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小召历史与现状

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小召历史与现状

【摘要】:小召一、历史沿革小召,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小召街,蒙古语称“巴噶召”,即为“小庙”的意思,汉名为“崇福寺”。据蒙文《内齐托因呼图克图一世传》载,小召建于阿勒坦汗之孙俄木布·洪台吉时期。这时的小召已陈旧破损。呼和浩特本地人称这一天为“小召晾甲日”。据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也在这一年,小召进行了一次修葺和扩建,其规模相当宏伟。小召建筑今仅存其牌楼。

小 召

一、历史沿革

小召,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小召街,蒙古语称“巴噶召”,即为“小庙”的意思,汉名为“崇福寺”。

关于小召初建于何时,蒙汉文史料记载不同。《土默特旗志》第六卷中记为“兴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归化城厅志》第九卷中记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纳依齐(内齐)托因呼图克图募缘兴建”。据蒙文《内齐托因呼图克图一世传》载,小召建于阿勒坦汗之孙俄木布·洪台吉时期。该书记载:内齐托因一世从科尔沁地区抵达呼和浩特后,“在小召前建宅。当时土默特部都统库尔前来膜拜叙谈。当喇嘛(指内齐托因)问及此寺系何人所建,楚库尔答道,此寺乃是阿勒坦汗之孙俄木布·洪台吉所建”。俄木布·洪台吉是阿勒坦汗第七子不他失里之子,汉文文献写做温布,又名素囊(《武备志》卷206索引《兵略》)。他是17世纪初内蒙古的著名佛教弘扬者之一。据汉文文献记载,他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初死去。由此可见,小召始建于俄木布·洪台吉时期,当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或在此之前。人们把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佛寺称为小召,用于区别阿勒坦汗所建的大召。

呼和浩特小召牌楼

清顺治十年(1653年),内齐托因一世再度从科尔沁地区返回呼和浩特。这时的小召已陈旧破损。内齐托因一世劝土默特都统古禄格修葺小召。

因为内齐托因一世修葺小召有功,后来将他生前的许多用具存入小召。康熙十年(1671年),内齐托因二世在科尔沁明安部首领鄂齐尔台吉家中出生。这时内齐托因一世圆寂已达18年之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从科尔沁请来内齐托因二世在小召坐床。9岁时,内齐托因二世到北京朝见康熙皇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齐托因二世再度进京朝见康熙帝,奏请颁发喇嘛度牒及设置新札萨克喇嘛等事宜。结果清廷册封阿木多·库利清贵为札萨克喇嘛,并赏赐15张度牒。这就是清代在小召设置的喇嘛编制

康熙三十年(1691年),内齐托因二世出席了重新整治喀尔喀七旗的多伦会盟。会上内齐托因二世得到了与喀尔喀哲布尊丹巴一世相同的礼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内齐托因二世一行奉康熙皇帝的命令,前往西藏地区迎请五世班禅。内齐托因二世进藏后,拜见五世班禅,并转告了清廷的邀请。但五世班禅以“痘疾尚未痊愈”谢绝了清廷的邀请。第二年春,内齐托因二世回到北京,向清廷汇报了西藏内部的情况,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小召的内齐托因二世跟随康熙皇帝参加了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争。据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在平定噶尔丹的战役中,康熙帝与托因二世“商谈政务”,“日间亦带在身边”,可谓亲密无间。这一年十月,康熙凯旋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小召住了三日,向小召奉献了大批饰物和供品,甚至将自己穿戴过的盔甲、战袍以及弓箭、宝剑也留在小召。因此,过去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小召内展览这些物品,供人参观。呼和浩特本地人称这一天为“小召晾甲日”。

据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也在这一年,小召进行了一次修葺和扩建,其规模相当宏伟。该书记载:“主寺一座,寺高十二丈,上下双重方顶,外表涂以黄釉。寺内供有三世佛、长寿佛、药王佛、八大菩萨、执金刚,如同天堂一般。主寺南面建起一座能容纳一千名僧侣的双层大庙。主寺西南侧与大庙并排建一座释迦牟尼与七大善逝佛寺。其两侧建起二十一度母寺。在主寺东侧建起三大依怙佛寺,其两侧为罗刹四天王寺及上座佛寺。主寺北面建起一座天神殿,长十四丈,高两层。其西侧是年高德昭的弟子额尔德尼·毕力贡达赖建起的一座精巧的释迦牟尼佛寺,其东侧是高足弟子墨尔根禅师建起的一座同样的长寿佛寺。所供奉佛像都十分精美。”寺庙扩建后,内齐托因二世向康熙皇帝呈请赐寺名,康熙赐名为“崇福寺”。这便是今天小召汉名为“崇福寺”的来源。

小召经堂琉璃幢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内齐托因二世被清廷委派为呼和浩特八大寺院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并将原来的札萨克达喇嘛之印交给了他。从这时候起,小召在呼和浩特召庙中的地位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的喇嘛们受到清廷的许多优遇,其中独许小召喇嘛诵读蒙文经典便是一例。康熙帝还特别批准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十旗为内齐托因二世的化缘地。内齐托因二世担任札萨克达喇嘛后,曾对呼和浩特各召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颁布了各项戒律。

小召扩建后不久,内齐托因二世将康熙征战噶尔丹事迹的御制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刻碑立于小召中。刻碑竣工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碑文内容与锡埒图召碑文相同。

小召的属庙有三处,即今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凉城县的荟安寺(即蒙古人所称“岱海寺”)还有善缘寺。其中“荟安寺”是内齐托因四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依赖私产,在察哈尔正镶蓝旗岱海西部所建,第二年呈请寺名,被钦赐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的“荟安寺”寺名。此寺在“文革”中遭到彻底破坏。关于善缘寺,《绥远城厅志》第九卷记载:“善缘寺,在城(呼和浩特)东南登奴素山,建置年月、人名,无考。”金峰先生推测说,“善缘寺大概建于内齐托因一世坐禅的阿巴噶哈剌山洞”(《呼和浩特召庙》)。关于五塔寺,下文有专节叙述。

据《延寿寺档案》记载,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小召及其所属三个庙有呼图克图喇嘛1人、札萨克喇嘛1人、达喇嘛3人、格斯贵8人、僧135人、娶妻喇嘛11人、俗徒162人,共计321人。

小召建筑今仅存其牌楼。

二、小召历辈活佛

1.内齐托因一世(1557—1653,Neyichi toyin)

小召活佛叫内齐托因,共转世九代。内齐托因一世,之父为西蒙土尔扈特部的一位名叫墨尔根的首领。《清史稿》说墨尔根“系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也是黄金家族的宗脉。内齐托因从小富有同情心,因此其父给他取名“内齐”(慈祥之意)。略大后产生了出家之念,请求其父允许他出家。可他的父亲不但不同意,反而强制他娶妻生子。内齐托因一世不恋红尘,找机会离开家庭前往西藏,在扎什伦布寺师事班禅,获法名净戒。后来班禅认为他的“前程”应在东方,于是他来到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北靠大青山、南绕大黑河,是块风水宝地。他在大青山一带的阿巴嘎哈尔山洞中修行12年;又到黄帽洞修行坐禅23年;之后又坐禅35年之久。大约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又向东云游了察哈尔、翁牛特、敖汉、奈曼、郭尔罗斯、科尔沁等地传教。在科尔沁部大力宣扬佛教期间,他深得科尔沁部贵族们的欢迎。

天聪六年(1632年)夏,内齐托因一世带领他的门徒们又专程赴盛京(沈阳)拜见了当时尚未入关的皇太极。皇太极礼仪“赏赉御晏”并将科尔沁十旗作为他的供养之地。

内齐托因一世从盛京返回科尔沁部以后在蒙古贵族中和民间进一步宣扬佛教教义,大力宣传禁止杀生,恭敬“三宝”。于是他得到科尔沁部的王公贵族的支持,对蒙古的萨满教进行镇压。蒙古文《内齐托因传记》(下称《传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一过程的许多生动的画面。据该传记记载,在内齐托因一世的影响下,科尔沁部土谢图汗鼓励他的百姓皈依佛教。据《传记》,有一次土谢图汗向他的臣民发布了一道极为有趣的命令:“为重新弘扬佛教教义,以慈悲之法引导众人,宣告:‘凡记诵《集要》者赏给马,记诵《阎曼德迦》者赏给牛。’贫苦老百姓闻此令后,都大启智慧背诵佛经。那些先行者按规定得到马和牛,于是众人跟随,不论大小都去背诵。如此,信徒日益增多。”同时,内齐托因一世为了佛教在该地区畅通无阻和广为传播,对该地区盛行祭祀萨满教的“翁公”(指萨满教祭祀的小偶像)进行了彻底毁灭。在内齐托因的强有力的号召下,土谢图汗向本旗各地派遣使臣进入贵族、官吏和普通人的住宅,搜集偶像即翁公。最后,他们把搜集到的偶像堆积在一起,然后纵火焚烧。《传记》说:“他们就这样切断了邪教的外念,使佛陀教理清净无垢。”[18]

在内齐托因一世的倡导下,科尔沁地区开始兴建佛教寺院。椐《传记》记载,大概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末期,在科尔沁十旗王公贵族的支持下,在巴颜和硕之地(今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北部)兴建一座寺庙。寺庙建成后,“科尔沁十旗的王、诺颜将喇嘛请去,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寺内备置《甘珠尔》等很多佛经;还举行了诵经法会,大转法轮,使佛教犹如新月一般日渐广大。”[19]从此,巴颜和硕庙成为内齐托因一世的驻锡之庙。

由于内齐托因一世在科尔沁影响巨大,权势越来越大,于是受到清朝一些官员和高僧喇嘛的嫉妒。据《传记》记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锡埒图库伦第三任札萨克达喇嘛——萨迦法王向顺治皇帝状告内齐托因一世“权势猛涨,有违犯戒规”。随后,萨迦法王还书面上奏道:“这位内齐托因喇嘛游历北蒙古,视己如佛,为其全体弟子皆赐予白威德金刚(yamantaka)、黄威德金刚、黑威德金刚、赤威德金刚、绿威德金刚、白毗卢遮那(vairocana)等佛号,并且不分善恶之人,令运草夫、拾粪夫、樵夫不分等均背诵极其深远精密之秘密佛经金刚乘、威德金刚等。”[20]

然而,据《传记》记载,对内齐托因一世此案,顺治皇帝却没有亲自审理,反而将此案交给即将前来北京的达赖喇嘛。顺治皇帝说道:“朕乃治理政界之汗,不谙教法。待达赖喇嘛到来之后,让他处理吧!”不久,第五世达赖喇嘛来到北京(他在北京逗留的时间是1652年12月至1653年2月)。按照皇帝的命令,接待达赖喇嘛的事务由满洲大臣噶巴喇公负责,因而,萨迦法王的起诉书也由此人负责处理。但是,“噶巴喇公与萨迦法王一向关系密切,并且,噶巴喇公接受了萨迦法王的大量贿赂,加上达赖喇嘛的翻译疏于蒙古语,将话颠倒和译错,致使达赖喇嘛对内齐托因一世的学问产生了“缺乏具备资格的高僧指导”的看法而作出决定:“令那些与内齐托因一世邂逅以来曾跟随过他的三十名大比丘及其他三十名小弟子全部回归呼和浩特居住。令其余僧侣入百伯吉·曼殊师利寺居住。”[21]

据《传记》说,根据五世达赖的这一决定,内齐托因一世必须离开巴谚和硕寺到呼和浩特去。当时,科尔沁的百姓,不论地位高低,“皆似母子分别一般”同他依依惜别。

清顺治十年(1653年)年末,他返回呼和浩特,在小召山门前搭帐篷继续弘法。此时小召已建成30多年,显得有些破旧。内齐托因一世遂有翻修扩建小召的心愿。当时的土默特左翼都统古禄格曾拜望内齐托因一世。会见时内齐托因一世问都统,此召破损严重,为什么不重修。古禄格说,修召容易,就是缺少一位高僧当住持。内齐托因合掌回答,现在缘分未到,总有一天会有德高望重的喇嘛来此胜任!然而,他刚到呼和浩特落脚,便接到科尔沁王后宾图哈屯公主病笃的消息,应顺治皇帝的敕命和众弟子们的执意恳请,前去为其加持祈祷。当他到翁牛特部境内锡尔噶河北岸之时,得到哈屯公主讣报,遂返回呼和浩特。当年十月,内齐托因一世在返回呼和浩特途中圆寂,享年97岁。

内齐托因一世的晚年是在东蒙古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因此在蒙古地区驰名一时。我们按照《传记》所载,可以列举东蒙古王公中真正成为他的忠实檀越们的名字:

(1)巴林右翼旗王色布腾,顺治二年(1645年)晋多罗郡王。

(2)敖汉旗班第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多罗郡王。

索诺木杜棱王,班第王伯父,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多罗郡王。子二:长玛济克,次为布达,相继袭。(《传记》所言“敖汉两个王”乃指班第王和其伯父索诺木杜棱郡王)

(3)奈曼旗衮楚克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多罗达尔汉郡王。

(4)扎鲁特左翼旗内齐汗,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多罗贝勒。

尚加布,顺治五年(1648年)袭多罗贝勒,领札萨克。

(5)扎鲁特右翼旗王色本·达尔汉贝勒。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多罗达尔汉贝勒。

玛尼·青巴图尔公,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镇国公。

(6)巴林左翼旗王满珠习礼,顺治五年(1648年)封札萨克固山贝子。

(7)克什克腾旗索诺木台吉,顺治九年(1652年)授札萨克一等台吉。

(8)土默特部领主俄木布·楚琥尔,成吉思汗后裔,阿勒坦汗五世孙卜石兔黄台吉之子。

(以上均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

(9)科尔沁右翼前旗布达齐王,天命十一年(1626年)赐札萨克图·杜棱号,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其长子拜斯噶勒,顺治二年(1645年)袭封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

科尔沁右翼中旗巴达礼王,天聪七年(1633年)袭土谢图汗号,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和硕土谢图亲王。

科尔沁左翼中旗乌克善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硕桌哩克图亲王。

科尔沁左翼中旗满珠习礼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多罗巴图鲁郡王。

科尔沁左翼前旗洪果尔王,崇德元年(1636年)札萨克多罗冰图郡王。

科尔沁右翼后旗王喇嘛什希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札萨克镇国公。

(10)扎赉特旗蒙衮王,天命九年(1624年)赐达尔汉和硕齐号,崇德八年(1643年)卒。顺治五年(1648年)追封固山贝子。(www.chuimin.cn)

(11)杜尔伯特旗色棱王,崇德元年(1636年)封辅国公。顺治五年(1648)晋札萨克固山贝子。

(12)郭尔罗斯前旗昂哈王,顺治七年(1650年)袭札萨克辅国公。

郭尔罗斯后旗扎尔布王,顺治十一年(1654年)袭札萨克镇国公。

(13)阿鲁科尔沁旗诛勒扎干王,顺治五年(1648年)袭札萨克多罗贝勒,顺治八年(1651年)晋多罗郡王。

(14)乌喇特部的明安·僧格·墨尔根台级吉等人。

(15)翁牛特右翼旗博多和王(额驸,尚郡主),顺治二年(1645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左翼旗达尔汉岱青贝勒。

(16)喀喇沁·土默特善巴王,天聪九年(1635年)授札萨克,崇德元年封达尔汉镇国公。

(以上为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合赤温等人的后裔)

《传记》中所提及这些名单,充分反映了内齐托因一世在东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的成功。

内齐托因一世是当时漠南地区最大的一位弘法者。后来小召寺的历代呼毕勒罕均为内齐托因的转世,共转世九代。

2.内齐托因二世(1671—1703)

据蒙文《内齐托因二世传》(下称《传记2》)[22]记载:

内齐托因二世呼图克图,出生于藏历铁猪年(1671年)八月初一,系科尔沁明安部鄂齐尔台吉之子。

内齐托因二世的认定,是在他6岁(1677年)那年,小召住持喇嘛派人到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等地会见王公贵族,说明内齐托因转世事宜,各封建贵族一致赞同,由哲里木、昭乌达两盟所属20个旗,土默特2旗,乌拉特2旗,明安旗的王公贵族、诺颜共同签名,奏请康熙皇帝:“尊师博格多喇嘛转生于明安旗名为鄂齐尔的台吉家,认出前世佛像和弟子,我等迎请本寺坐床。”康熙应允,问及是否禀报过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和达赖喇嘛,回答有班禅额尔德尼指示方位和父母姓名的诏书,康熙谕旨:“只要你们弟子和施主一经确认无疑,即可迎来原寺坐床。”即刻核准。

藏历土羊年(1679年),在蒙古王公贵族和诺颜们的拥戴下内齐托因二世到呼和浩特小召坐床。是年秋,年仅9岁的内齐托因二世,进京觐见康熙皇帝,同时,又朝见了科尔沁部出身的孝庄太皇太后和孝惠皇太后。从此,内齐托因二世在清廷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提高。

后来,内齐托因二世在其前世的高徒白毗卢遮那、瑜伽墨尔根毕力格图、布顿诺颜·比里衮达来赉等人的教导下,默记了很多部类以及大量祈祷经、佛教仪轨等,还学习了占星学、占卜学等。期间还重点学习了元代著名译经师搠思吉斡节尔的蒙古语法名著《心脂》、北元时期著名佛学家阿优希·固什创制的阿礼嘎礼字母(转写梵文及藏文特殊音标)等,通晓蒙古文和藏文。

藏历火兔年(1687年),甘丹寺第四十四任甘丹赤巴(dgav ldan khripa)阿旺罗哲嘉措(gser khri ngag dbang blo gros rgya mtsho,1635—1688)应康熙皇帝之邀前来北京时内齐托因二世拜见了他,并受先代比丘戒以及“威德金刚十三佛”之灌顶。

藏历铁马年(1690年),内齐托因二世再次进京朝觐康熙帝,奏请“喇嘛度牒和新设札萨克喇嘛”之事,清遂册封阿木多·呼利清贵为札萨克喇嘛,并赏赐15张度牒。

次年(1691年)4月,康熙帝为了解决喀尔喀归顺事宜,在多伦诺尔召开了会盟。内齐托因二世同喀尔喀哲布尊丹巴一世、僧俗贵族和内蒙古49旗王公诺颜一道参加了会盟,得到与哲布尊丹巴一世同样的礼遇。

是年仲秋,康熙帝在宫中召见内齐托因二世,并谕旨:“科尔沁十旗属于你的施主,也是朕的舅家,那里有我们满洲的锡伯、赫哲人,你去把锡伯、赫哲人请来,朕赏赐其诺颜,把他们招收过来。”于是,内齐托因二世遵旨,来到和硕卓哩克格图亲王鄂齐尔处,向科尔沁的全体王公诺颜传达了康熙的谕旨,科尔沁各旗全体王公表示坚决服从。在科尔沁诸旗王公诺颜的协助下,百余苏木锡伯和赫哲人归属清朝。为此,康熙帝大悦,令内齐托因二世入大内库参观,赏赐大量珍贵物品,同时批准了108名喇嘛度牒额。

藏历水鸡年(1693年),内齐托因二世进京祝福“万寿节”。康熙命巴图赖禅师给内齐托因指定一个在京住寺。遂赐皇城内的玛哈噶剌庙为其在京驻锡寺,并指派常住一个达喇嘛和20名喇嘛,由清廷发放粮钱。

应科尔沁土谢图亲王(科尔沁右翼中旗)沙津、达尔汉亲王(科尔沁左翼中旗)班第为首的科尔沁部诸王公贵族之邀,木狗年(1694年)孟夏内齐托因率108名弟子从呼和浩特前往科尔沁之地,途经巴林、扎鲁特等地。这次内齐托因二世赴科尔沁之地传教的同时也获取了颇为丰富钱财。据《传记2》记载:“总计此次出行,获银约五万两,获马、驼、牛三千余头(匹),获曼荼罗、哈达、黄金、珍珠、东珠、珊瑚等珍宝,还有绸缎、彩绸、貂皮、上等衣物以及金银器皿等不计其数。”

木猪年(1695年)正月,内齐托因二世奉康熙之令,以首席使臣的身份带领使团前往西藏。康熙交给他的一个任务是到西藏迎请五世班禅额尔德尼,而另一个任务为探察“现在达赖喇嘛下落不明”的实际情况。其实后者为这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内齐托因二世在西藏完成了清廷所交付的使命,第二年春季返回北京,向康熙皇帝如实汇报了五世达赖已圆寂的消息,深得康熙嘉许。

火鼠年(1696年),内齐托因二世在清廷的支持下,对小召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和扩建,由清廷赐名为“崇福寺”,敕给满、蒙、汉、藏四体寺额。

此年夏,康熙率三路大军,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汗。中路军以内齐托因二世为宗教顾问,“身居野战黄城,共同磋商旨意,每日不离左右,蒙受极大皇恩”。康熙战胜噶尔丹汗,凯旋归师,路经呼和浩特,在小召留住三日,举行了盛大庆功法会。康熙将全副盔甲、战袍、锦靴、弓韬、箭筒、刀、腰、鞍辔等物赏赐给小召作纪念。此后,清朝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将这些历史文物陈列展览,供瞻仰、观赏。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又以满、蒙、汉、藏四体文字刻成石碑,记述征服噶尔丹汗的功绩。

土虎年(1698年),内齐托因二世任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他同锡埒图呼图克图和各大召札萨克喇嘛,共同协商;确定了各大召庙诵经制度,整顿召庙扎仓(学部)的法规,并在额木齐召设立曼巴扎仓(医学部),进行正规学习深造;确定各召庙法会制度、喇嘛的清规戒律、奖罚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使“禅教与政治之事发扬光大。”

藏历水羊年(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仲冬,年仅32岁的内齐托因二世圆寂。

3.内齐托因三世

内齐托因三世呼图克图,是乌拉特中旗台吉古努格之子,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坐床。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雍正四年(1726年),内齐托因三世先后三次到北京,向清帝祝福安康。乾隆初年,任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

据延寿寺档案记载:乾隆十七年(1752年),内齐托因三世将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大印丢失。同年11月,罢免其札萨克达喇嘛职务。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内齐托因三世去五台山,觐见在五台山朝拜的乾隆皇帝。乾隆三十年(1765年)内齐托因三世圆寂。

4.内齐托因四世

出生于科尔沁札萨克图郡王旗,郡王纳旺色布腾旺萨布坦之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坐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圆寂。

5.内齐托因五世

出生于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旗,台吉桑杰扎布之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坐床。嘉庆十六年(1811年)圆寂。

6.内齐托因六世

出生于乌拉特右旗,台吉道尔吉之子。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坐床。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四年(1824年)、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先后六次进京入洞礼年班,向清帝祝佑安康。光绪元年(1875年)圆寂。

7.内齐托因七世

出生于科尔沁大公旗,台吉图布苏日塔拉图之子。

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过金本巴瓶掣签认定,在土谢图王旗巴音和硕庙坐床。光绪十五年(1889年)圆寂。

8.内齐托因八世

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于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经过金本巴瓶掣签认定,并迎请到土谢图王旗巴音和硕庙坐床。1940年圆寂。

9.内齐托因九世

1941年在科尔沁土谢图王旗窑艾里村出生。3岁时选定为内齐托因八世的“灵童”。当时由于国际国内局势动荡变化,巴音和硕庙喇嘛也无暇正式迎请他坐床。以后,在当地学校读书。成年后从事农牧业生产。1995年,因故死亡。[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