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原文】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译文】
人走得多了,也就有了路,事物也是人们反复称谓才叫那个名字的。
道学玄理
庄子认为,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只有走的人多了,才能称为路。人只有拿出行动,亲自去走一走,去做一些当下的事情,才有可能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只有多了一份当下的行动,才会踏出一条成功的路。
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把这句话放在眼下的社会,就叫作“活在当下”。“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到来。所谓“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
下面可以用两个现实的例子来加以说明:A,对一年前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不时为之气恼和悔恨——这是“活在过去”;B,有人听信了算命先生的“预测”,成天都憧憬着以后自己可能无故降临的幸福,连眼下该做的正事都给忘记了——这是“活在未来”。无论哪一种都是不正确的生活的态度,都是痛苦的来源。
抓住现在,活在当下,这个道理虽然是浅显易懂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个年轻人问自己的师傅:“您常常教我们活在当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当下呢?”师傅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如此而已。”猛然一听,似乎没什么意义。其实是最直接地说明了“活在当下”的含义。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真的懂得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吗?
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会继续看书看报,或者思考问题,讨论工作,全然淡化了吃饭的享受;很多人睡觉的时候还在想着白天发生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事,完全失去了睡觉的安逸。这么简单的“活在当下”,你做到了吗?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犹太教牧师不慎从一栋摩天大楼的顶楼坠落下来,大楼里认识他的人从打开的窗户看到正在坠落的牧师,都惊惶而关切地问他:“牧师,您还好吗?”不断往下坠落的牧师回答说:“到现在还很好。”他继续往下掉,每个楼层看到的人都继续问他同样的问题,而他则继续回答:“到现在还很好。”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很简单,无论你将来可能面临怎样的困境,你都要记得,更重要的是你当下过得依然很好。(www.chuimin.cn)
其实,大多数人当下的忧虑都源自对将来的考虑,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甚至是莫名地感到绝望与挫败。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未来是由现在产生的,未来的景象是每一个当下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过好每一个“现在”,那么我们就等于迎来了每一个好的“未来”。相反,如果一直忽略现在,活在未来,不仅会失掉当下,还会葬送未来。
席勒的父亲,不但事业成功,而且为人慷慨,是个受人尊敬的人。从席勒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只要他要用钱,父亲随时可以为他开支票。等到席勒上大学时,更是不加节制了。
席勒这样舒适、逍遥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虽然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是一块相当大、而且十分值钱的土地。但没多久,大萧条席卷全国,国家财务严重赤字。这以后,为了偿债和还银行贷款,席勒的田地陆续被抵押,并最终被银行拍卖。
突然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席勒发现自己竟然瞬间变得一无所有。如果要活下去,他就必须出去找一份工作。可是,这是席勒以前从未考虑过的事。因此,他完全陷入了茫然。
一天晚上,席勒从噩梦中醒来,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事实了。他对自己说:“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已过,现在我已长大成人,当然做事也要像个大人。调整自己,从当下开始,投入到工作中吧!”
虽然当时正值经济萧条时期,工作机会不多,但他还是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他从零开始,努力做好每一步眼下的事情,即使什么都不会,也会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并以父亲当年的精神去工作。终于在一家财务公司找到工作,并逐渐成为了公司的财务主管。
为了生存,席勒没有等待,也没有对未来的困难盲目地恐惧。他选择了从这一刻开始,积极行动,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最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获得了成功。
活在当下如同饮茶,当我们在宁静中品味茶香的时候,我们就正回归当下,活在此时此地。当我们的身心完全安住在当下时,热气腾腾的茶杯就会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甚至可以与茶水相通。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生命才真正地显现,然后专心地享受现在。
不要再对过去的种种不幸挂怀,不要再对未知的困难恐慌,你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你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秒钟,你都必须让自己过得充实,让自己成长,朝着自己梦想中的方向不断前行。当未来真正到来的时候,你才发觉,你收获的不是今天的成果,而是每一个当下所感受到的充实和快乐。
心灵小憩
放眼周围,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活法:要么是“活在过去”,心中充满恼怒、悔恨、遗憾与怨愤,即便眼下的生活条件很是优越,活得也不开心;要么是“活在未来”,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贪婪无度、杞人忧天;另外一种就是“忘掉”过去、淡化未来、着眼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只求简单开心就好。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在解读无序与有序的道理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其中一位道家人物。但是,“道”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本始本源,当你在无序中掌握了“道”的规律,你也就可以驾驭当下的所有事情了。心灵小憩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一样的,无序中孕育着有序,并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替中发展着。其实我们不需要去追求“道”的真实的面貌,只需要懂得在无序中寻找到一丝有序,就可以明白“道”的含义了。......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