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便是无,一便是有。道的这种状态,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讲,是一个大有;从混而为一的角度说,是一个大一。大有之道作为大一,是无封、不割的,但得道需要一个载体,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容器,这个容器就是人心。事实上,这一章描述了“道生一”亦即“道生德”的过程,可以看成一篇微型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与老子的“一生二”可谓异曲同工。......
2023-11-24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道德经》
【译文】
天下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些起始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然已经找到本原,就可以了解万物的属性了;既然认识了万物,也就可以反推其根本,这样就永远不会失败。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你就终生不会有劳苦愁烦。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够通过不起敞眼的小事,观察透彻叫作“明”,能始终看到自己柔弱一面,也就是达到强大的条件。善于运用身边的光影变化,反映内心的明暗是非,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这就是所谓遵循了最基本的常理。
道学玄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成理而不说。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的发展中去追寻这个自然之道的总根源。因为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能向外奔逐,否则就会离失自我。在社会活动中,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能被私欲与妄见蔽障,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老子的这一观点,向我们揭示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老子的这种认识论坚持“得母→知子→守母”的公式。即:从源头把握事物的发展,从研究“母”与“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经过,再找到坚守始初的原则,事物的生命才能保持长久。
正如我们的先民们在无意中的抬头仰望中,发现了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细心的百姓在观察万物的动态变化中,发现了万物兴衰的特定规律,其中农历的诞生就是这个“道”的产物之一。有了“农历”的规律,才有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才逐渐演变出了中国古代千百年灿烂的农耕文明,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具体表现。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指的就是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塞住人由于智慧的增长而增添的贪婪和欲望,这样,人们才不会有劳苦愁烦。但是,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完全与外界封闭,而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它主要强调的是封闭掉外界的诱惑可能对我们造成的种种伤害,警戒我们不要妄想和妄为,因为这些妄想和妄为是违背大道德性的,违背大道必定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要我们堵住“五色”“五味”“五音”进入我们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不看、不听,他允许正当的人类活动,而堵塞的是诱惑灵魂堕落的通道。一旦这些的通道被打开,人们必将遭受深重的灾难,到时候身心沦陷,没有人能救得了。
除了要学会堵塞贪欲和虚妄,我们还要学会看到事物的细小处。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明”。“明”是指明晰,意思是要把事情看得明白清晰,以达到“见小知大”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够“见小”呢?也就是说,我们看事物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显眼的地方,还要深入观察事物的细微情节,体察其微妙之处。并从细节的地方堵住人的贪欲的横流。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情的原貌。例如,在军事设备中,那些激光、电磁往往比大刀长矛更具杀伤力。在医学上,那些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病菌往往危害更大。
所以说,那些微小或者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能决定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对人的认识也有更大的迷惑和诱导性。因此,真正的智者不是能“见大”而是能“见小”。
能“见小”,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定性,发掘事物本质的关键点。
刘邦取得霸业后,开始对帮助他建功立业的人论功行赏,他首先将功劳最大的20余人,封了官,赏了地,而其余的将领都在相互比较功劳的大小,并且谁也不服谁,日夜争执不休,刘备对他们封赏的事根本没法正常进行下去了。(www.chuimin.cn)
有一天,刘邦从洛阳南宫的阁楼上向远处望去,他看见那些将领们正在洛水岸边的沙滩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交头接耳,好像在议论着什么。
刘邦问站在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嘀咕些什么?”
张良说:“这难道还看不明显吗?他们是聚在一起策划谋反呢!”
刘邦很是震惊:“天下好不容易才平定下来,他们为何又要谋反?”
张良说:“陛下您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起事,靠着他们这一班人夺取了天下;现如今陛下贵为天子了,而所封的人都是原来的朋友和亲戚故旧,所杀的,都是曾与您结下过冤仇的人。他们心里一合计,天下只有这么大了,想要得到封赏的人却那么多,他们担心陛下您拿不定主意,到底该赏给谁,又担心自己曾经有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您而遭猜疑被杀,因此不如退而求全,聚在一起策划谋反,这样一来保全的机会还大一些。”
刘邦听后一直愁眉不展,嘴里嘟囔着:“这可怎么办才好?”
张良低头沉思了一会,抬头问刘邦:“陛下,您有没有平生最憎恨的一个人,而且大臣们又都了解这一点的?”
刘邦说:“有这样一个人。他叫雍齿。这个人原来就跟我不合,而且曾一度给我难堪,我早就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在后期立下的功劳颇多,我才有所不忍。”
张良说:“那么,您现在就立即对雍齿封爵赏地,这样一来,大臣就安心了,再不会有逆反之谋了。”
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立刻大摆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侯,同时督促丞相赶快为其定功行封。宴会以后,大臣们都很高兴,心里的石头似乎终于落地了,纷纷议论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张良从一个微小处着眼,又从一个小小的封赏细节入手,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老子说的“见小曰明”的具体应用。
细节之处方显大智慧,不要以为成功者都是在大事情的处理上显现出的魄力和勇气。相反,越是大智慧者,越是注重细节的观察和琢磨,他们更懂得细节决定成败,更懂得细节之处往往暗藏玄机的道理。
心灵小憩
正像四季的交替,自然万物的更迭,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与道理。它们都无时无刻在细微之处向我们暗示了大自然的“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过大变化、大动荡,看清事物的本质,那就需要你拿出那颗善于发掘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了。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便是无,一便是有。道的这种状态,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讲,是一个大有;从混而为一的角度说,是一个大一。大有之道作为大一,是无封、不割的,但得道需要一个载体,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容器,这个容器就是人心。事实上,这一章描述了“道生一”亦即“道生德”的过程,可以看成一篇微型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与老子的“一生二”可谓异曲同工。......
2023-11-24
人类文明创造的三大领域,科学是求真的,哲学是明善的,而艺术是审美的。诸子的理论重心并不是艺术,除儒家以外,纯粹以艺术作为话题的情况并不多。我们不能只关注孔子直接谈及艺术的部分,而要把它看成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海平面下面才是他美学思想的主体。笔者以为是人性论。艺术表现人性,艺术就是人性之根上生出来的花朵,艺术史就是人类的一部人性表现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子美学可以归结为诸子的人性艺术论。......
2023-11-24
由此可见,道与德的美学形象很是玄妙,老子直接用了“玄德”一词来形容它,所以他的美学也可以说是玄德之美。唯一的方式就是回到玄德那里。虚静至极,玄德复反,老子称为“归根”。归根即复命,复命即复性,复性即恢复到玄德状态。玄德建立在对世间性情的否定之上,它的美学标准也正好与世俗艺术相反。对世俗艺术而言,音有声、象有形,这是最基本的;但玄德之美不是这样。......
2023-11-24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冯子存先生1904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大哥会拉胡琴,还当过吹鼓手;他的二哥会吹奏笛子,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笛子的启蒙老师。冯先生的代表曲目主要有《喜相逢》《五梆子》《放风筝》等。冯子存先生对其进行改编,通过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惜别和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23-1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二胡界就将蒋风之先生和二胡名家陆修棠先生并称为“南陆北蒋”。蒋风之先生《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风格的经典代表,也是蒋派艺术风格形成的奠基之作。《汉宫秋月》源于同名古琴曲,后被刘天华先生记录、整理并改编,而现在最受欢迎的还要数蒋风之先生修订并传谱的版本。......
2023-10-17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1937年,刘文金先生出生在河北唐山,但自幼便跟随家人回到祖籍河南安阳学习生活。高中阶段,刘文金先生凭借出色的艺术才能,被推选为乐队队长。刘文金先生通过这两首乐曲,对二胡和钢琴的组合形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此,二胡和钢琴组合被广泛运用于现代作品的创作之中。刘文金先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这使得他的作品拥有温暖深切、意味深长的旋律。......
2023-10-17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文字中,把“气”作为音乐艺术的第一本体要素,而且提出气要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艺术家常以玩笑的口吻说:“抖一抖身上,别无长处,只剩下这一身香气。”艺术作品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看重这种以气韵为核心的“俯仰自得”“悠然自若”的生命气息。浙江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气韵贯通,非常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生动的审美特征,也再现了“高山巍巍,流水洋洋”的艺术意象。......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