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画说中医:悲哀疗法治疗狂喜的奇迹

画说中医:悲哀疗法治疗狂喜的奇迹

【摘要】:悲哀疗法制狂喜清代一位学验俱丰的医家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一则悲哀疗法治疗狂喜的故事——编者的话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中医常识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

悲哀疗法制狂喜

清代一位学验俱丰的医家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一则悲哀疗法治疗狂喜的故事——

编者的话

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这正是“恐胜喜”的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医生在这个案例中还为患者留下了书信,具体地讲明了治疗此病的道理,以消除患者的恐惧,这又是利用了“思胜恐”的方法。

本医案又提醒为医者:要做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深知人情、脉理及通晓心理治疗之术。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喜伤心。中医认为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的生理活动与情志的“喜”有关。适度的“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若大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不能主血。伤神耗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七日必死。请赶快起程回家,否则就将是异乡之魂了。”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一路哭哭啼啼赶回了家。可到了医生说的第七天后,状元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www.chuimin.cn)

中医小辞典

徐灵胎

徐灵胎(1693~1771年),原名大椿,曾名大业,灵胎乃其字,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出身名门望族,从小业儒通经,博学多才,兼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文词、音乐、武艺,靠刻苦自学而精通医学,尤以医学著称于世。他博极医源,精于临床,勤于著述,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医学名著传世。徐氏精通养生之学,摄生有术,德高艺精,享年79岁。

中医常识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