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原文】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译文】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作自然的解脱。
道学玄理
现代人最缺的不是名利,不是物质,不是追求,而是一颗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生的一种觉悟。有一颗平常的心,才能更好地控制欲望的膨胀,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积极坦荡地做人,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体验生活的快乐!才能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找到热情与乐趣,才能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看到精彩。
很多人只顾高高昂起头来看着头顶开阔的蓝天,却不愿面对脚下颠簸的路。很多人只顾看着自己的欠缺,却不愿看到别人的代价。于是每天生活在不满与患得患失中,忘记了平常心的可贵。
失误人人都会有,何必执著于辩论出谁是谁非,彼此间又何必较个高低。简单是一种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不去惧怕,不去恭维,更不去刻意掩饰什么。可是,如今的人们却往往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把原本轻松的生活搞得沉重不堪,在得失、成败、胜负诸事面前挣扎。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声音的提醒:不管是否有人欣赏,不管是否能实现自己的追求,保持平常心很重要。平常心,不可变,不可丢。平常心因为平常,所以珍贵。
平常心,并不是一种悲观的处世态度,而是一种平和的人生追求,一种积极的生命储蓄,更是一种丰厚的人生积淀。拥有平常心的人,不会再计较成败得失,不会再争名夺利,而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快乐。去认真品味与珍惜生活中的酸甜与苦辣,去感受世间最纯粹的亲情、友情、爱情。
从前,有一个牧羊人,他总共养了四百五十只羊。他每天都要带着四百五十只羊去山上吃草,傍晚时分再安全地带着他们返回家去。而且牧羊人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他认为自己既然是牧羊人的身份,就必须履行好牧羊人的职责——保护好羊群。所以,他从来不肯让自己的羊群受到一点点伤害。
某天,当他带领着羊群到山顶寻找水草时,突然碰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老虎。牧羊人为了保护羊群,决定勇敢地直面老虎的凶悍,开始与老虎争斗和周旋。
可是,势单力薄的牧羊人最后还是敌不过老虎的狡诈。老虎成功捕获了一只羊后,快速地逃离了牧羊人的视线。(www.chuimin.cn)
望着蹿进了丛林里的老虎,无助而悲伤的牧羊人坐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心想:本来,我有四百五十只羊,现在却只剩下四百四十九只羊了!被老虎抢走的那只羊恐怕早就被它吃掉了,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我再也不能拥有四百五十只羊了。
牧羊人越想越伤心,竟然一气之下将剩余的四百四十九只羊都赶到了山崖下,从此,他一只羊也没有了。
或许你会觉得这个牧羊人因为失去一只羊而放弃了四百四十九只羊简直愚蠢到了极点,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牧羊人并不少见。他们过分追求完美,或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舍弃感情,甚至生命,也常常因为计较于一点得失,而错过更加珍贵的东西。
在现代生活中,因为患得患失而失去了平常心的情况处处可见。最典型的莫过于学校里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榜上提名,他们所有的勤奋与汗水,所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与压力,在高考的两天时间里全部升到了最高值,人生与命运仿佛要在那一刻做个决断。
所以,很多考生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最后抱憾终身,有的考生甚至不能承受落榜的打击,选择了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这就是学生在远离了平常心后的心态和状态。他们显然已经误解了考试的本质和目的,误解了老师和家长的心意,更理解错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常听人安抚:不要害怕,保持平常心就好。这是一句看似形式化的安慰,却是最实在的嘱托。前提是,你能把握好平常心的定义,你能说服自己摆正心态,摆正价值观。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以平常心看待一切,那么奇迹和光明就会与你不期而遇了。
人生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既有平静的涓流,也有汹涌的波澜,有峰峦叠嶂的壮丽,也有一马平川的安详。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懂得欣赏人生的每一场遭遇;才会懂得满足,学会放弃,学会淡然;才能去试着理解别人,善待自己,享受生活。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等到发髻斑白才发现,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心情,无关贫穷和富有,无关成功与失败,无关名声与荣誉。而当你拥有了一颗平常心,你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悟人生的真谛。
请相信,你应该得到的,上天不会辜负你;你失去了的,总有一天会得到补偿。所以,你还有什么好顾虑和争夺的呢?只要凡事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失望和受挫时保持一点信心,在得意时保持一点谦卑。你就能够平衡好你生活的心态,然后在平和的追求中一步步地走向完美。
心灵小憩
能够影响我们心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短暂,世间恩怨、名利只不过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只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平常心来看待一切潮起潮落,就会让心胸变得豁达通透,也会让生活变得平和宁静。
有关道可道的文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人为了治理建立了制度,确立了名分,名分已经有了,那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付出更多,聚财过多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招致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危险。他们不知足,更不知止,最后栽进了罪恶的泥潭。后赐和自尽,并给他定了20项罪名。从此退而不隐,强而不显。......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触犯了曹操,他急于显示自己的有用之处,结果反被用处所害,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道理的教训。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理论,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的说法。无为,有的时候恰恰是大为,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2023-12-06
“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人应该顺应“天”的规律,以适应自然的要求,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庄子已经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一了,这就是“无我”的境界。“齐物”和“物化”的本质就是“物我”两忘,达到“无我”境界。......
2023-12-06
道学玄理“上善若水”这四个字,这是老子最精华的思想,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水这种顽强而豁达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最困难的遭遇下,也要安贫乐道,顽强坚韧,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所以先哲才发出了“上善若水”的赞叹!而水的德行则是最接近于“道”的。......
2023-12-06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了自然平衡法则,比如,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当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扩张,不仅保护了大草原,而且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必定随之减少,这就是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所以,凡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正因为大自然遵守了平衡的法则,万物才能自在地生存和发展,各个物种间才能相克而相生。......
2023-12-06
与其毫无希望地死死守着,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当你顺应了它,说不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失明后的塔金顿连自己都没想到,他依然承受过来了,他依然没有放弃快乐地生活,他这才知道,原来当很多你认为无法想象的事情真的降临时,你除了接受,并快乐地去适应它,别无选择。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