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良医治未病”根据史料记载,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其二,“治未病”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个故事表明,扁鹊对长兄善于“治未病”可谓推崇备至,也是“治未病”的倡导者。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
2023-12-06
最早的切脉大师
扁鹊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名医。西晋著名医学家、炼丹家葛洪说扁鹊是“治疾之圣”。在扁鹊身上,人们看到了在中医治疗法的几个关键环节中,他都有开创之功,首当其冲的就是切脉。
有一个故事,说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病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非常害怕,于是找来扁鹊。《史记》中写道:“扁鹊入视病,出。”意思是扁鹊进去后为赵简子诊病,很快就出来了。乍一看,非常简单。那么扁鹊是怎么给赵简子看病的呢?——号脉。当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问扁鹊:“我家主君病情如何?”扁鹊说:“主君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按他的手腕部脉搏跳动还是比较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当年秦穆公也患过同样的病,七天后就苏醒了。如今主君的病与秦穆公基本相同,不出三日定能醒来。”经扁鹊精心调治,两天半后,赵简子果然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很有把握的。他通过切脉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编者的话
早期中医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动脉,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又称全身遍诊法。自扁鹊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动脉分成了“寸、关、尺”三部,称为“寸口”诊法。
在扁鹊之前,中医就已经掌握了切脉,但过去切脉要顺着人身体的血脉一点点去摸,十分麻烦。扁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关键部位——寸口。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对于这样的评价,后世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战国时期诊脉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已经对诊脉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这些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脉学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小辞典
寸口·三部九侯
【寸口】脉学名词,又称气口,脉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灵枢·终始》载:“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按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
【三部九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www.chuimin.cn)
现在多指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寸口脉寸关尺示意
医史沉钩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
名家评说
扁鹊是切脉大师,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他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切脉逐渐科学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有他的独到之处。
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天下谈论诊脉这个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切脉是非常准的。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
有关画说千古中医的文章
倡导“良医治未病”根据史料记载,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其二,“治未病”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个故事表明,扁鹊对长兄善于“治未病”可谓推崇备至,也是“治未病”的倡导者。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
2023-12-06
华佗之死千古遗憾《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三国时期,曹操突然头风复发,痛苦万状。尚书令荀彧请来华佗为曹操治疗头风。有学者研究认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华佗虽然身陷囹圄,仍不畏强暴,不为利诱,断然拒绝了曹操要他当侍医的要求。这点也就是华佗幼稚之处。......
2023-12-06
阴差阳错妙得“手指散”名医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他巧用行瘀止痛的中药,发明“手指散”为其父治愈了多年的心痛病。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将无意中阴差阳错得来的良方取名为“手指散”,与失笑散一起编入《局方发挥》专辑中。......
2023-12-06
最高贵、最可怜的古代御医在我国古代,皇帝的肌体被认为是神圣无比的,在皇帝身上动针药是极大的冒险。说罢,亲自捧着精致丝织品和珠宝赠送给张、秦二位御医。对那些难以治愈的、突然恶化的重病,御医简直是一手给皇帝号脉、一手提着自己的脑袋。竟猝死于宁宗去世前的一晚。事发后,负责急救的是太医院使许绅。作为太医院的最高长官,许绅的医术当时无人能过之。......
2023-12-06
妙方“治”贪官三国时候,有一掌管军营粮饷的军需官叫杨宕,官儿虽不大,可油水却捞了不少。经过望闻问切,华佗开了两张处方,嘱其依次服用。最近,其叔父杨修因得罪曹操以“泄露”军机”为由问罪处死。......
2023-12-06
李时珍与药物故事——蓝靛染布的蓝靛水可以杀虫,还可以治疗噎膈,这也是李时珍从两则古代故事里领悟出来的。“凡蓝五种”,李时珍《本草纲目》依此提到蓼、菘、马、吴、木等五种蓝。马蓝,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化学成分主要为靛甙,存在于叶、茎之中,用发酵法制取靛甙。前者称“南板蓝根”与后者为“北板蓝根”。此外,李时珍还引用了另外一个故事,说明这一点。《本草纲目》记载,蓝靛还可治虫兽咬伤。......
2023-12-06
孙思邈与风湿良药老鹳草孙思邈云游到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并在洞中炼丹和炮制多种治疑难病的妙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于是,孙思邈对徒儿说:老鹳鸟长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邪气,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此鸟疾飞更有力,表示该草对动物有一定益处。于是,孙思邈让前来应诊的一位风湿病患者服用,并带些药草回去自己熬汤服用。......
2023-12-06
名医董奉与“杏林春暖”世代相传的“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人们并不陌生,皆知其出自三国时的名医董奉。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此后的千百年年来,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行医不计报酬、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并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星移斗转仙去也,长存“杏林”美名传。......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