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
【译文】
看它不见,叫作“夷”;听它听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不可推究责问,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晦暗。渺茫悠远,不可名状,又回归到空虚无物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形象,所以就称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把握古已有之的道,同它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所谓大道的规律。
道学玄理
宇宙之大,混混沌沌,貌似无序混乱,然而无序中却又有某种规律在支配着一切,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一步步地朝这个“规律”真相靠近。尼采曾说:“智慧给认知划定了界限,对于有的事情我永远不想知道!”也许当我们自以为找到了所谓的真理时,真正的真理却躲在一个角落里窃笑吧,因为真正的规律和“道”是无法被人类揭露出来的。
中国道家史上有三祖——老子为鼻祖,张陵为教祖,陈抟为老祖。在解读无序与有序的道理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其中一位道家人物。他就是宋初的道家领袖陈抟。
据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热衷于下棋。他年轻时曾和隐居华山的道士陈抟下棋,陈抟问赵匡胤拿什么作为下棋的赌注,赵匡胤半开玩笑地说道:“那我就拿华山作赌注吧,如果我输了,就不再上华山。”
一局下来,赵匡胤真的输了,他也说自己不再登入华山了。
几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下令华山地区的人不用缴税,还亲自来到华山来请陈抟出来做官,可是陈抟拒绝了他的邀请。
赵匡胤说:“你既然不愿入朝做官,那你就把白日飞升的仙方传给我吧。”
陈抟回答说:“陛下贵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要务,为什么一心想要成仙的方子呢?”
“既然这样,那你就指点一些治国的方略给我吧。”
“远近轻重,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这就是我所能告诉你的全部了。”
赵匡胤听后更加欣赏陈抟了。总想赏赐他些什么,可是陈抟对官爵和财富都不屑一顾,于是,就想赏他个封号。赵匡胤在读到《道德经》第十四章时,发现了一句“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他发现,陈抟的“抟”字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搏”字正是相通,于是把剩下的两个字封给了他,正式封陈抟为“希夷先生”。(www.chuimin.cn)
陈抟的名和号,把“抟”(搏)“希”“夷”,也就是“道”的三个特性(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都包含在内了。也从侧面褒扬了陈抟对道的坚守。
虽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但我们所见,充耳所闻,所触所摸,又无不是道的作用。先来看看“夷”的现实之意。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台下的同学黑板上有什么,有的同学看到的是“小圆圈”,有的同学看到的是“白圆圈”。事实上,在黑板上,黑色的面积要远比那个白粉笔画下的圆大得多。可人们看到的偏偏是被有形之物圈住的那部分。
我们只有按照老子所讲的“无之以为用”,把那个黑板看做“无”,才能看到白色圆圈的“有”。这就是“夷”的真正含义。
我们再用陈抟的一个故事,来证明“夷”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
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迟迟没能做出决断,他为此感到十分的苦恼,心想:“陈抟既然能预言人事祸福,倒不如请他来决断这件事。”于是派人请来陈抟。见到陈抟后,赵匡义说:“我正为立太子的事烦恼不堪,襄王元侃宽容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他是否有立国的才能,还烦请先生一同到襄府上观察一番。”
陈抟答应了赵匡义的请求。可是他刚随赵匡义走到襄府门口,就转身往回走了。太宗问他:“先生为何没有进去就折返?”
陈抟说:“我已经审查过了,连襄府门前随意奔走的人都有着将相之福,何必再去看襄王呢?”
太宗听后,立即打定主意,并在第二天宣召:立襄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
陈抟对襄王过门而不见的举动,实际上正是验证了“以不见见之”这句话。那些在襄王身边做事的人都是将相之才,而襄王身边的人也正代表了襄王的为人和才能。选这样的人做皇帝自然不会有错。
老子认为道的这三个特性是充满了智慧的,也是没办法用语言去推究的,而且三者是浑论一体,无法分割的。于是老子才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意思是,虽说道是无形的,但世间的所有形象又都是它的形象。老子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惚恍。“惚而不可执以为有,恍而不可执以为无” 这种不能算“有”,也不能算“无”的道,只能用“惚恍”二字来形容。
正如我们现在很多人热衷于研究的“文化”二字。如今,教学有文化,做企业有文化,治国家也有文化。但什么是文化?美国文化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可见他所理解的文化之道和老子的理解是一致的,只能用“惚恍”形容更透彻。
“道”除了是无可形容之外,“道”还是永恒存在的。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意思是,“道”无来无去,可以超越古今,穿越时空。你要迎接它却摸不着边际;你想追随它,它却早已无影无踪。但是,“道”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本始本源,当你在无序中掌握了“道”的规律,你也就可以驾驭当下的所有事情了。
心灵小憩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一样的,无序中孕育着有序,并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替中发展着。
这个有序和无序的“道”无时无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却不为我们所能见。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追求“道”的真实的面貌,只需要懂得在无序中寻找到一丝有序,就可以明白“道”的含义了。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把这句话放在眼下的社会,就叫作“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活在当下,这个道理虽然是浅显易懂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是最直接地说明了“活在当下”的含义。这么简单的“活在当下”,你做到了吗?相反,如果一直忽略现在,活在未来,不仅会失掉当下,还会葬送未来。当我们的身心完全安住在当下时,热气腾腾的茶杯就会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甚至可以与茶水相通。......
2023-12-06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