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程杏轩救治腹胀病濒死患者

程杏轩救治腹胀病濒死患者

【摘要】:新安名医程杏轩轶事清代名医程杏轩次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百治不效。鉴于病人正值行经期,程杏轩恐怕热邪侵入血室,便拟用紫芩煎,加入生地、赤芍、丹皮。次日中午,程杏轩回来,得知陈家已派人来请,而且催促很紧。程杏轩立即赶到陈家,陈某说:“贱内病情大变,已经昏迷不醒了。”程杏轩问了病情恶化的始末,上前察看病人症状,只见病人双目紧闭,昏睡不醒,连大小便都失禁了。

新安名医程杏轩轶事

【梅悟得良药】

清代名医程杏轩次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百治不效。时值腊月,杏轩忽见梅花初绽,触景生情,随即采摘数十枝,令以汤泡代茶,日饮数次。后又合以木瓜、橘饼及酒,啜饮3日,腹中微鸣,不时矢气,已见转机。旬日,胀势减半,食入不呕,一个月后腹胀全消。

当时有人有觉得非常神奇,有一位同仁问他“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我会心偶得,并不是从前人的书籍或老师的传授中获得的。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编者的话

这个故事来源于《杏轩医案》。这是他讲述一个亲历的故事,即因一字之差,黄芩黄芪,几乎断送一条人命!这个故事告诫医家用药、病人服药皆要谨慎,往往差之毫厘,便会谬之千里,甚至酿成惨祸。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中药中,一字之差而功能不同甚至相反的药物比比皆是,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杀人在顷刻间也是有的。药乃医人物,人命关天,千万不可粗心!

[按]梅花治此久胀,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实则素有根底,方能一触即发,顺势体悟。如若胸无点墨,即便踌躇再三,望梅恐亦熟若无睹。故悟性固然得之于天机,后天努力也不可或无。

【黄芪与黄芩之误】

乡绅陈某之妻忧劳太甚,加之外感风寒,突然周身不适,头痛寒热,程杏轩投用香苏饮,一服之后,病人汗出而痛解。后来又因没有好好调理,陈妻病症重发,口苦如食黄连,听觉也严重减退。鉴于病人正值行经期,程杏轩恐怕热邪侵入血室,便拟用紫芩煎,加入生地、赤芍、丹皮。可是服用后仍然无效,病人开始高热不退,面赤苔黄,胡言乱语。程杏轩再诊脉,知是邪犯少阳,仿用小白汤,将炒黄芩改为生黄芩另加竹叶、灯芯为引。嘱其依方配药服用。(www.chuimin.cn)

次日中午,程杏轩回来,得知陈家已派人来请,而且催促很紧。程杏轩立即赶到陈家,陈某说:“贱内病情大变,已经昏迷不醒了。”程杏轩问了病情恶化的始末,上前察看病人症状,只见病人双目紧闭,昏睡不醒,连大小便都失禁了。就说:“昨天病虽沉重,我已增加药味,即使不见效,也不至于这样,……快将已服过的药渣取来。”程杏轩检查了药渣,果然是药铺错将黄芩配成了黄芪,这一字之差,效果适得其反。就说:“药铺配药有误,以黄芪代替黄芩。那黄芪,将邪热补住,内攻心房,蒙闭心窍,以致病情恶化。今唯有急泻心房之热,通窍辟邪,或许还有转机。”使用导赤各半汤,去人参,加金汁、银花,外用紫雪散点舌。连续用药抢救,至天黑时刻,病人病情基本稳定。程杏轩改用清热安神之剂,数服后病人神志稍清,再用养阴方剂,月余之后,病人转危为安,直至完全康复。

中医小辞典

黄芩•黄芪

【黄芩】清热药。味苦,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芪】补气药。味甘,性温。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中医常识

梅花在中药学中称“绿萼梅”,微酸而涩,性平气香,既能疏肝解郁,又能理气和胃,现代研究还表明,它有调节神经,助胃消化之功。木瓜平肝舒筋,和胃化湿;桔饼甘平,香气浓郁,味甜爽口,具有开胃通气功能。再借酒行药力之势,实为行气消胀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