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轨道交通的范畴很广。它是相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和国家干线公路交通而言的一系列客运方式的总称。城市中使用车辆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的交通系统,都可以被称为城市轨道交通[2]。
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方式很多,一般人也常错用名词,并且搞不清各类轨道交通系统的差别与特性。表3-1是我国对于轨道交通的分类,基本是按城市轨道交通运量与线路运输能力进行分类,其中高运量与大运量(每小时单向运能五人以上)的轨道交通统称为地铁,中运量(每小时单向运能五人以下)的轨道交通则被归为轻轨。
表3-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分类
根据边经卫博士所著《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一书提到,一般常见的轨道交通系统尚可按下列方式分类:
1)快速轨道交通(rapid transit)
快速轨道交通是指城市地下铁道、轻型轨道交通、单轨交通、有轨列车、新交通、磁悬浮和市郊列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称,其特征是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时间准确,可以在地面、高架和地下、半地下的轨道上行驶。
2)地铁(subway,metro,the underground)
地铁是地下铁道的总称,别名有地下铁(mass transit railway,MTR)、重轨(heavy rail)、大都市铁路、捷运系统(metropolitan railway)。地铁可以在地面、高架[3]和地下运行,为了确保运行的顺畅与准确,地铁一般是与道路完全隔离与封闭的,因此地铁线路一旦建成,就很难进行更改,只能以延长线路的方式进行调整。
3)轻轨(light rail transit,简称LRT)(www.chuimin.cn)
轻轨则是从有轨电车演变而来。根据轻轨的定义,单轨交通、新交通系统(new transport system)、轻轨地铁(light metro)、轻型快速交通(light rapid transit)与高架线性系统都属于轻轨的范围。轻轨与地铁相同,都有地面、地下与高架线路,因此有时一般人很难理解两者的差别。一般而言,轻轨与地铁的主要差别在于轻轨交通荷载比地铁低,所使用车辆与车厢数也有所不同。
4)市郊铁路(suburban railway,commuter rail)
市郊铁路又称为通勤铁路,主要担负着大城市市区与郊区卫星城镇或小区的客运联系,一般都会与地铁或轻轨系统的轨道站有换乘关系。市郊铁路是以高架线网供电,站距长,速度快,并与货运列车兼容性强。
5)传统铁路(railway,railroad)
传统铁路是指以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轨道交通。铁路运输是轨道交通中发展最久同时也是已知陆上交通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车辆以机车牵引列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走,有着大客运量与大货运量的特性。传统铁路轨道一般都在地面上铺设,但现在有不少城市因为要配合地面交通的整治将传统铁路予以地下化改造。广义的铁路运输还包括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并统称为轨道运输。
6)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way)
高速铁路又称为城际铁路,为我国现阶段主要推动发展的轨道交通建设,高速铁路主要是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以直线化、轨距标准化等方式,使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200 km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铁路线[4],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 km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以外,车辆、路轨、操作都要配合提升改造。广义的高速铁路还包括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上述6种轨道交通系统,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中,第1至第3类主要作为快速的短程运输被运用在城市之中,并在沿线设置不同规模的轨道站,并由轨道站担负着人流上下车辆的功能,同时对城市产生影响;第4类市郊铁路则位于郊区与城市交会的始末站,或是在与地铁、轻轨换乘的轨道站,对城市产生影响较大。第5与第6类对城市的影响往往是在市中心车站或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所在区域,但由于客运吞吐量巨大,对城市区域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轨道交通中最为显著的。
由上可知,轨道交通系统彼此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系统本身的载运量,凭借不同的载运人流至轨道站,会对城市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可以说,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产生最直接联系与影响的关键处,就在于轨道交通系统中担任人流运输与交换的轨道站。
有关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文章
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交通模式会影响城市空间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交通工具的出现会影响到人日常能忍受的移动范围、速度与可达性。空间可达性的不同,又会连动改变土地价格与使用方式,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生成,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将反过来影响交通模式的强弱。......
2023-12-06
于是学者意识到立体化发展,应该是采用高层与地下空间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改造,重新在三维向度内塑造生活基面,这样才能真正平衡整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并创造出环境更好、更便利的生活与活动空间。现今世界各国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基本达成共识,并加大对立体化空间利用可行性的研究与发展,而立体化公共空间正属于其中的重要实践部分。......
2023-12-06
综合上述因素,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便多集中于城市地面层设置与发展。对此,本书认为可以这样认知,所谓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即是城市基盘面的立体化。此外,本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立体化之后,尚应该具有下列三个特征,而具备此三个特征的空间,才是本书所关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
2023-12-06
它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以环形的方式扩展,基本与TOD理论中人类步行活动的影响范围概念相同。学者认为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在其交通影响合理区内的可达性,并因此而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密度发展。......
2023-12-06
城市再生对轨道交通发展及立体化公共空间的影响,主要出现于日本。为了让日本城市的未来更具竞争力,小泉内阁在2002年公布《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将城市发展策略由城市更新,调整为全国性的城市再生战略。......
2023-12-06
其中,第3章讨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立体化公共空间的关系。除这三个部分之外,本书第1章说明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研究基础以及研究的框架;第6章则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对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体系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本书在附录的部分也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如图1-0[2]所示。......
2023-12-06
上述的两个问题,使得立体化步行系统缺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无法有突破性的发展。不少先进国家已经将立体步行系统发展得相对完善,并开始将城市公共空间与立体步行系统建立为更密切的联系。城市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把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基面自水平面引入地下或抬升至高架,亦使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能有机会形成。......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