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最早的切脉大师扁鹊-画说千古中医

最早的切脉大师扁鹊-画说千古中医

【摘要】:最早的切脉大师扁鹊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名医。扁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关键部位——寸口。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名家评说扁鹊是切脉大师,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切脉逐渐科学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有他的独到之处。

最早的切脉大师

扁鹊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名医。西晋著名医学家、炼丹家葛洪说扁鹊是“治疾之圣”。在扁鹊身上,人们看到了在中医治疗法的几个关键环节中,他都有开创之功,首当其冲的就是切脉。

有一个故事,说晋国总揽朝政的赵简子病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人们非常害怕,于是找来扁鹊。《史记》中写道:“扁鹊入视病,出。”意思是扁鹊进去后为赵简子诊病,很快就出来了。乍一看,非常简单。那么扁鹊是怎么给赵简子看病的呢?——号脉。当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问扁鹊:“我家主君病情如何?”扁鹊说:“主君现在虽然昏迷不醒,但按他的手腕部脉搏跳动还是比较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当年秦穆公也患过同样的病,七天后就苏醒了。如今主君的病与秦穆公基本相同,不出三日定能醒来。”经扁鹊精心调治,两天半后,赵简子果然醒了,这说明扁鹊号脉很有把握的。他通过切脉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编者的话

早期中医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动脉,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又称全身遍诊法。自扁鹊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动脉分成了“寸、关、尺”三部,称为“寸口”诊法。

在扁鹊之前,中医就已经掌握了切脉,但过去切脉要顺着人身体的血脉一点点去摸,十分麻烦。扁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人体切脉的关键部位——寸口。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认为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对于这样的评价,后世学者也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战国时期诊脉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已经对诊脉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这些都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脉学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小辞典

寸口·三部九侯

【寸口】脉学名词,又称气口,脉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灵枢·终始》载:“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按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

【三部九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www.chuimin.cn)

现在多指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寸口脉寸关尺示意

医史沉钩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县北)人。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

名家评说

扁鹊是切脉大师,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他早就发现了人体血脉的跳动和心脏是同步的。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切脉逐渐科学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扁鹊有他的独到之处。

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天下谈论诊脉这个事,是从扁鹊开始的。扁鹊切脉是非常准的。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