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亚太经合组织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亚太经合组织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摘要】:第一章亚太经合组织诞生的历史背景一、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区域经济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有之,但区域经济集团化或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新现象。目前,世界各个地区是以经济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为核心组成区域经济集团的。欧盟有自己的独立预算,约为各成员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上缴的部分税款。

第一章 亚太经合组织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区域经济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有之,但区域经济集团化或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新现象。较早的是1949年初建立的由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互会集团。接着是1957年由6个欧洲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1960年由英国为首的7个西欧国家组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后来成立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则有拉美地区的拉美一体化协会、安第斯条约组织、中美洲共同市场,非洲的西非共同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还有中东地区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等。但是,在战后30多年中,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势头并不猛,就以影响最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来说,原定的一体化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而在亚洲地区较有成效的东南亚国家联盟还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即较低水平的关税同盟阶段。

进入80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先由6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已于1967年与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为一体而改称欧洲共同体,并先后吸收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而发展成拥有12个成员国的大集团。欧共体还提出在1992年建成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内部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在1989年开始实施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拟吸收墨西哥加入而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地区,当时也已提出建立“经济圈”的种种构想。

80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的原因主要是: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和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及欧洲共同体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进入了政治、经济多极化的时代

战后初期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政治的局面已难以为继。欧洲共同体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西欧国家抗御美苏霸权的产物。欧共体已作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一极存在。在亚洲,日本早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由于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大,成为世界经济之一强。而相对衰落的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至少在20世纪内和21世纪初美国仍能继续保持这个地位。目前,世界各个地区是以经济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为核心组成区域经济集团的。因此,区域经济集团化正是与世界经济与政治多极化相应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明显放慢,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上升,各国为摆脱困境而寻求区域经济联合

由于80年代初世界经济衰退及随后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的增长无论在数量和价值方面都较以前大为放慢。如1969~1979年国际贸易量年平均增长6.7%,而1980~1987年平均每年只增长3%,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多。世界出口值在1986年按时值计算达到2133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其实际价值甚至还低于1980年的水平。由于出口贸易增长缓慢,竞争加剧,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其突出表现是美国连年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日本、联邦德国则有大量贸易盈余,美、日、欧之间的贸易摩擦迭起,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由过去强调多边自由贸易原则转为要求“自由和公平的贸易”,并针对他国的所谓“不公平贸易”,屡屡采取报复措施。美国在通过提高关税和限额进口等手段增设贸易壁垒的同时还采取双边互惠政策和地区特惠政策来扩大与有关国家的贸易,以减少贸易逆差。与此同时,陷于经济停滞的欧共体(1980~1989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仅2%,低于美国的2.8%和日本的4.2%,而失业率则接近双位数)也力求摆脱困境,提高对日、美的竞争力,从而找到了建立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这一被认为是有效的对策。

(三)由于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加深,要求建立成员相对固定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战后以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证明,与某些松散的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如由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的工业发展组织、贸易发展会议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相比,区域经济组织是较能发挥作用的经济一体化机构。虽然它对区域外的经济集团和国家具有一定的排斥倾向,但只要不是建成封闭性的经济集团,过分削弱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减少区域内成员之间的经济摩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增加世界的生产和贸易总量,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是经济国际化程度提高的一种反映,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和必经步骤。

现在欧共体已在1995年吸收了奥地利、瑞典、芬兰3个新成员而使其成员国总数达到15个。其名称也经过1992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而改为欧洲联盟(EU)。欧盟的一体化也由此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不仅要建成经济货币联盟,也将成为政治联盟。欧洲联盟已在1993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洲统一大市场,在欧盟内部实现了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不同成员国的人员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欧盟现有人口3.7亿,占世界人口的7.4%,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与贸易额均占世界的1/4以上,出口则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口总额的50%以上,因而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设立欧洲委员会,作为联盟的执行机构。欧盟有自己的独立预算,约为各成员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上缴的部分税款。欧盟还规定在1999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统一货币,届时欧洲统一货币将开始与各国原有货币同时在市面上流通。

于1989年1月1日开始成立的美加自由贸易区规定在10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贸易关税。美、加两国还在1991年起与墨西哥谈判建立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在1992 年8月同意联合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从1994年1月开始实施共同签署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由于墨西哥的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人口便由原先美加两国的2.7亿增加到3.65亿,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超过6.5万亿美元,均已超过欧盟。由于美国至今仍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以它为核心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不仅在美洲而且在亚太地区和全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

(一)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很快

近20年来,亚太地区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在6%以上,要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率高出1倍以上。在80年代,美国经济年均增长2.7%,加拿大年均增长2.9%,澳大利亚年均增长3.2%,日本年均增长4.4%,均高于欧共体国家的增长率(2%)。而东亚发展中国家增速更高。中国在1981~1985年平均年增长11.2%,1986~1990年为7.8%,亚洲“四小龙”1981~1985年为7.1%,1986~1990年为9.5%,东盟四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在1981~1985年年均增长3.5%,1986~1990年年均增长6.9%。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也增长很快。在1980~1991年期间,亚太地区区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51%,不仅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5.61%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亚太地区贸易总量年均7.42%的增速。到1991年,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出口贸易有57.6%、86.6%和67.3%输往亚太地区,进口贸易则有65%、78.9%和63.6%来自亚太地区。1991年亚洲“四小龙”的区内进、出口贸易分别占其进口和出口总额的76.7% 和70.9%。同期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区内进、出口贸易分别占其进口和出口总额的73.1%和74.9%。中国的区内进口和出口则分别占进口和出口总额的69.4%和78.2%,到1992年美国同东亚的贸易额为3480亿美元,同加拿大与墨西哥的贸易额为2650亿美元,均远远超过同欧洲的贸易额2270亿美元,尤其是亚洲地区相互贸易的增长十分迅速,80年代亚洲区内相互贸易翻了一番,占亚洲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由80年代初的大约30%上升到80年代末的40%以上。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区内相互投资也迅速增长。到1992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累计投资额已占其海外直接投资的1/3。亚洲地区内部相互投资的增长更为迅速,在80年代翻了两番。1985~1991年亚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而外资中有50%来自亚洲本地区,其中东亚地区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60%来自东亚本身,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则有80%来自东亚。同此,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等方式进行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内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特别强

这一地区不仅有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和资源丰富、市场巨大的头号经济大国美国和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而资源短缺的二号经济大国日本,还有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工资成本低廉、自然资源品种较全且掌握某些尖端技术,但一般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且缺少资金的中国;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劳动力稀缺、资金不足、民用技术比较落后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和资源短缺、劳动力相对不足而资金比较充足、技术进步较快的“四小龙”,还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充足而缺少资金和技术的东盟和印支国家,更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技术比较先进而劳动力相对不足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亚太地区这些生产要素各具优势的国家(地区)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形成一种动态的不同层次国家产业结构依次传递转移的国际分工格局。

上述这种由不同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层次形成的各国(地区)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区内国家(地区)在冷战后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国内政治的相对稳定又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三)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实际进展不慢,但全地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进程却相对滞后

亚太经济合作机构的建立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阶段。

早在60年代初就有人开始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构。1961年印度商工部次长、泰国经济部次长、日本经济企划厅局长三人受联合国亚洲与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委托,组成了“亚洲地区经济合作专家小组”。这个小组后来提出了《关于区域性经济合作问题》的“三人报告”,主张建立亚洲经济合作机构(OAEC)。这个“三人报告”是战后在亚太地区主张建立区域合作机构的最早的研究报告

1965年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发展中的贸易和开发》会议。他在向会议提出的题为《肯尼迪回合与太平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报告中,主张仿效欧共体,建立一个由日、美、加、澳、新5个发达国家参加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PAFTA)。(www.chuimin.cn)

这两篇报告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启发。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上半期还开始酝酿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联合问题(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联合成为欧洲共同体)。1964年开始了关贸总协定的肯尼迪回合的谈判,这更促成了第二个报告的提出。

2.建立民间和半官方机构的阶段。

在前述两篇报告和当时一些舆论的影响下,1967年由日本牵头,建立了由日、美、加、澳、新5国的企业家组成的“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PBEC),后来又陆续吸收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50个大企业为它的正式会员。该组织每年开会一次,专门研究太平洋地区贸易与投资中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和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合作。

1968年初,由日本学者牵头组织了以学术界为主的“太平洋贸易与发展会议”(PAFTAD)。该组织主张以日、美、加、澳、新为中心,组成一个类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比较松散的政府间协商机构来促进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

这两个组织尽管是民间机构,但对推动泛太平洋合作提出了各种构想,其活动为后来成立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打下了重要基础。

3.建立半官方机构阶段。

1979年,日本大平正芳首相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同年,澳大利亚学者彼得·德赖斯代尔和美国教授休斯·帕特里克提出了建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机构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1980年成立了半官方的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该机构由官、商、学三方人士组成,政府官员虽以个人身份参加,但实际上在各成员国(或地区)成立的“全国委员会”均由有关成员的政府部门主管。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建立使亚太全地区出现了半官方的经济合作论坛。1986年中国正式加入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活动在推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后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立准备了重要条件。现在该组织已有22个成员,名称则改为“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

4.建立官方机构阶段。

在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和乌拉圭回合谈判遇到重重困难的背景下,亚太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呼声大为增强。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积极推动下,于堪培拉召开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一次会议,由于参加会议的都是政府部长,所以又称“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有12个国家的26名外交与经济(或工商、财政)部长,使会议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高级官方论坛。1991年11月中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同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已有18个成员,并在新加坡设立了秘书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自1989年的西雅图会议起在每年举行部长级例会之后,紧接着举行领导人的非正式会议,大大提高了这一高级官方论坛的层次。这几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机制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使这一区域合作组织在继续作为亚太全地区的高级官方论坛起作用的同时,其官方磋商机构的功能也明显增强,从而在促进亚太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四)亚太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这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一个次区域贸易集团,已在前面作过介绍,参见第6页第二段。

2.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8月。它是亚太地区最早由发展中国家组成开展经济合作的官方组织。总部设在印尼雅加达。最初参加的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5个国家。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活动在初期主要是贸易领域的合作。通过推行特惠关税贸易制,促进成员国间的商品流通。如1977年2月,当时的东盟5国外长在马尼拉签订的《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基本协定》,决定采取削减贸易关税、废除关税外贸易限制、签订长期贸易合同,为区域内贸易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推动区域内贸易的发展。规定特惠商品必须符合原产地原则,除大米石油这类“基本商品”外,贸易额不超过100万美元的区域内贸易,均列入特惠项目。除贸易全作外,还有工业合作和资金融通。工业合作有两部分,一为经政府批准,由民间的东盟商工会具体执行的“东盟互补工业建设项目”。其主要内容是:由各成员国分工生产同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以推进东盟内部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二为由各国政府主持的“东盟共同工业建设项目”,兴办政府间合资经营企业,如印尼的尿素厂、泰国的纯碱企业、菲律宾的铜加工厂等。东盟5国还共同筹集资金,合作敷设了沟通各成员国的5条海底电缆。在资金融通方面,如在1978年即由5国中央银行行长签署协议,建立1亿美元的共同基金,用以帮助解决各成员在短期国际支付方面遇到的困难,现在这一共同基金已增加到2亿美元。

1987年12月东盟6国(已吸收文莱加入)在马尼拉召开第3次首脑会议,发表了《马尼拉宣言》,强调“成员国应加强国家和地区的复原力,以保证东盟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增长”。会议还签署了4个经济协定,以增加和保护6国间的贸易和投资。

1992年1月,东盟国家决定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计划自1993年1月1日开始在15年内将关税税率降到0%~5%,1994年东盟国家又决定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期限缩短为10年,即在2003年前完成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东盟已于1995年吸收越南加入,1997年7月又吸收老挝与缅甸入盟,柬埔寨不久也将加入东盟。这些新成员今后将在条件具备时先后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使其扩大为包括整个东南亚地区近5亿人口的次区域贸易集团。

3.澳新自由贸易区(CER)。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原本都以英国作为主要贸易伙伴。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后,终止了英澳贸易协定,废除了新西兰畜产品进口特惠关税。1978年英国又取消了对澳的一切贸易优惠关税,迫使澳、新寻求新的外贸途径。澳、新两国间原先就签有“澳新自由贸易协定”(1966年1月1日开始生效,为期10年,1976年起又延长10年),但协定对某些商品的流通仍有限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于是两国总理于1980年3月会晤,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做出新的安排,进一步密切两国经济关系。两国政府经过3年多的磋商,在1982年12月14日签署了“进一步密切澳、新经济关系条约”(简称CER)。条约规定从1983年1月1日到1987年和1995年分阶段取消两国间的出口奖励制度和关税保护,使两国经济靠拢,最终建成完全的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的贸易确实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澳新自由贸易区不同于共同市场,在贸易区内实行免税,而对外并不实行统一关税,有时也因此而引起相互间的纠纷。

(五)酝酿中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

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EAEG)的倡议,其要点如下:①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和大洋洲国家。②加强东亚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与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③集团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成为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有共同利益的东亚地区国家的协调组织,第二阶段则建立旨在促进各国间贸易和投资的经济联系。这一倡议提出后,亚太各国的反应不一,美国持反对态度,日本态度暧昧,中国和东盟不少国家表示支持,但一些国家有较多的保留,怕影响东盟或APEC的活动,1991年10月召开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表示支持马哈蒂尔将倡议中的“东亚经济集团”改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的主张,并以此作为东盟国家的共同倡议,强调“东盟各国赞成召开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但该论坛将不是一个制度化的实体或贸易集团,而仅是为了在必要时协调立场”。这样一来,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功能将只是东亚国家的高级官方论坛,而不是原来倡议中的集团。而且东盟国家还强调EAEC将在APEC有框架内建立,对APEC起补充和促进作用。但主要由于美国的反对,日、韩等国均持谨慎态度,迄今东亚经济核心论坛未能建立。看来,尚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建立。

2.东北亚经济圈。

东北亚地区一般指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东部地区、蒙古及我国东北及沿黄渤海的省区。就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中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等种种构想。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金森久雄主张,由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三省和日本组成“环日本海经济圈”,可形成日、韩的资金与技术与中、俄的资源及中、朝的劳动力的有机结合,其中图们江流域的开发,若中、俄、朝在那里建立共管的特区,“将成为日本海经济圈的中心”。

(六)广泛发展的“经济增长三角”

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这种“经济增长三角”(或称“小区多边合作”)得到蓬勃发展。如东盟内早在1990年已建立由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省巴坦岛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组成的“黄金增长三角”。1993年7月又建立了“东盟北部三角”(包括马来西亚北部的槟城、印尼苏门答腊的亚齐和泰国南部的普吉岛),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旅游业。1994年3月又建立了“东盟东部三角”(包括菲律宾南部、印尼的加里曼丹、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及文莱)。其他如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正在形成的由中国吉林省延边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的罗津、清津地区组成的“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由中国大陆的华南地区与港、台形成的“华南经济增长三角”和将由中国沿黄渤海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九州地区构成的“黄海增长三角”,等等。这种“增长三角”(其合作对象并不一定限于三方)已成为近期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