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形式的轨道站多属于交通枢纽、不同种类的大众捷运系统的转乘站,或是作为综合体开发时被采用。2)轨道站的等级定位划分在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线路时,一般会按轨道线路的需求与发展目标,先决定轨道站的等级。......
2023-12-06
3.2.3 轨道站合理影响区中的城市土地利用
图3-6 是一般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中常用的理想土地开发概念。它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以环形的方式扩展,基本与TOD理论中人类步行活动的影响范围概念相同。一般说来,轨道交通规划会在轨道站核心区半径100 m内设置最高密度的核心商业聚集区域,100—200 m的范围内尽量设置大型、高密度的公共建筑,由于预期到土地价值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将能支付高额租金的商业、金融业、旅馆业与综合办公楼等业种设置其中,确保这些项目能够支撑此范围的土地开发目标。当扩展到半径200—500 m时,则会在此范围内设置居住区,利用居住区支持此区域的发展,同时将支撑城市区域的服务设施如学校、公园、医院与工业用地等,设在轨道站半径500 m以外的范围,并利用不同交通工具的换乘,衔接轨道交通的人流与影响,形成轨道站与距离更远城市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图3-6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常用理想的土地开发概念示意图
轨道站周边区域的土地使用强度分布,也和土地开发概念大致相同,都是在围绕轨道站的环形区域内,随着与轨道站的距离远近而产生变化。学者认为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在其交通影响合理区内的可达性,并因此而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密度发展。在轨道站周边范围半径30 m之内,为了要确保人流的集中与疏散,可以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为主,半径30—200 m的核心区与商业服务区以高强度开发为主,200—500 m的居住区则以中低强度的开发为主,超过轨道站半径500 m以外的地区则采用低强度的开发(见图3-7)。(www.chuimin.cn)
图37 围绕着轨道站周边的土地开发强度概念示意图-
从上述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与土地的影响的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之中,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随着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的效应就会从轨道站开始,逐渐扩散到轨道站周边的土地,并以此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控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应该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影响交会处——轨道站及其周边土地进行集约化发展的控制,才能将轨道交通系统效应有效引导至实际的土地使用中,并使轨道站与周边土地发展形成密切的发展结合体。
有关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文章
此形式的轨道站多属于交通枢纽、不同种类的大众捷运系统的转乘站,或是作为综合体开发时被采用。2)轨道站的等级定位划分在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线路时,一般会按轨道线路的需求与发展目标,先决定轨道站的等级。......
2023-12-06
于是学者意识到立体化发展,应该是采用高层与地下空间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改造,重新在三维向度内塑造生活基面,这样才能真正平衡整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并创造出环境更好、更便利的生活与活动空间。现今世界各国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基本达成共识,并加大对立体化空间利用可行性的研究与发展,而立体化公共空间正属于其中的重要实践部分。......
2023-12-06
铁路运输是轨道交通中发展最久同时也是已知陆上交通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车辆以机车牵引列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走,有着大客运量与大货运量的特性。上述6种轨道交通系统,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第5与第6类对城市的影响往往是在市中心车站或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所在区域,但由于客运吞吐量巨大,对城市区域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轨道交通中最为显著的。......
2023-12-06
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交通模式会影响城市空间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交通工具的出现会影响到人日常能忍受的移动范围、速度与可达性。空间可达性的不同,又会连动改变土地价格与使用方式,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生成,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将反过来影响交通模式的强弱。......
2023-12-06
2当代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人类以空间立体化的方式来解决生活需求,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也早已习惯于空间的立体化利用。对此,本章分别从公共空间与影响其朝向立体化发展的演变、影响立体化公共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促使轨道站与立体化公共空间结合的相关理论,循序渐进地理解上述问题,并以此作为本书的立论基础。......
2023-12-06
相对于美国的交通发展策略,亚洲的新兴城市代表——新加坡,则以大容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带动卫星新城开发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规划策略。轨道交通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发展导向的一种选择思路。......
2023-12-06
综合上述因素,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便多集中于城市地面层设置与发展。对此,本书认为可以这样认知,所谓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即是城市基盘面的立体化。此外,本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立体化之后,尚应该具有下列三个特征,而具备此三个特征的空间,才是本书所关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