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人张仲景的丰功伟绩

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人张仲景的丰功伟绩

【摘要】: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名家评说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医的经典理论与历代经方相结合,写出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而这两本医学名著,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在张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一套临床方法。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经过询问,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编者的话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十分突出。书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临床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常用良方。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用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证不同,治疗方法也应不同。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同一种病有不同的证型,应该在辨证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药物治疗。

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辨证施治”,他的医术大大提高,技艺超群。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写成了这部《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www.chuimin.cn)

中医小辞典

辨证论治

中医术语。辨证,简而言之,就是辨别证候。如一个感冒的病人,初起有发热、怕冷、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再结合舌苔、脉象等体征,进行辨别,若病人发热较轻,恶寒怕冷,流清鼻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就可诊为“风寒表证”;相反,病人发热较重,稍有怕冷的感觉,流浓鼻涕,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则诊为“风热表证”。上述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就是证候。

在辨证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就是论治。所以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辨证和论治,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另一个特点,既不是对症处理,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完全是辨病处理,如上述感冒病人,要分清寒热表里,才能正确治疗。

名家评说

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医的经典理论与历代经方相结合,写出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然而,在动荡战乱的漫长年代里,《伤寒杂病论》却难以保全。在张仲景死后的八百年里,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部分残卷。人们分别校注,刊印成书。于是,写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现在实际上一分为二,成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这两本医学名著,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