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大宗师》
【译文】
认识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认识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所通晓的知识,去哺育、熏陶他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享尽天然的年寿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道学玄理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从对自然和谐的认识出发,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揭示了人应该遵循的规律,应该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的深刻内涵。“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第十三章》中说道: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里的“无身”,指的就是“无我”,意思是人类的身体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去奋斗,去抗争,也会惹出许多的烦恼和痛苦来。如果我们没有了身体,自然也就不会为了那些衣食住行而忧心了。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在庄子看来,一切都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如果破坏了自然的本性,就会反受其害。在庄子看来,人执著于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而“劳心苦形,以危其真”,就会远离“道”,远离自然,无法实现天人合一。从而陷入痛苦之中。所以庄子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庄子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人们不做破坏自然的事,而是顺应自然而活。
顺应自然,发展到当今社会后,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适者生存。有时候,我们无力改变环境,就去适应它。比如,在绿叶中生存的一只毛毛虫,它的全身都是绿色的,那是它的保护色。其实,这正是毛毛虫适应周围环境的做法。毛毛虫因为适应了自然环境,所以躲过了很多攻击。所以,如果你希望适应环境,那么就先改变自己,当你忘掉了自我,顺应了环境,就不会再伤害到自己了。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不过是自然中的一粒微尘,无所求,才能尽获所有。庄子是一个看透生命内在的人。他知道水中游鱼的快乐,快乐的至境就是身无所依,心无所求,彻底悟透了名利情物。所以才能做到无欲无为,直到无我,齐物,实现了“无我”的追求。
老子在探索宇宙生成过程时,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有”与“无”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物与道同样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唐代道士成玄英的《老子义疏》解释说:“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道的会通有无,是宇宙统一的根据,也是天人统一的根据。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也属于万物的一部分。人既不能有自大的心主义,也不能无所作为臣服于自然。而是要做到天人相融,天人合一。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整体论,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形全精复,与天为一”都是庄子思想的体现。这就是从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演化来的天人合一论。(www.chuimin.cn)
《庄子》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清醒时候的所见所感才是真实的,梦境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庄子却不以为然。
李白的《古风》中这样评价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意思是说庄周与蝴蝶已经“物化”为一体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其实,世上万物虽然千变万化,其实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是虚无的道,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万物的统一性,也就是“齐物”的含义。“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所以,在庄子看来,既然人生的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人们就应该淡看这些虚幻之物,做到身处其中而心处其外,不去辨识,不去执著,来了就自然地接受,去了就自然地放手。
参透了“庄周梦蝶”的真正内涵,努力使自己达到“无我”的境界,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才能看清人世的本来面目,才能洞彻人世的来龙去脉,跳出人世的纷扰,回归到人的本性,如同大梦初醒一般,体味天人合一的美妙。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与人不相胜”。“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其一,圣智也;其不一,凡情也。”凡人之情就是把人当作同类,与人为一。圣智之人则更进一步,不但与人为一而且与天为一。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天与人不相胜”,因此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应该是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也是克服人性的异化,回复到本性的关键。
“天地与我并生”,是人与自然物质上的统一,人类生命也是自然整体发展的结果。庄子天人合一思想指的就是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统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傲倪于万物。”可见,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主要表现在顺天行,循天理,合天德上,只有这样,才恩能够达到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备于天地之美”的境界。
由于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道家认为,回归自然,“顺物自然而无私容焉”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在《应帝王》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中央之帝浑沌本没有开窍,北海之帝和南海之帝为了让他聪明起来,给他凿了像人一样的七窍,七窍凿完,浑沌却死了。这是“以人灭天”的表现,是人类想用强力改造自然而符合自己意愿的愚蠢行为,这样做得结果只能导致自然本身的死亡。这对于社会中那些以人类为自然中心主义者,是一个强有力的警示。
但是,庄子的顺从自然却有点过分强调自然而反对人为的一面。他向往的“至德之世”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认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对人类淳朴道德的破坏,而强调回归自然的是:“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可攀援而窥”。虽然他对文明和技术的发展有些偏激,但注重自然生态的观念,提倡天人合一的理想是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的。
心灵小憩
“无我之境”,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物我两忘、物我统一之境。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我们的状态。只有我们完全超脱于生之欲、物之欲,才能取消主客的对立,实现“物”“我”同一,达到真正的“无我”。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但是,读书还有另外一个少有人知的作用,那就是——“排毒”“养颜”。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为之感到惊奇,询问闵子骞是什么原因让他的状态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所以说,读书是最高档的排毒养颜补品,是实力最强大的抗衰老剂,它通过修缮我们的灵魂,来改变我们的孤独和软弱。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涵养性情,读书可以益智博德。读书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保持身心的愉悦。......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