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肾功能的改变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龄性降低,肾血流的减少,肾小管排泄与再吸收功能以及肾小管酸化功能的增龄性下降;对机体酸碱度调节能力下降;钠离子代谢受损,在摄入不足或失钠过多情况下,老年人由于肾保钠能力下降而仍有较高的尿钠排出量,易造成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
2023-12-06
随着增龄,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其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增龄性改变。由于消化系统有足够的储备力,人类在老化过程中,年龄的增长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消化系统仍能保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胃肠功能的轻微变化也可能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临床上最典型的老年性便秘。因此,研究消化系统的增龄性改变尤为重要。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及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胰腺、肝和小肠腺、大肠腺。以下从消化管和消化腺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增龄与器官、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生理功能的增龄性变化。
一、消化管的增龄性改变
1.口腔 “牙齿好,吃饭么么香。”“牙齿好,胃口就好。”这些广告语,充分说明了牙齿在消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颌面部肌肉松弛,咀嚼功能减退,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牙齿和牙周组织的退行性变。长年累月地咀嚼,使得牙齿咬合面的牙釉质逐渐磨损,变薄且无光泽,牙本质外露,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产生酸痛,即牙本质过敏症。如果牙本质磨损至牙髓暴露,就会发生牙髓质感染,引起牙齿疼痛,牙髓坏死,并发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牙齿局部或全部脱落。由于牙齿脱落,上、下颌骨与下颌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影响食物的咀嚼,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出现老年性消化性营养不良。
2.咽与食管 吞咽困难是老年人群最普遍的现象。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复合运动,它涉及口、舌、腭、咽、食管、相关肌肉以及神经的协调与控制。吞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口至咽,是一个随意运动,通过骨骼肌收缩活动来完成;第二阶段是咽与食管之间的食管上括约肌舒缩,是一个复杂而快速的由神经控制的反射动作;第三阶段是由食管平滑肌的蠕动将吞入的内容物向胃部推进。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老年人,其吞咽过程中的反射、收缩、蠕动的同步协调性较差,影响吞咽活动,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主要表现为吞咽动作较难完成,食管内食物滞留有梗阻感,严重者可伴有食物反流。临床上出现烧心、胸痛、吞咽困难,我们称之为“老年食管”。
3.胃 “牙齿是食物的粉碎机,胃是食物的搅拌机”。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受纳食物;胃通过平滑肌的舒缩产生蠕动,搅拌与混合食物,调和食糜;同时,胃还分泌胃液,内含黏液、盐酸、消化酶、激素、内因子等。如胃黏膜腺分泌的内因子,帮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后者是红细胞发育成熟所必需的物质。因此,内因子缺乏可导致贫血。随着增龄,胃液的基础分泌量和最大分泌量均低于年轻人,日分泌量约为年轻人的1/3。胃体腺分泌能力减弱,胃酸分泌量降低,游离酸、总酸、消化酶分泌不足,60岁的老年人,游离酸、总酸的分泌量降到年轻人水平的40%~50%,基础胃酸和最大胃酸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并随着年龄的增加继续减少。由于低酸,影响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造成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功能不同程度的减弱。
随着年龄增长,黏膜、胃腺、平滑肌萎缩变薄,弹性减弱;胃腔增大,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滞留,影响胃对食物的消化与排空,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易出现胃下垂。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供血不足,胃黏膜萎缩,黏液分泌减少,影响胃黏液的屏障保护作用,胃黏膜易受物理、化学的影响而损伤;易患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4.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成人全长5~7m。随着年龄增长,小肠皱襞数量减少,黏膜萎缩,黏膜层变薄,色泽浅淡。小肠黏膜的绒毛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老年人小肠上皮绒毛卷曲、变宽、缩短,数目减少,绒毛活动降低;肠壁血管老化,平滑肌萎缩,使小肠有效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功能降低。(www.chuimin.cn)
老年人由于小肠被动吸收和主动转运功能降低,许多营养物质随增龄而逐渐减少。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鉴于上述原因,临床上老年人易患吸收不良症。吸收不良是指胃肠道分泌消化酶及其调节功能减弱,影响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当然,引起吸收不良的常见原因还有感染、小肠息肉、胰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患有吸收不良症的老年人,表现为营养不良,身体极度虚弱,必须给予营养补充,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5.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的末端,长约1.5m。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人体废物。随着年龄增长,大肠黏膜出现萎缩,对水分的吸收能力降低;由于直肠平滑肌萎缩,肛提肌、膈肌、腹肌等的收缩力减弱,运动减少,肠蠕动能力减弱,直肠需要大容量的刺激才能引起排便反射。同时,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大便干结,导致老年人排便困难或便秘。
便秘,《黄帝内经》称为“大便难”,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或大便干燥难以排出,一般认为排便间隔时间超过48小时即可视为便秘。便秘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与年龄呈正相关。引起便秘的因素较多,美国学者研究证实:肠道平滑肌支配神经系统的退化是便秘的重要致病因素。随着增龄,肠蠕动减弱,大肠平滑肌收缩无力,排便肌无力,饮水不够,膳食中缺乏粗纤维,精神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某些肠道疾病(如肠息肉、肛裂等)均可引起便秘。长期便秘可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其中肠毒素的重吸收,对人体危害较大,加速机体衰老,故应积极防治便秘。
二、肝脏与胆囊的增龄性改变
1.肝脏 是一个多功能器官,是人体的“化工总厂”。除合成和分泌胆汁参与食物消化外,还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的场所;激素的灭活、药物和毒素的解毒等均是肝脏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起肝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肝的体积有明显减小,重量减轻,较年轻人减少约10%;到80岁后减少速度加快,约为正常肝的50%。(资料显示,正常成年人的肝平均重量为体重的2%左右)。肝门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萎缩,肝细胞数量减少,出现散在的多倍体细胞,尤其是四倍体细胞,这是老年肝的重要标志。
肝脏具有较大的储备能力,即使肝结构有增龄性改变,但健康老年人的常规肝功能检测,其结果仍然正常,如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老年人肝的自由基总量明显高于年轻人。随着增龄,肝血流量减少,其肝的转运、代谢、排泄、解毒功能均有减弱;致使老年人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相应的转换酶活性减弱,清除率下降,从而影响药物的灭活与排出,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时间延长。在老年人临床用药中值得注意。
2.胆囊 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呈梨形,容量为40~60ml,有储存、浓缩胆汁,调节胆道压力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胆囊壁和胆管壁变厚,弹性变低,胆囊增大下垂,胆汁淤积浓缩,胆总管直径从12岁的6.8mm增大至70岁时的12mm。胆囊内含的胆固醇随着增龄而增多,易发生胆囊结石症。临床资料显示,成年人胆石症的发病率为15%~20%,70~90岁的老年人胆石症的发病率为40%~60%。胆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胆汁内出现不正常物质,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所致。研究发现,当胆汁内胆固醇、卵磷脂、胆盐比例发生改变时,可形成胆固醇结石。这与老年人调节自身胆固醇水平稳定有关。
有关现代抗衰老方略的文章
老年人肾功能的改变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增龄性降低,肾血流的减少,肾小管排泄与再吸收功能以及肾小管酸化功能的增龄性下降;对机体酸碱度调节能力下降;钠离子代谢受损,在摄入不足或失钠过多情况下,老年人由于肾保钠能力下降而仍有较高的尿钠排出量,易造成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
2023-12-06
随着增龄,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功能均发生改变。网状系统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该系统的老化不仅引起睡眠习惯的改变,还会引起老年人警觉状态的改变。......
2023-12-06
增龄性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性改变,成了目前学术界的热点。有研究指出,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子,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增龄急剧上升。血管老化的进程改变了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改变了疾病发生的阈值、严重程度和预后。增龄性引起的血管改变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靶目标。从而导致血管壁的增厚和硬化。......
2023-12-06
研究表明,眼的增龄性老化,会导致某些老年性眼病的发生,如白内障、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随着增龄,老年性干眼症从中年以上人群就开始出现,老年人群尤为多见,且女性多于男性。......
2023-12-06
功能性表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的下降,自身免疫现象增加。胸腺的增龄性萎缩则可以引起其他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胸腺体积减小和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的增龄性改变是一个受控过程。另一方面,机体(宿主)免疫系统所表现的功能“缺陷”,机体免疫老化也是重要因素。......
2023-12-06
研究衰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延长人类寿命。根据生物学规律,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寿限)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3~15岁。可见,中国的圣贤们早已推算出人类的寿命(寿限)。同时也说明,千百年来人类的寿命(寿限)没有重大突破。......
2023-12-06
多年来,各学者提出的衰老学说众多,其中最为重要,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衰老机制的学说有如下几种。老化的机体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下降。继而导致自身免疫现象增加,抗感染及应激反应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衰老。新兴的微量元素衰老学说,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