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生儿心理的产生条件及发展探究

新生儿心理的产生条件及发展探究

【摘要】: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这是新生儿吃奶的本能,是一种事务性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反映,而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心理的产生发展)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乳儿期。其中,又把胎儿出生后约一个月的时间称为新生儿期,本节主要介绍新生儿的一般特征、生理特征、心理产生基础、心理产生的标志。

一、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1.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新生儿出生之前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那里与外界完全隔离,新陈代谢都在那里完成,他们在母亲保护下过着寄居的生活。但是出生以后,则要面对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与母体环境不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需要很快调节自己来适应新环境。

2.娇弱与无限发展潜力共存

新生儿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再加上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他们在新环境面前显得娇弱无能,需要成人倍加呵护与关心。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在成人的细心照顾和恰当教育下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3.开始出现心理现象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条件反射的出现,说明儿童的大脑已经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于是心理便产生了。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新生儿从母体内出生后要面临巨大的环境挑战,而且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这使得其在刚出生时显得极为脆弱、娇嫩,表现出了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身体结构

新生儿的体型和我们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头大、身长、四肢短。以肚脐为中心,头约占身体的1/4(成人:1/8),腿占1/3(成人:1/2),四肢呈屈曲状,头围大于胸围。这种特殊的体型给其活动带来了不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型比例逐渐协调,儿童身体的各种动作才随之自如。

新生儿的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为3—3.5公斤,且在生后几天内体重略有减轻,直到第二周开始恢复,以后则迅速增长。到满月时,体重增至4.6—4.9公斤。

新生儿皮肤出生时有一层胎脂,看上去有些皱,但是这种现象很快就会伴随着其肌肉的丰满而消失,皮肤逐渐变得红润光滑,但是这时新生儿的皮肤仍然娇嫩,容易感染。

新生儿全身有骨270块,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后减融合骨化变成206块。新生儿的骨骼无机盐少,水分多,所以弹性很强,不易折断,容易弯曲,也就是比较柔软,起初甚至软到支撑不起自己的头,所以我们会看到成人在抱新生儿时往往一手抱着头,一手抱着身体。

(二)生理器官

新生儿的内脏器官发育也不完善。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所以呼吸较浅而且常常没有规律;胃容量比较小,而且呈水平位,所以不易消化;体温调节能力也比较差,容易散热;免疫能力也有待提高。

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研究表明新生儿脑细胞的数量已接近成人,在形态结构上已与成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其大脑皮层较成人薄,神经细胞还未髓鞘化,脑重只有成人的1/3(成人脑重约1400克),脑的功能很差,发育尚未成熟,常常表现为各种动作的混乱无序。所以此时的儿童主要依靠本能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母体外的新环境。

三、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基础——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儿童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就能对某些刺激做出相应反映的能力,它是儿童先天就有的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新生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有十几种,这里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游泳反射。(www.chuimin.cn)

1.吸吮反射

当用奶头、手指或其他类似物体碰到嘴唇时,新生儿会立即做出吮吸吃奶的动作。这是新生儿吃奶的本能,是一种事务性无条件反射。

2.觅食反射

当用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接触到新生儿的脸颊时,它会立即将头转向碰撞物体,并做出吃奶的动作。因为这种反射能使新生儿寻找到食物,所以称之为觅食反射。

3.眨眼反射

当物体或气流刺激儿童的眼部(睫毛眼皮、眼角)时,新生儿会本能地做出眨眼的动作。这种反映可以帮助儿童保护眼睛,所以它是一种防御反射。

4.抓握反射

当用手指、笔杆、木棍等物体触及新生儿的手掌心时,他会立即紧紧地抓住被触及的物体不放,很难扳开,有时甚至可以抓着物体将自己的身体悬挂。

5.巴宾斯基反射

这种反射是以发现者巴宾斯基的名字命名的,当轻轻地触摸或刺激新生儿的脚底时,他的拇指会向上跷,其余四趾则会呈扇形张开,但这些反映一般会在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

6.游泳反射

又叫潜水反射。把新生儿俯卧在床上,托住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很协调的类似游泳的动作,如果将其放在水里,也会做出相同的反映。

四、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标志——条件反射

(一)什么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后天形成的反射,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它是指一些原本不能引起儿童反映的刺激,通过后天的学习,使儿童将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彼此联系起来。例如,当母亲多次给儿童喂奶后,他(她)就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每次只要妈妈抱着他(她),他(她)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母乳。

(二)条件反射的特点

1)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比较慢,常常需要两种刺激物经过多次结合之后才能形成,有时甚至超过100次。

2)新生儿的条件反射不但形成得慢,而且形成以后也不稳定,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则很容易消失。

(三)条件反射的意义

儿童的条件反射形成慢且易消失,但对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条件反射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反映,而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