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学前心理学:婴儿动作发展小节

学前心理学:婴儿动作发展小节

【摘要】:首先,婴儿在行走的过程中,促进了其身体骨骼肌肉的发展。虽然此时儿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动作方式,但有效动作非常少。最后,有助于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第二节 婴儿的动作发展

与乳儿相比,婴儿最突出的特点是动作增多,并且更加熟练和复杂化,主要有两大成就:独立行走和使用工具。

一、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婴儿在行走的过程中,促进了其身体骨骼肌肉的发展。其次,独立行走扩大了婴儿的生活范围,为空间知觉、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发展独立性,进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

1岁后,婴儿首先学会的躯体动作是独立行走,但起初走路时还不稳,常常跌跤,动作显得很僵硬。这是因为:第一,婴儿特殊的身体结构。周岁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仍然不协调,头部和腹部最大,站立时,腹部突出,臀部很小,腿既短又软,显得头重脚轻。第二,独特的走路方式。1岁左右的儿童习惯于用脚尖走路,全身的重心都落在脚尖上,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使得其容易摔跤。所以,婴儿初学走路时常常摔跤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身体比例的逐渐协调,骨骼肌肉的发育成熟,足弓的形成,其走路会越来越稳,一般到1.5岁左右基本上就能走稳。当然,由于孩子的个别差异,有些可能会早一些,有些可能会晚一些。

婴儿期,儿童不但学会了独立行走,而且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了跑、跳、攀爬等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展顺序是:1.5岁的孩子可以走上楼梯;2岁左右,孩子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以后,孩子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到了3岁时,学会了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

二、使用工具

婴儿在学习躯体动作的同时,其手精细动作也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初步学会了使用工具,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物体,如用勺子吃饭、搭积木、握笔、穿衣等。

(一)使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www.chuimin.cn)

婴儿学习使用工具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如刚满周岁的儿童,他们在用勺子吃饭时显得非常笨拙,不是拿着勺子的顶端而是底端,并且将勺子和手一起斜着尝试送进嘴里,边撒边送,等送到嘴边时,饭就快撒完了。虽然此时儿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动作方式,但有效动作非常少。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有效时间延长。当儿童在尝试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偶然碰到一种有效方式后,他不再会变换其他方式,而是立刻抓住它,并努力地完成某种动作。如拿着勺子吃饭时不再乱往嘴边送,而是先慢慢地将盛满饭的勺子移到嘴的高度,然后才送到嘴里。

第三阶段:能够主动重复有效动作,但常常表现得很固执。儿童不再被动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而是主动重复经验中的有效动作方式,但是,此时儿童在认准某种自以为有效的动作方式后也常常表现得很固执,即使遇到困难和失败也不放弃。如我们有时会看到儿童在搭积木时,将大积木放在小积木上,虽然已经试过几次都掉下来了,但他(她)还是坚持用同样的方式继续搭。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此时,儿童已经初步掌握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动作方式,不再固执,如果有不正确的动作,很快就改正。

(二)使用工具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学习使用工具对婴儿心理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儿童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触摸物体,促进了其感知觉的发展。其次,有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当儿童拿不到桌子上的小汽车时,他会爬到凳子上去取。这其实就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有助于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如婴儿把一根棍子放在胯下摇动,并且边摇边念:“驾、驾……”这说明他们把棍子想象成了马。总之,学习使用工具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人应帮助儿童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如果发现婴儿的动作或姿势有不规范之处应及时加以纠正,如端碗、握笔、拿勺子、筷子、用剪刀等。需要强调的是,婴儿期的孩子在学习使用工具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倒退,如本来已经学会很好地使用勺子吃饭的儿童突然不好好地用勺子吃,而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用着急,这是正常现象,它属于婴儿前进中的倒退,实际上是表面的倒退和实际的前进。孩子之所以不好好用勺子吃饭,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用勺子,对这一工具已不再感兴趣,开始对用手抓或捡等动作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