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将城市中的新元素引入并带动城市持续发展,以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引起更多开发跟进,城市触媒的促生效应可以是经济性的投资或引发投资,也可以是社会、法律、政治或是建筑上的反应。城市触媒对于轨道站与公共空间共同开发的影响,在于:1)城市触媒理论将轨道站作为城市中的新元素,并将其视为重要触媒。......
2023-12-06
2.2.3 立体化步行系统
立体化步行系统也是促使公共空间朝向立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立体步行系统的概念是自人车分离的理念延伸出来的,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汽车与大众交通系统的时代,步行仍是城市居民在城市之间移动与进行活动的主要选择,当小汽车与居民的活动混杂在同一平面时,往往会产生彼此干扰的情况,并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而随着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立,大量居民活动从城市基础面剥离的想法能得以实现,能进一步让城市的基础面因人车的干扰减少降低运行的压力,相对也使城市机能得到提升。
城市居民仍以步行方式作为在城市间移动的选择,主要的原因是虽然现今的城市拥有非常多的利用机械动力运转的交通工具选择——居民可以很便利与不费力地进行长距离的移动,但是汽车与大众交通系统只适合长距离的移动,步行活动则真正掌握着整个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真正决定到达地点可及性的活动关键。
立体化步行方式很早就在人类社会中运用,平时很常见的包括天桥、地下通道等城市设施,建筑师也很早注意到以建立立体化步行系统来改善城市的步行问题。但是要发展立体化步行系统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克服:第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不论是地下或是高空的步行环境都无法与地面相比,而且还需要将人从地面移动至地下或高空,不但费力而且非常麻烦;而另一个问题,则是人类传统生活的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地面基层,而地下和高空均不具备产生人类社会生活与活动的要求。上述的两个问题,使得立体化步行系统缺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无法有突破性的发展。
面对上述窘境,设计师开始着手改进立体化步行系统的便利性与环境问题,包括:步行系统结合机械设施设计,如结合自动输送带、可变速步行系统,增加设置升降机与电扶梯的结合点等(见图2-16),方便使用者自地面到达高空或地下的步行系统;扩大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宽度与高度,增设高架与地下的节点广场,降低使用者对高空与地下环境的恐惧感与封闭感;加入城市场所精神,使立体化步行系统能够符合人性化,同时也和地面环境形成整体性的发展。借助加入的各种措施,立体化步行系统具备了初步发展的条件,原本只出现在地面的城市商业与活动,也开始与高架或是地下步行系统整合。我们从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当对步行的范围进行扩大或改变时,人们意志选择的改变会使得商业活动、聚集行为、交通选择等原有的城市活动因此而发生转变。
图2-16 开始结合机械输送的高架步行系统
图注:巴黎博览会中4 km长的双速高架步行系统。
不少先进国家已经将立体步行系统发展得相对完善,并开始将城市公共空间与立体步行系统建立为更密切的联系。例如,日本横滨的MM21地区(见图2-17)就是成功运用高架步行系统将商业带与重要地标、轨道运输等城市公共空间要素有效整合,并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例子。立体步行系统的建设,不但让MM21地区有便利的全天候步行网络,有效地带动人潮与商业流,也使得高架步行系统成为MM21地区的特色。(www.chuimin.cn)
图2-17 整合商业街的高架步行系统
图注:横滨MM21中位于World Porters的高架步行系统,人们可以借助高架步行系统到达MM21地区的主要公共空间。
运用立体化步行的城市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选择将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地区建设在中央商务区、金融办公区与交通枢纽地区等具有高土地价值,但土地资源压力相对较大,平面已无法满足发展的区域,而立体化步行系统在建设后也的确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将大量的城市活动有效转移至城市基面以外的范围(见表2-1)。
表2-1 城市空间竖向分层一览
注:*表示立体化步行系统建立后,获得扩展与延伸的城市空间层。
可以说,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立是城市立体化的一项重要表现,正因为立体化的出现,城市基面立体化的体系才得以实现。城市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把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基面自水平面引入地下或抬升至高架,亦使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能有机会形成。
有关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文章
城市触媒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将城市中的新元素引入并带动城市持续发展,以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引起更多开发跟进,城市触媒的促生效应可以是经济性的投资或引发投资,也可以是社会、法律、政治或是建筑上的反应。城市触媒对于轨道站与公共空间共同开发的影响,在于:1)城市触媒理论将轨道站作为城市中的新元素,并将其视为重要触媒。......
2023-12-06
图2-18TOD及二级地区的功能网络组成图2-19TOD开发区的步行系统示意图虽然,紧凑城市概念在各国越来被广泛认同,并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但仍有不少争议。......
2023-12-06
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交通模式会影响城市空间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交通工具的出现会影响到人日常能忍受的移动范围、速度与可达性。空间可达性的不同,又会连动改变土地价格与使用方式,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生成,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将反过来影响交通模式的强弱。......
2023-12-06
于是学者意识到立体化发展,应该是采用高层与地下空间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改造,重新在三维向度内塑造生活基面,这样才能真正平衡整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并创造出环境更好、更便利的生活与活动空间。现今世界各国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基本达成共识,并加大对立体化空间利用可行性的研究与发展,而立体化公共空间正属于其中的重要实践部分。......
2023-12-06
此形式的轨道站多属于交通枢纽、不同种类的大众捷运系统的转乘站,或是作为综合体开发时被采用。2)轨道站的等级定位划分在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线路时,一般会按轨道线路的需求与发展目标,先决定轨道站的等级。......
2023-12-06
它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以环形的方式扩展,基本与TOD理论中人类步行活动的影响范围概念相同。学者认为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在其交通影响合理区内的可达性,并因此而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密度发展。......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