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昆都仑召的历史与地位

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昆都仑召的历史与地位

【摘要】:今包头市“昆都仑召文物保管所”设立在此。从此,昆都仑召形成了在内蒙古寺庙历史上罕见的“东、西活佛”系统。昆都仑召在清代时系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地位与藩王一致,是皇亲和各旗王爷们礼佛祈福的地方。昆都仑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承寺院,召内僧人以蒙古族居多。这种情况下,昆都仑召就承担了学校的功用。昆都仑召是内蒙古西部

昆都仑召

一、历史沿革

昆都仑召,原名“法禧寺”,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北乌拉山脚下,因濒临昆都仑河,故俗称“昆都仑召”。

包头昆都仑召

昆都仑召的前身是“介布仁”小庙,遗址在今小黄庙以北,建筑时间约在公元1688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小黄庙。小黄庙本名吉日嘎朗图庙(汉译造福寺)。小黄庙面阔16米,入深23米(包沿)。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为藏式建筑,门楼配置着歇山顶抱厦式建筑;佛殿为重檐歇山顶,瓦当横列,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是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小黄庙的藏式方殿内设两个后门。佛殿顶有藻井,平铺满了彩绘佛像围墙通身都是捣椒红泥和黄泥彩塑的万佛山,主台供奉着藏传佛教的四臂观音菩萨,副台上则是面容丰润仪态万千的藏传佛教十八罗汉像。从整个小黄庙的结构上看,它体现了汉藏建筑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地融合与升华。顾名思义,小黄庙是黄颜色的殿宇。据说由于该召喇嘛进京朝觐过,又有清廷的特批活佛,所以将该召经堂改建成南有正大门,进入门内东西墙各开了一个小扇门。据言,皇帝和皇后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所以开正门和扇门等三门。在王权至上的帝制封建社会,黄色一直是皇家专用的色调。然而据查,皇上始终未来过这个召。

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经过20多年的修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成为乌拉特中公旗旗庙。第一世东活佛甲木森桑布(rgya-mtsho-bzang-po)结束了在多伦大庙的深造后,回来便开始大规模地建设昆都仑召,乌拉特中公旗召集全期人力、财力以乌拉特山油松、柏树榆木、桦木和巨石为建筑材料,历经20多年的时间对本召进行扩建,达到占地面积101亩,有经堂楼阁23座、住房60余栋的建筑规模。其建筑大部分为藏式建筑,依山傍水,以大经堂为中心,辅以数个单位殿宇组成不规整的布局。最大建筑体为苏克沁殿(大经堂)占地1161平方米,八进81间,明柱60根。建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正门两侧彩绘着四大天王及法轮,殿内四壁上绘着五彩缤纷的佛教故事壁画。大经堂内供奉释迦牟尼、多罗菩萨、宗喀巴塑像,天花板上绘有动物龙凤、花草和大宝云纹等装饰图案。其他建筑还有东西活佛府、黄庙、天王殿、小独贡、藏经塔、同音庙、小角,还有四座造型美观的藏经白塔。这个时期是昆都仑召极盛时期。此间,甲木森桑布进京面见乾隆皇帝,将昆都仑召的盛况禀报后,使得龙颜大悦,席间泼墨挥毫,御赐昆都仑召为“法禧寺”,并御赐膳召地数万亩,同时为昆都仑召120名喇嘛核定了薪俸,并赠送一尊用玉雕刻的六臂护法神塑像和《甘珠尔》、《丹珠尔》蒙、藏文佛教经典各一套。清廷所规定的度牒喇嘛为120人,但寺内喇嘛数最多时竟达千余人,到1949年前夕,庙内仍有喇嘛100余人。

昔日金碧辉煌的昆都仑召,在“文革”中大部分殿宇被拆毁,现存殿宇有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经堂、小黄庙,中轴线以西有西活佛府、汗萨尔殿,以东有东活佛府和公殿,另有僧房数座。现任活佛为扎木扬沙布隆。今包头市“昆都仑召文物保管所”设立在此。

二、历辈活佛(www.chuimin.cn)

昆都仑召的活佛分为东活佛和西活佛,而以东活佛为大,共传七代。

当一世活佛开始修建昆都仑召时期,有一个名叫喜饶群培的喇嘛除了将自己的所有财产捐献而外,还四处奔走劝募布施,日夜操劳,为建造昆都仑召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的这一切行动深深感动了一世活佛甲木苏桑布和旗里的王公贵族们,因此甲木苏桑布活佛拟把喜饶群培推荐为昆都仑召的西活佛,辅佐自己。在征得本旗王公们的同意后上报清廷批准。清廷同意后,在甲木苏桑布活佛的主持下,以宗教仪式将喜饶群培正式确认为“巴伦葛根”(即西活佛)。从此,昆都仑召形成了在内蒙古寺庙历史上罕见的“东、西活佛”系统。

昆都仑召在清代时系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地位与藩王一致,是皇亲和各旗王爷们礼佛祈福的地方。此外,它还与本召的第一世活佛甲木苏桑布(rgya-mtsho-bzang-po)与乾隆帝演绎多伦大庙诵经、斗禅、御赐学位的情由有关。甲木苏桑布是藏族人,清康熙乾隆年间人,他是昆都仑召创始人之一。康熙末年,他到乌拉特中公旗传法,后又到察哈尔的多伦庙精研佛学。一天,乾隆皇帝到此,经堂中为乾隆皇帝祈福的众喇嘛正在读《甘珠尔经》。当乾隆皇帝步入经堂,随众侍卫威严无比,使领读的喇嘛精神紧张,竟不能诵经。为了打破僵局,甲木苏桑布声音洪亮地领读起来,并把面前的五谷祀米喷洒到了供桌上。为此乾隆对甲木苏桑布特别赏识,随后又进行了一番斗禅试慧,乾隆当即授予其“绰尔吉”(chos-rje)封号,还特许他可以随时进京面君,并可以免行跪拜礼。

昆都仑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承寺院,召内僧人以蒙古族居多。在清代,蒙古族在当地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不可能有固定的学府供孩子们上学。这种情况下,昆都仑召就承担了学校的功用。在藏传佛教的课程当中,五种学问(亦称五明大论)占有重要地位。所谓五明大论,分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及内明等。尤其医方明的学习在该庙的学问中得到极大重视。昆都仑召的医学教育、医院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昆都仑召历代都有济世之名医。第六世西活佛达日杰桑布,便是颇具盛名的医生。声明学科,包括语言文字翻译的所有内容,所以昆都仑召就成了清代当地各民族文化融会交流的载体。工巧方面的成就,我们可以从昆都仑召的建筑群和壁画中领略到其昔日的风采。由于学术风气的兴盛,在该寺学习的高僧中也出现了赫赫有名的学者。如乌拉特部极佑寺的达喇嘛中公旗蒙古高僧金巴道尔吉在昆都仑召学习,后到本旗极佑寺任首席达喇嘛,曾于1846至1850年间在中公旗札萨克辅国公、乌兰察布盟副盟长喇旺里克津的提议下编写《水晶鉴》一书。该书是清末完成的一部记述从古代到19世纪20年代为止的蒙古编年史巨著,为研究清代蒙古政治、宗教文化、蒙藏关系、蒙满关系,尤其佛教在清代对蒙古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因此,在国内外蒙古学、藏学领域内对《水晶鉴》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昆都仑召在清代时,常住的僧人就达1200多人,过去在昆都仑召的西侧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这就使昆都仑召又有了促进当地经济贸易的市场功能。

昆都仑召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影响仅次于美岱召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是研究清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的历史信息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