富有。让我们看一份1995年美国人口统计局关于美国国民年均收入的调查报告[2]:
这说明学历对美国人的收入有重大影响。高学历阶层的收入比低学历阶层的收入要高得多。另外,根据贝克·哈吉斯的观点,美国人有1/3生活在贫困之中,37%的美国人中学毕业后没有再读过任何一本书。[3]他认为,不读书是导致很多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中的原因。
阅读帮助我们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局限,做一个积极的人。一项名为“美国儿童日常经验的富有意义的差异”的研究表明
有关我的阅读观的文章
主动是什么,主动就是像罗文那样,坚决地接受任务,不问多余的事情。主动是一种美德,只有为自己负责的人才算是成功者。主动性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使用这种新型焊接机,每焊接一个罐盖可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这个年轻人因为自己善于思考,主动创造,所以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024-01-17
当孩子做的事情超出常规时,日本父母会对孩子说:“了不起!你居然做出了如此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的鼓励和赏识,让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进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阻力的时候,日本父母不会马上伸手帮忙,而是鼓励他运用想象力,找到更巧妙、更具创造力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赏识教育十分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只有在父母的赏识之下,孩子才会更有创造力,才能被激发......
2024-04-16
只有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围绕知识这一伟大事物而进行的一场旅程,只有勇敢地开放自己的教室与心灵,与同事学习于共同体中,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解放,走出绝望,并真正地通过教学、学生、同事认识自己,使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并焕发光彩。这种科学主义将人工具化甚至物化,不但造成了人与世界、他人的分离,而且造成了教师心灵的割裂,这是教育问题的深层根源。......
2023-10-15
激发潜在创造力的l0种方法以下是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应变力以及洞察力的l0种方法:首先,相信自己有创造力。激发创造力最大的绊脚石,是认为自己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无法激发你的创造力,应当摆脱这种束缚,改变一下日常步调。周末在乡间租间小屋,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对激发创造力也有帮助。......
2023-12-05
童年的照片可以追溯出在圣犹达的治疗日期,在这些早期的照片中,有的孩子刚化疗完,光着头,有的是和医生或父母的合影。更可信的是,他们有一半人现在就为圣犹达工作,做医生、护士或者研究员。他们将悲剧转化为目的,返回圣犹达,回馈曾经帮助他们的社区。研究人员希望听取这类创伤后成长的故事,对执行任务时遇到创伤事件的新警员会有所帮助。我们都讲故事,而故事能创造韧性的文化。......
2024-01-19
金·比尔登的这番话一语中的,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强调课堂的技巧、方法与模式,课如何上,需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实施方法、练习内容,都有固定的套路,即使有所差别,也多半大同小异。金·比尔登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金·比尔登的创意让教学变得丰盈而多彩,只要我们的教师愿意创新,愿意改变,我们的课堂同样会因创意而精彩。......
2023-07-26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的作品,文中插图的作者是美国的巴格拉姆·伊巴图林。爱德华的旅程就是他的成长历程。爱德华在失去了爱以后,才知道爱不是生来就有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可以说,一次次的离别,有时甚至是生离死别,让爱德华体验到被爱是幸福的,没人爱是孤独的。在开始的时候爱德华还不懂得爱,它的爱还需要被唤醒,还需要动力,而到了旅行结束的时候,它已经懂得爱了,可以自己远行了。......
2023-08-14
能力人假设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关注人的创造能力,强调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智力,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类管理理念必须充分反映能力人假设的要求,必须充分体现能力在人类管理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