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位置及建筑特色

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位置及建筑特色

【摘要】:美岱召美岱召位于呼包高速公路中段路北1公里处的土默特右旗东部大青山下。美岱召全景美岱召,是蒙古人称之为“迈达哩召”的异译。由此蒙古人将这座庙称为“迈达哩召”,俗称为“美岱召”。据此可知,美岱召是俗称,其原名为“灵觉寺”。美岱召是由城墙和寺庙建筑群组成的塞北蒙古高原堪称一绝的“城寺”。美岱召的主要建筑有:古城。美岱召的这篇题记文也不例外应是出自他们手中。

美岱召

美岱召位于呼包高速公路中段路北1公里处的土默特右旗东部大青山下。召后的一座高山,当地人称它为“大尖山”,有关文字资料上写成“宝丰山”。宝丰山,高入云端,从山上放眼南望可见到弯弯曲曲的黄河穿过土默特平原流向远方的自然景象。召东有一条沟,叫清水沟。这一带山清水秀,树林茂密,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美岱召全景

美岱召,是蒙古人称之为“迈达哩召”的异译。原名“灵觉寺”,后改为“寿灵寺”。

三世达赖于1588年在内蒙古圆寂。三世的法身转生于阿勒坦汗之孙松布尔·彻辰·楚古库尔台吉(明代汉籍称作松木尔台吉)之家,为四世达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1589—1616)应西藏僧界之请入藏坐床。这样,蒙古地区便缺少了宗教领袖。为此,西藏僧界特派迈达哩·呼图克图来内蒙古主持宗教事务。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迈达哩·呼图克图到达呼和浩特,坐于三世达赖在蒙古地方所设之法座,成为达赖喇嘛在蒙古地方之全权代表。

美岱召泰和门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阿勒坦汗之孙媳五兰妣吉(《蒙古源流》蒙文诸抄本均作“脱黑台·麻只克·不颜图·达赖哈屯”),在呼和浩特西噶鲁迪沟西岸大青山南宝丰山下建起一座召庙,并在召庙里用金银宝石铸造一尊弥勒佛(蒙古人称弥勒佛为迈达哩佛)像。建庙工程结束后,请西藏来的迈达哩·呼图克图主持开光典礼。由此蒙古人将这座庙称为“迈达哩召”,俗称为“美岱召”。

现在美岱召遗存的唯一文字实物即是城门上方镶嵌的一块石匾,上面记载了阿勒坦汗之孙媳五兰妣吉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起盖灵觉寺泰和门的事实。据此可知,美岱召是俗称,其原名为“灵觉寺”。后来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更名为“寿灵寺”。

美岱召是由城墙和寺庙建筑群组成的塞北蒙古高原堪称一绝的“城寺”。美岱召的主要建筑有:

古城。这是一座南北长度相等而东西长度几乎相等的近似方形的古城。城墙用土夯筑,外用石块包砌。城门外墙和门洞用青砖,城门内侧筑有东西马道,由此可登上城墙。城门台上筑歇山顶式二楼三檐城楼。城门洞上端镶有一块石匾,长69.5厘米、宽52厘米、厚19厘米。石匾的文字为:

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

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汗)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天(大)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功成圆备,神力助佑,非人所为也。

大明金国丙五年,戊戌月,己巳日,庚五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关于泰和门上的这篇珍贵的题记,史学工作者们已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从整个题记的文法及格式来看,该题记似乎是从蒙古文翻译而成。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天成台吉”。据有关土默特地方史的著述,大都认为这个“天”字是“大”字,理由是,明代汉文史书中唯有“大成台吉”的记载,而从未有“天成台吉”。从史料学角度而言,这是对的。那么为何在题记上用汉文写成“天成”呢?在蒙文文献中将“大成台吉”的名字几乎都写成为“大成矮吉”,汉文文献中亦有“大成矮吉台吉”的别称。用蒙文字型音写“大成”为“taii ching”(歹青,意为屡力战功者),因为蒙文字头的d和t两个字,字型不分,几乎都用t字来书写d字,这是蒙文书写法的特殊规则。另外ta后面的双元音ii(yi),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有些草书形式中容易产生多一个或少一个i字。据此我们认为题记原文为蒙文taii,在翻译过程中将taii字误认为“天”(tian)字是很有可能的事,尤其对于蒙文修养略欠者来说。据此我们认为在题记中是将蒙文“大成”误读而译成“天成”。据有关资料,在阿勒坦汗时期有不少“译字官”是从内地来的汉人,在明蒙关系中的不少汉文文书都出自这些“译字官”之手。这些“译字官”的蒙文修养是很一般的。美岱召的这篇题记文也不例外应是出自他们手中。据蒙文《蒙古源流》,其原文是“大成矮吉”,而不是“天成矮吉”。汉文《万历武功录》证明,“大成台吉”、“大成矮吉”就是阿勒坦汗嫡孙把汉那吉(?—1586)的别称。

关于“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这九个字是蒙文原文的汉文音译。

“七庆”是蒙文“聪明,贤惠”的音译,在明代汉籍中出现的蒙古人名彻辰、切尽、切庆、扯臣、乞庆、七庆等等都是蒙文sechen的不同音译。在宣大总督涂宗浚的奏疏中出现的“七庆大庆把汉比吉”就是把汉那吉的妻子,即我们所说的“大成妣吉”。

“大义好”是蒙文“太后”的汉文音译。从这一蒙语的汉文音译“大义好”来看,该题记的汉译者不知道这个词语是来自汉文“太后”的蒙文音译,因此只好根据蒙文,逐字音译成“大义好”。(www.chuimin.cn)

“五兰妣吉”,据蒙文文献,是指大成矮吉之妻脱黑台·麻只克·不颜图·达赖哈屯。她的别称大概是“五兰妣吉”,意为“心灵手巧的夫人”。

关于“大明金国”。过去,有人解释其为,“明朝”曾有过一个属国“金国”。这种解释是因为不懂蒙文文献而造成的毫无依据的武断推论。据《阿勒坦汗传》等蒙文文献,阿勒坦汗的尊号为“格根汗”(Gegen-qan),其意为“光明”或“大明”。“金国”的“金”是蒙古语“阿勒坦”,“国”乃蒙古语ulus。其原蒙文是“格根阿勒坦汗之国”之意。“大明金国”显然是将上述原蒙文题记硬译为汉文。因为在蒙文《阿勒坦汗传》中将“明朝”从未称之为“大明”而通篇称呼为“kitad ulus”(汉国),如“汉国使臣”、“汉国官人”、“汉国之大都、大同”等等。此外凡指明朝诸皇帝时不分其为何帝,也一律称之为“汉国的大明汗”,“大明”成为明朝皇帝的尊号。

另外更为有趣的是,在蒙文《阿勒坦汗传》中将“钟根哈屯”(三娘子)称之为“大明钟根哈屯”;将把汉那吉的别称“大成矮吉”也称之为“大明矮吉”,并且“大明”两个字都是汉文原文的蒙文音写。凡略懂明清蒙文文献的人都知道,“大明”这个词,是以汉文的蒙文音写形式在明清蒙文文献中广为运用的一个特殊用语,表示“可汗”、“皇帝”乃至有尊严的权威者们的汉语尊号。甚至有些文献把这个尊号也加在阿勒坦汗的第十七世始祖成吉思汗的身上,如《甘珠尔》的译文跋语中有几处就有“大明成吉思汗”的提法。据此,将“大明金国”解释成明朝属下的“金国”是毫无历史根据的推测。

美岱召古城大概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左右。古城内的主要建筑有:

大雄宝殿。汉藏结合的建筑体。美岱召大雄宝殿内墙壁满绘壁画,上层为佛本生故事壁画,下层绘四大天王、白度母等尊像图,最富有价值的是西壁下层所绘的供养人物像,主要人物为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男女像——相传为阿勒坦汗家族后裔及其夫人三娘子画像,在他们近旁还有许多穿着蒙古服饰的人物。这组壁画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是研究蒙古历史的重要资料,因而可谓珍品。从图中可以看到阿勒坦汗和三娘子那个时代的一支庞大的蒙古族乐队,其中有拉二胡的、弹古筝的、擂鼓的,也有吹牛角号的,还有模糊不清的像是吹横笛的,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蒙古地区的音乐艺术生活。从壁画中的人物服装看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白色的、蓝色的,也有黄色和赭色的,帽子有自古以来常戴的风雪帽(栖鹰冠),也有元朝时期流行的铜盆帽,还有圆型图克利克帽等,形式多样。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头戴的圆型图克利克帽和三娘子的耳环以及那富有装饰性的发套等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蒙古人的服饰特点。这些对研究蒙古族绘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

琉璃殿。歇山式汉式三层楼阁,因覆有琉璃瓦,故俗称琉璃殿而无殿名。

乃琼庙。藏式二层建筑。“乃琼”是藏语音译,意为护法神殿,内有专司降神问卜的僧人。每遇重大事,都请“乃琼”预卜吉凶。据传为西藏来的迈达哩·呼图克图驻锡之处。

佛爷府。清代建筑。美岱召无活佛,此府系供巡行活佛来召时所住之处。

八角庙。当地人称其为老君庙。大概是误传,因为庙内神像和壁画全是佛教内容的,看不出道教的痕迹。

美岱召乃琼庙

西万佛殿。召东城墙外曾有一座东万佛殿,所以称西万佛殿。据说原有众多佛像,墙壁上镶有许多泥模小佛像。

美岱召壁画

太后庙。位于大雄宝殿东北方,重檐歇山顶有围廊柱的灵堂建筑。当地人俗称太后庙,并传为三娘子灵堂。据泰和门题记,有“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的记载,其意为“贤惠太后五兰妣吉”。据此也许真是五兰妣吉的灵堂。据说:“殿内原有1座3米高覆钵式檀香木塔。”1966年被拆毁,始知塔下有地宫,内藏有人骨灰1包、木梳3把、三角形镀银铜药盒1个、钻石耳坠2副、念珠6挂。

美岱召壁画

达赖庙。城墙东北隅一座小院。据说,达赖三世曾居住此处。

宝丰山白塔。召后高山为宝丰山。山上有一八角白塔。从美岱召火车站可望见此塔。

美岱召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美岱召的历史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家族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的重要弘法中心。它在研究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和美术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