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季德胜蛇药:蜈蚣主药,抗毒解毒,起死回生

季德胜蛇药:蜈蚣主药,抗毒解毒,起死回生

【摘要】:季德胜蛇药与蜈蚣蛇医季德胜先生是著名的民间医生,也是我国近代史蛇伤医疗及蛇类资源运用的著名人士。季德胜治疗蛇伤的宝贵经验来之不易。从此蜈蚣也就成为季德胜蛇药的主要成分。中医常识现在的季德胜蛇药片就是由蜈蚣等十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抗毒、解毒、消炎、消肿、止痛功效。以蜈蚣为主药的季德胜蛇药疗效卓著,被人们誉为“起死回生的神药片”。

季德胜蛇药与蜈蚣

蛇医季德胜先生(公元1898—1982年)是著名的民间医生,也是我国近代史蛇伤医疗及蛇类资源运用的著名人士。他一生救治了无数蛇咬伤者,使许多濒临死亡的蛇伤者转危为安。1960年8月,一位空军中尉被毒蛇咬伤,危在旦夕,季德胜被紧急召去,经他施以内外兼治之法,终于转危为安。

季德胜治疗蛇伤的宝贵经验来之不易。他从十岁起就跟随父亲上山捉蛇、采药,挑着蛇篓和蛇药,颠沛流离在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二十五岁时,父亲去世,他独操祖传绝技,四方行医,不知挽救了多少被毒蛇咬伤的病人,但又有谁知道,为研制特效蛇药他还经历过一段惊险传奇:

有一次,蛇药研究专家季德胜先生被花蛇在手臂上咬了一口,咬处的皮肤突然肿起,剧痛不止,随即变黑坏死。他赶忙服下自己配制的蛇药,但却未能有效地控制中毒症状,很快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气若游丝的季德胜好不容易睁开双眼对人说:“快给我捉5条蜈蚣来”。结果5条蜈蚣下肚,病情仍未好转。情急之下,他连吃15条蜈蚣,终于化险为夷。从此蜈蚣也就成为季德胜蛇药的主要成分。

中医常识

现在的季德胜蛇药片就是由蜈蚣等十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抗毒、解毒、消炎、消肿、止痛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蝮蛇及其他毒蛇咬伤,也可用来治疗毒虫咬伤。既可内服,也可外搽外敷。若治毒蛇咬伤,立即取20片研碎,温开水送服(黄酒送服更好),以后每隔4~6小时服10片,症状消失后停药。至于毒虫咬伤,只需外敷本品即有效。以蜈蚣为主药的季德胜蛇药疗效卓著,被人们誉为“起死回生的神药片”。

蜈蚣属平肝息风药,又何以能治蛇伤呢?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及止痉挛的作用。

蜈蚣解毒功效显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指出,蜈蚣“主啖诸蛇虫鱼毒”。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治“蛇瘕、蛇瘴、蛇伤”。关于蜈蚣治蛇伤的作用机制,《本草纲目》解释说:“蜈蚣自能除风攻毒”;“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经药也”;并且还指出:“惟赤(红色)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蜈蚣不仅治蛇伤,内服还可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常用于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及风湿痹痛等。

蜈蚣的抗癌作用也比较明显。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一噎膈患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方悟蜈蚣有神奇的疗效。中医学所谓的噎膈,即为西医的食管癌。人们受此启发,将蜈蚣晒干研末,每天服2~3条,用治食管癌、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中医小辞典

蜈蚣(www.chuimin.cn)

【释名】蜈蚣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别名蝍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材学》)。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癥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蛇咬伤,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精方简药

◎治蛇咬伤:将蜈蚣研为细末,每次服2~3克,每天4次。并以消毒粗针穿刺咬伤肿胀部位,引流排毒,可使肿胀逐渐消退而痊愈。

◎治疗老年气血虚弱,肾阳亏损,腰膝冷痛:取蜈蚣10条,鸡1只(去毛及内脏),将蜈蚣放入腹内,置砂锅内,加水适量慢火煮熟,3天内分次食用。

◎治阳痿:取蜈蚣5条,用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服用,每日2次,每次15毫升。或用蜈蚣1条,研末;再取鸡蛋1个打一小口,将蜈蚣粉末放入鸡蛋内,然后在小口处用纸封好,放锅内蒸熟食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