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庄子•说剑》
【译文】
击剑的技巧就是,先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找有机可乘的机会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最后却抢先击中对手。
道学玄理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家都在争取,可是人的气度和能力却各不相同,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学问的储备有深有浅。每个人对自身的完善和积累程度不同。
我们的学问和智慧就像大海一样,有了溪流的汇集,有了深不可测的积淀,才可能有大浪滔天的气势。
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除了他个人所具备的卓越才华之外,也离不开秦国前朝奠定下的基础。
其实,在秦皇以前,秦国的军事力量早已压得倒六国的总和了,而且也陆续兼并了六国的部分区域。例如,秦惠王时期,秦国就收复了魏国占领的河西地,进而占领了魏国的上郡。秦昭王时期又不断占领了河东、南阳等郡。庄襄王时期灭东周,置太原郡。直到后来的商鞅变法等,才使得秦国的实力逐渐增强。
这些积淀式的历程,无形中给秦始皇创造了天时和地利,只等待他这一股东风了。最后,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着秦始皇的胆识和智慧,一举之下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使命。后来有人评价秦始皇时这样说“嬴政统一六宇,贤于五帝三王也远矣。”说的正是秦始皇的成功,与先帝的积淀分不开的。这就是厚积薄发的一次有力的实证。
所谓“厚积薄发”,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厚”字,而“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等待储备的能量足够强大的时候,才可以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国家的大业,都不是偶然而得的,皆是需要足够的储备和蓄势的。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厚积薄发、后发制人还表现为忍耐力,例如下面发生在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上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次,苏格拉底偶然遇到了一位批评家,而且这个批评家是个秃子。批评家一见到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劈头盖脸的批判。但是苏格拉底却并没有反驳和辩解,而是始终保持沉默。
批评家认为苏格拉底惭愧的无言以对,便继续骄傲地追问:“怎么样?我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苏格拉底淡淡地一笑,说:“没有。我只是羡慕你。”(www.chuimin.cn)
批评家疑惑不解,问道:“你羡慕我什么?”
“我羡慕您的头发,它是那么的聪明,老早就选择离开你的脑袋了。”
批评家气得无言以对,本想批判别人,最后反取其辱,灰溜溜地走开了。
这就是苏格拉底后发制人的智慧,他在收到批评家的侮辱后并不急于反抗,也不急于证明自己,他的忍耐是在认识自己,了解对方,然后思考一招制敌的办法,等到机会一到,给对方致命的一击。
先发制人讲求锐气,而后发制人则要用潜力,先把对方的锐气挫到最低点,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高点,才去战胜对方。后发制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如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守而不出等等。
后发制人的实例也是举不胜举的。三国时,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典型的一例。
就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后,东吴三番五次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无果,再加上关羽的严格把守,一时间无计可施。可是,荆州处于东吴上游,严重威胁着吴国的安危,所以孙权一心讨回荆州。
后来,吕蒙表面上与关羽修好,表明自己和平相处的态度,暗地里却想方设法夺取荆州。吕蒙上书孙权,以养病为名请求带兵回到建业,并任命陆逊代他把守陆口,一边麻痹关羽,一边暗中跟孙权谋议夺取荆州的具体办法。
陆逊到达陆口以后,采取了“卑而骄之”的示弱策略,使关羽对东吴失去防备之心。不久之后,关羽已经彻底放松了警惕之心,调后备兵去到了樊城,准备攻打樊城。陆逊知道消息后,立即起兵准备攻占荆州。吕蒙又带领大批精兵暗藏到了浔阳的船上,昼夜兼程赶到关羽的烽火台旁,摧毁了关羽的报讯设施。
就这样,孙权与吕蒙后发制人,成功占领了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示弱来储备力量取得成功,不仅是一种反败为胜的行动策略,也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全自身实力的好办法。但是后发制人,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示弱”。重要的环节在于“后发”,最终是需要在被动的局面中迈出主动的步伐,这样才能达到“制胜”的目的。
心灵小憩
人生犹如一场棋局,每一步都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冲动地做出反应,而是要冲着最后的目标去,其中的每一步棋都是为最后的胜利积蓄能量,为的都是最后一刻的胜利。
所以,懂得储备在先,后发制人的道理后,你就会处理好当下的问题和矛盾,在厚积薄发中一飞冲天。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