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面积减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点源污染是指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达标直接排入城市河道的污染,涉及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和排水系统。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严重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内容。因此,控制城市污染对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25
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的两个主要明显特征,就是人口过度密集与城市内聚力过强。出现此状况的主因,就是因为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过度发展小汽车,而忽视建设快捷、安全与大容量的城市交通系统。同时,我国一直长期发展的公交系统在现实中无法改变交通瓶颈的问题,也无法引导城市朝向密集化与集约化发展,反而因为线路的紊乱导致更严重的交通问题。
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出,一旦原本城市的主要交通制约消失,并由新的交通系统所取代,城市土地发展概念就有机会出现大幅度的变革,并朝向新的发展。而作为许多城市选择作为取代小汽车的轨道交通系统,其对城市交通的制约转变特点,正符合能够刺激我们现今城市土地发展的概念,并促使其产生变革。
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土地发展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内容如下:
1)影响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发展导向
国内外城市目前采用的城市交通系统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单一性交通系统,第二类是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复合性交通系统。其中,持续城市化发展超过百年的美国大城市多属于第一类,而亚洲新兴城市如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则多属于第二类。
美国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郊区化及无序蔓延,造成城市土地利用分散,居住地和就业中心的距离过远,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投资费用巨大、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贫富及种族隔离、环境恶化与建筑遗产损毁等诸多问题。
我们借助对美国以“小汽车友好型”的各种交通发展模式与实践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单以道路分类、增加车行道与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针对小汽车出行的城市交通改良方式,不可能解决城市交通矛盾,以及保证城市与交通朝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对于美国的交通发展策略,亚洲的新兴城市代表——新加坡,则以大容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带动卫星新城开发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规划策略。凭借对城市用地进行“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规划,加上严格控制其实施过程,并于后续出台一系列控制小汽车发展的辅助政策,新加坡最终成为全世界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最有效率的城市。
轨道交通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发展导向的一种选择思路。例如,我国各大城市正处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特大城市更是处于城市结构转型时期。大中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过于密集、交通堵塞、市中心衰败等21世纪常见的城市问题。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尚处于转型的过程,还存在选择上述两个方向的可能性,若是选择错误的城市发展导向,可以预见这将会给我国城市未来制造更大的问题[8]。
2)城市土地出现利用集约化与用地布局优化的概念(www.chuimin.cn)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促使大量的人口迁入轨道交通合理影响区之内,这将会导致住宅、商业与办公用地的集中布置,降低居民的出行时间成本。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此种集中布置的方式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这种由轨道交通系统所促使的土地集约化使用模式,主要特征是以轨道站为圆心、交通合理区为半径所组成的紧凑环形用地布局。当轨道站沿线以此扩展时,更会形成沿线串珠状的土地空间开发模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见图3-2)。
图3-2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形成紧凑发展
图注:丹麦哥本哈根市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外围地区形成手指状紧凑发展。
轨道交通系统也为城市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一个前提性的条件,并有了重新利用土地的机会。城市可以利用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在沿线各个轨道站周边利用土地优化原则,增加土地的附加价值,拓展新的城市片区。除此之外,城市也利用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离心化的强大推动力,推动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的转移。城市利用上述轨道交通的特性,可以让轨道沿线形成大量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组团,将城市空间的布局模式由单一中心转为多中心,并使各个中心相互构成网络关系。此种城市发展概念能够促使城市中心与次中心进行重新布局,充分发挥各层级土地的区位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见图3-3)。同时,城市可以利用多中心的集约发展,遏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避免城市无序发展。
图3-3 东京都会圈内的多中心结构示意图
3)城市开始采用土地与交通整合的互动模式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城市理论的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学者提出了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和TND(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等基于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整合互动的新实践模型。这些新实践模型鼓励城市发展以交通为导向的紧凑型中心,创造适宜于非机动车出行的社区生活。紧凑(compact)、适宜步行(pedestriafriendly)、功能混合(mixed-use/diversity),且具多样性以及珍视-环境(environment caring),是这些规划实践模型存在的共性。许多城市利用这些实践模型,成功地发展了基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许多城市运用TOD模式的基本三原则[9]发展出土地与交通互动的整合模式。该模式形成了以公共交通车站(一般为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并在适宜的步行距离半径范围内混合使用土地,实行中高密度开发;将覆盖面广、使用选择性强的公共设施围绕车站集中布局,凭借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高效率换乘的出行方式,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有关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文章
河流面积减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点源污染是指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达标直接排入城市河道的污染,涉及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和排水系统。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严重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内容。因此,控制城市污染对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06-25
隋以后,杭州城市地位有了极大提升,这跟隋代大力开凿南北大运河关系密切。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更把杭州置于沟通江南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钱塘江水道贸易交汇地、中转站的位置。借助运河交通的便利,此时的杭州是“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也成为运河沿线的知名城市。此时杭州的经济地位已经超越浙东运河上的越州,而仅次于北面的苏州。......
2023-10-31
它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以环形的方式扩展,基本与TOD理论中人类步行活动的影响范围概念相同。学者认为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在其交通影响合理区内的可达性,并因此而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密度发展。......
2023-12-06
于是学者意识到立体化发展,应该是采用高层与地下空间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改造,重新在三维向度内塑造生活基面,这样才能真正平衡整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并创造出环境更好、更便利的生活与活动空间。现今世界各国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基本达成共识,并加大对立体化空间利用可行性的研究与发展,而立体化公共空间正属于其中的重要实践部分。......
2023-12-06
铁路运输是轨道交通中发展最久同时也是已知陆上交通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车辆以机车牵引列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走,有着大客运量与大货运量的特性。上述6种轨道交通系统,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第5与第6类对城市的影响往往是在市中心车站或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所在区域,但由于客运吞吐量巨大,对城市区域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轨道交通中最为显著的。......
2023-12-06
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了地区活力的成长;另一方面,地区经济活力获得成长之后,又反过来增加乘坐轨道交通的旅客量。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践以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地区活力的开发概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图3-5轨道建设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影响3:成为现有土地可能重新安排的一个因素,也可能被地产商作为销售手段。......
2023-12-06
3)区域联合开发模式区域联合开发是由大型商业投资计划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所组成,通常出现在新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与城市副中心。区域联合开发主要是利用运输系统中沿线载运与内部循环这两种主要功能[33],同时伴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方案,使各类空间能与系统形成与轨道站一体并带动中心商务区形成高度与持续的发展。......
2023-12-06
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