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学前心理学:研究对象与成果

学前心理学:研究对象与成果

【摘要】: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这句话精辟地回答了上面标题中所提的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据此,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则指个体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内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这句话精辟地回答了上面标题中所提的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要了解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心理,所谓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此推理,学前儿童心理则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实质与成人心理相同,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前提,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并且随着脑的发育完善而逐渐丰富。研究表明:新生儿脑细胞的数量已接近成人的140亿,在形态上也与成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其大脑皮层较成人薄,神经细胞还未髓鞘化,脑重也只有成人的1/3(成人脑重约1400克),发育尚未成熟。所以此时他们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只能表现出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以维持其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非常迅速,大脑皮层加厚,神经细胞逐渐髓鞘化,脑重不断增加(3岁时约为成人的2/3,7岁时约为成人的9/10)。与此同时,儿童心理活动也变得丰富多样,心理水平也随之提高,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由上可见,心理水平与脑的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大脑发育越成熟,心理活动就越丰富多样,心理水平也就越高。儿童较成人的心理活动简单,正常儿童有正常的心理,脑瘫儿童则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如心动缓慢、反应迟钝、语言障碍等。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人都不例外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我们在前面提到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是心理的器官,那么客观现实又是心理的什么呢?只要有脑就能产生心理吗?事实上,脑只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就好像工厂,而工厂没有原料是生产不出产品的,具体到心理方面,脑这个工厂所需的原料就是客观现实,而其产品则是各种心理。也就是说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仅有脑是不能产生心理的,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对客观现实加工反映后才会产生心理。同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学前儿童的心理也不例外,它也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由于儿童接触的客观现实较少,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还不够成熟,所以学前儿童的心理比成人要相对简单一些。

(三)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区别于工厂对产品的机械加工,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所以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往往受到个人知识、经验、态度、兴趣、世界观、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使得不同的人对不同或相同的客观现实有不同的反映,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相同的客观现实也有不同的反映。如对于“妈妈离开”的反映,有的儿童则自然地与妈妈挥手再见,表现出愉快的心情,有的儿童则哭喊着抱着妈妈的腿不让走,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即使是同一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反映也不同,心情好的时候他可能会愉快地和妈妈分手,心情不好的时候则可能会撒娇哭闹。所以人对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其次,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表现为能动性。人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且还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如新生儿起初只是由于玩具本身趣味性的刺激吸引而注意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学前儿童开始不满足于玩具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尝试发明不同的玩法,或者拆卸改装玩具,这充分说明儿童具有认识和改造事物的主观能动性。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称之为心理发展。据此,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则指个体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内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而且这种方向和顺序是不能逾越和不可逆转的,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发展。譬如,儿童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就是按照头尾、远近、大小这三条规律进行的。所谓头尾规律是指儿童身体各部的发展是从头部开始向身体的下半部分延伸(其顺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是如此;所谓远近规律是指儿童的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向四周边缘部分延伸(如头部、躯干的发育先于四肢,手臂和腿的发育先于手指和脚趾,接近躯干部位动作的发展先于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的发展),遵循从中心到边缘的原则;所谓大小规律则是指儿童的发展从大肌肉向小肌肉发展(如手臂和腿的粗大动作先于手指和脚趾的精细动作),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再如,学前儿童身体内各大系统的成熟、大脑各区的成熟、心理机能的发展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关于这点曾是心理学家们争论的问题,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有人持连续发展观,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平稳渐进的,后天的心理发展变化总是按一定的顺序建立在先前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只有量的积累,没有什么阶段;与此相反,有人则持阶段发展观,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要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并且各阶段之间互不联系,有着质的不同。不难看出以上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极端性,事实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过程,先有量变,后有质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发生质变。所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而非相互对立。以儿童思维的发展为例,虽然说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但是我们会发现,在幼儿初期儿童往往还会留有上一阶段直觉行动思维的痕迹,而在幼儿末期则已表现出一些抽象思维的萌芽。可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发展的,具有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学前时期的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不是匀速的,有快有慢。

2.不同方面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还表现在不同方面,即不同的心理过程,发展速度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心理过程都有其各自发展的高峰期、缓慢期和快速期,有的早有的晚,在不同的时期儿童的某些心理会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儿童的口语能力在1—3岁时发展得较为迅速,计算能力在3岁时发展较为迅速,对数概念的理解能力在5岁左右有很大提高。这里其实涉及几个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术语:关键期、转折期、危机期。

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我们把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和感知觉方面。(www.chuimin.cn)

转折期和危机期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在短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因此转折期又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比如,儿童在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不自如,但却拒绝成人的指挥和帮助,坚持自己走。此外,我们发现3岁儿童常常会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如对于成人的指令,3岁儿童常常会说“不”“就不”等词语以示反对。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期却不一定。如儿童3岁时表现出的“口吃”现象,若成人一味地指责、埋怨则会导致儿童口吃现象加重,进而出现危机,若成人耐心地给以正确指导,则问题将得到解决,儿童会顺利渡过危机或者说危机期不出现。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实际上是指不同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速度不同,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在这方面发展快,有的则在那方面发展快。这实际上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第四个特点。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虽然每一个正常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要经历相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水平等又往往是不同的。如有的儿童早慧,心理成熟早,有的则大器晚成,发育慢;有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交际,有的儿童则沉默寡言,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儿童记忆力强,有的儿童则想象力丰富;计算同样的算术题,有的儿童一看便知,有的儿童则数半天手指还算错。可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基础上还表现出个别差异性。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

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是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在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关于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其观点不同。我国心理学者通常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 1—3岁;③幼儿期:3—6(或7)岁。以上各阶段有质的差别,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在一个年龄阶段可能已经孕育了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特征,而在这一个年龄阶段初,还保留着上一个阶段的某些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如两三岁的儿童其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情感多变,很容易转怒为喜或转喜为怒,如中班儿童往往表现出频繁的告状行为。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共同的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某一年龄阶段许多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而非少数或个别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儿童在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并非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所有特征。

另外,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往往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受许多稳定因素的支配,例如心理的器官脑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过程的,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也是有一定顺序的,这就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是相对稳定的;与此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表现出可变性,如新中国成立前儿童智力的发育明显不如现在儿童的智力发育快,心理的成熟速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