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成果

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成果

【摘要】:综合上述因素,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便多集中于城市地面层设置与发展。对此,本书认为可以这样认知,所谓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即是城市基盘面的立体化。此外,本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立体化之后,尚应该具有下列三个特征,而具备此三个特征的空间,才是本书所关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

2.1.3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的发展概述

一般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主要是设置在地面开放、聚集与能够停留的空间。而传统上喜欢将城市公共空间设在地面层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地面层,容易将影响扩大至周边其他区域。而在地面层的公共空间也与其他空间之间有高度的兼容性,加上对使用者——“城市居民”的可及性最高,人们因为能便利与不费力地使用地面城市公共空间,更容易产生城市活动与聚集行为。综合上述因素,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便多集中于城市地面层设置与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则是颠覆上述传统城市规划以二维空间所进行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手法,转变为建立在三维空间基础上的新形态布局。它增加了垂直竖向与水平的变化[10],让城市公共空间能借助空间立体化的空间形态,以多向度能取得平衡与合理的原则,将不同向度的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达到整体更优化运作的状态。

公共空间会出现立体化发展,大致可归类为三种起因:

(1)公共空间周边聚集重要人流的城市节点,如重要的交通设施、城市综合体等的出入口,但这些节点不在城市原有地面基盘的位置,只能采用以立体化的方式让各公共空间与之衔接布局(见图2-3)。

img5

图2-3 利用立体化方式对公共空间布局的交通综合体

图注:此为京都车站。

(2)为了衔接在平面上不连续的公共空间,或是数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公共空间,因此采用立体化方式来连接与整合,形成立体化的公共空间形态(见图2-4)。

img6

图2-4 凭借立体化衔接平面上不连续的公共空间(www.chuimin.cn)

图注:此为神奈川县川崎市的果园广场。

img7

图2-5 凭借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态在城市中心创造出新的土地价值

图注:此为东京六本木HALLS。

(3)地面土地资源不足,或是周边空间资源、地形与地貌的限制,导致无法以平面开展的方式设置公共空间,并以立体化的方式创造出土地的价值(见图2-5)。

由上述原因可归纳得知,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态出现的主因,是单一土地的空间或功能本身出现了在空间上的限制,需要从改变二维的城市基盘来加以突破。因此可以说,立体化公共空间是因为城市原本在二维层面发展的各种限制,所催生演化出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而由于城市立体化是将城市基础面予以多层次的划分,使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在同一位置、不同维度上进行布局,达到最高效率、最集约的城市空间运作模式,并保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对此,本书认为可以这样认知,所谓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即是城市基盘面的立体化。

此外,本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立体化之后,尚应该具有下列三个特征,而具备此三个特征的空间,才是本书所关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

1)仍具备城市功能与城市活动发生的条件。

2)仍保有公共空间“开放性”、“功能性”与“多样性”的主要特性。

3)与城市其他基础面或城市要素具有直接相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