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2.1.3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的发展概述
一般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主要是设置在地面开放、聚集与能够停留的空间。而传统上喜欢将城市公共空间设在地面层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地面层,容易将影响扩大至周边其他区域。而在地面层的公共空间也与其他空间之间有高度的兼容性,加上对使用者——“城市居民”的可及性最高,人们因为能便利与不费力地使用地面城市公共空间,更容易产生城市活动与聚集行为。综合上述因素,在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便多集中于城市地面层设置与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则是颠覆上述传统城市规划以二维空间所进行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手法,转变为建立在三维空间基础上的新形态布局。它增加了垂直竖向与水平的变化[10],让城市公共空间能借助空间立体化的空间形态,以多向度能取得平衡与合理的原则,将不同向度的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达到整体更优化运作的状态。
公共空间会出现立体化发展,大致可归类为三种起因:
(1)公共空间周边聚集重要人流的城市节点,如重要的交通设施、城市综合体等的出入口,但这些节点不在城市原有地面基盘的位置,只能采用以立体化的方式让各公共空间与之衔接布局(见图2-3)。
图2-3 利用立体化方式对公共空间布局的交通综合体
图注:此为京都车站。
(2)为了衔接在平面上不连续的公共空间,或是数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公共空间,因此采用立体化方式来连接与整合,形成立体化的公共空间形态(见图2-4)。
图2-4 凭借立体化衔接平面上不连续的公共空间(www.chuimin.cn)
图注:此为神奈川县川崎市的果园广场。
图2-5 凭借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态在城市中心创造出新的土地价值
图注:此为东京六本木HALLS。
(3)地面土地资源不足,或是周边空间资源、地形与地貌的限制,导致无法以平面开展的方式设置公共空间,并以立体化的方式创造出土地的价值(见图2-5)。
由上述原因可归纳得知,立体化公共空间形态出现的主因,是单一土地的空间或功能本身出现了在空间上的限制,需要从改变二维的城市基盘来加以突破。因此可以说,立体化公共空间是因为城市原本在二维层面发展的各种限制,所催生演化出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而由于城市立体化是将城市基础面予以多层次的划分,使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在同一位置、不同维度上进行布局,达到最高效率、最集约的城市空间运作模式,并保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对此,本书认为可以这样认知,所谓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即是城市基盘面的立体化。
此外,本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在立体化之后,尚应该具有下列三个特征,而具备此三个特征的空间,才是本书所关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
1)仍具备城市功能与城市活动发生的条件。
2)仍保有公共空间“开放性”、“功能性”与“多样性”的主要特性。
3)与城市其他基础面或城市要素具有直接相连的关系。
有关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的文章
3轨道交通与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现今的轨道交通建设通常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交通需求的功能——主要解决城市交通的拥挤;二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许多城市更是将兴建轨道交通系统,视为扭转与改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2023-12-06
交通模式会影响城市空间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种类交通工具的出现会影响到人日常能忍受的移动范围、速度与可达性。空间可达性的不同,又会连动改变土地价格与使用方式,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生成,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又将反过来影响交通模式的强弱。......
2023-12-06
城市再生对轨道交通发展及立体化公共空间的影响,主要出现于日本。为了让日本城市的未来更具竞争力,小泉内阁在2002年公布《都市再生特别措置法》,将城市发展策略由城市更新,调整为全国性的城市再生战略。......
2023-12-06
铁路运输是轨道交通中发展最久同时也是已知陆上交通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车辆以机车牵引列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走,有着大客运量与大货运量的特性。上述6种轨道交通系统,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城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第5与第6类对城市的影响往往是在市中心车站或是城市交通枢纽的所在区域,但由于客运吞吐量巨大,对城市区域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轨道交通中最为显著的。......
2023-12-06
于是学者意识到立体化发展,应该是采用高层与地下空间的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结合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改造,重新在三维向度内塑造生活基面,这样才能真正平衡整体城市空间的发展,并创造出环境更好、更便利的生活与活动空间。现今世界各国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基本达成共识,并加大对立体化空间利用可行性的研究与发展,而立体化公共空间正属于其中的重要实践部分。......
2023-12-06
它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以环形的方式扩展,基本与TOD理论中人类步行活动的影响范围概念相同。学者认为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程度改善在其交通影响合理区内的可达性,并因此而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高密度发展。......
2023-12-06
其中,第3章讨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立体化公共空间的关系。除这三个部分之外,本书第1章说明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研究基础以及研究的框架;第6章则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对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体系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本书在附录的部分也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设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本书研究的基本框架,如图1-0[2]所示。......
2023-12-06
上述的两个问题,使得立体化步行系统缺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无法有突破性的发展。不少先进国家已经将立体步行系统发展得相对完善,并开始将城市公共空间与立体步行系统建立为更密切的联系。城市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把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基面自水平面引入地下或抬升至高架,亦使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能有机会形成。......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