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于南海瀛台,宣布自己临朝训政。同时,命荣禄派兵搜捕维新党人。谭嗣同等人被捕,被关进刑部北监。狱中,谭嗣同曾题诗一首,史称《狱中题壁》。然而,这一首诗的真伪至今仍然是桩悬案。
谭嗣同(1865--1898)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字复生,号壮飞,别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浏陽人。幼年丧母,遭继母虐待。青少年时代,读书虽颇广博而屡试不第,通剑术,好任侠,遍游西北、东南诸省,怀有济世报国的大志。甲午中日战后,谭嗣同受到极大的刺激,痛感国家民族的危亡日迫,“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上欧陽中鹄书》),决然抛弃旧学,探求新学,投身变法活功。一方面融贯儒学、佛学和西学知识以及康有为的学说,撰写《仁学》,阐述变法理沦;一方面在湖南从事培养实学人才、兴办实业等,以求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1),协助湖南地方当局开设时务学堂。次年初,又与唐才常等在长沙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新学,推动新政,使湖南富有朝气。七月到京师,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以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致李闰》)。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于南海瀛台,宣布自己临朝训政。同时,命荣禄派兵搜捕维新党人。9月26日,清政府逮捕了谭嗣同等人,将其关进刑部北监。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了汉朝的张检和杜根。张俭因揭发朝中权贵残害百姓受到陷害,被迫逃亡在外,望门投宿。杜根因劝摄政的邓太后归政安帝而受到酷刑。目前维新派的遭遇正与张俭、杜根相似。无论是逃亡还是被囚,都应忍死求生,继续战斗下去。同时他又想起了老师康有为和好友王正谊,康有为已外逃,东渡日本。王正谊仍在北京,是江湖名侠,人称“大刀王五”。谭嗣同把今后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他们两人身上。想到这里,谭嗣同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拾起一块煤屑,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一首史称《狱中题壁》的诗。谭嗣同在临刑前大声朗诵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战。”态度从容,慷慨就义,年仅三十三岁。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最早见于梁启超的《谭嗣同传》,后来又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中提到,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同时,梁启超还专门为诗添加了按语说:谭浏陽(谭嗣同)狱中绝笔诗,各报多登之。日本人至谱为乐歌,海宇传诵,不待述矣。问题是谭嗣同诗中所列举的人,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或许未能知。
关于《狱中题壁》,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梁启超篡改谭嗣同的诗。黄彰健在《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中首光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首诗不是谭嗣同的原作,而是梁启超伪造的。为什么是伪作呢?黄彰健称,他找到的证据是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叫《绣像康梁演义》。这本书出版于1908年,跟谭嗣同牺牲整整十年。这本《演义》描写到六君子受刑时,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口吟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它与传下来的狱中诗颇为相近,据此,黄彰健便认为这是谭嗣同的原诗。张建伟在所著的《温故戊戌年》一书借用了黄彰健的考证。(www.chuimin.cn)
那为什么黄彰健与张建伟会怀疑梁启超篡改了谭嗣同的诗呢?二人认为,这首诗泄露了戊戌变法中的一个秘密,因此,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就用他的如椽大笔,用墨水改写了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不得不承认,经梁启超的大手笔一改,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先烈的原意。这一小小的改动就完全遮掩了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曾有武装夺权的谋划,没有了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说白点,黄彰健和张建伟无非认定康梁是所谓的“小人”,谭嗣同的诗泄露了大秘密,所以梁启超篡改了谭诗。有趣的是,电视剧《走向共和》中也采用了此说,在剧中,康梁师徒的话当场遭到王照的反驳,王照指出,密诏是假的,谭嗣同这一首诗,是经梁启超修改过的。诗的原稿是:“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王照还说,谭嗣同原诗暴露了他们擅自决定包围颐和园这一“公罪”。
对于这一结沦,傅剑平认为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指出,一开始就认定林旭绝命诗是谭嗣同《狱中题壁》诗的原作,其考证和分析就不可能脱出《狱中题壁》诗旧有解说的藩篱,结论自然难以成立。
另一种说法,梁启超所录的诗确系谭嗣同的原诗,但部分词句有所不同。1994年,研究者发现了当年,也就是戊戌年的刑部主事唐烜的日记《留庵日钞》中记录有谭嗣同的狱中诗,日记中记道:“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里记录的谭嗣诗狱中诗,除了少数几个错字外,与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引用的诗是一致的。梁启超为什么能得到谭嗣同的原诗,根据《留庵日钞》可知,谭诗确实是写于狱壁之上,所以往来狱卒相互传送,一时间该诗就不胫而走,据此推测,梁启超的记录也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而唐烜则说他所录的诗是刑部传抄本,直接来自刑部署内,所以梁启超篡改说应予推翻。
黄彰健在《留庵日钞》发现的第二年,即1995年,发表了《论谭嗣同狱中诗——与孔祥吉先生商榷》一文,承认:“由唐烜《留庵日钞》所记,可以证明‘去留肝胆两昆仑’确系谭诗原文,未经梁启超改易,可以修正拙说。”只是他认为那首“手掷殴刀仰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也是出自谭嗣同之手,两首诗实际上一个是草稿一个是定稿,时间先后不同,并没有人有意篡改,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以上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
2023-12-06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而嘉庆却排在第十五位。嘉庆先后有八位兄长的早逝,对于他日后的嗣位,无疑是关系甚大。嘉庆在初时之所以不大显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可以这样说,嘉庆之得以嗣承大位,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嘉庆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其外部条件,特别是诸兄弟情况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也是太富传奇性了。......
2023-12-06
至于他为何受到万千的恩宠却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至今无定论,成为未解之谜。和珅受乾隆长久宠爱,民间和宫廷有许多传说。其一说是与和珅的长相与身世有关。因此,和珅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再世,开始受到万千的宠爱。在乾隆皇帝这种微妙心理的支配下,和珅平步青云,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权臣。而这几种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也足以反映出人们对和珅骤然得宠的困惑,试图解开和珅发迹之谜。......
2023-12-06
吴三桂降清后,陈圆圆随其征战南北,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后因反清兵败,陈圆圆的下落就成一个不解之谜。而吴世藩妻与陈圆圆均是自缢而死,或说其绝食而死。在马家寨狮子山下,有数百座排列整齐有序的坟墓,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吴三桂后代们的墓地,其中的始祖墓即为陈圆圆之墓。......
2023-12-06
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光绪皇帝之死因由此成了晚清历史上一大疑案。据此认为光绪帝很可能是被李莲英谋害致死的。这些记载均言辞凿凿,坚持认为,光绪是死于慈禧指使的谋杀。第二种说法,则认定光绪帝是被袁世凯、奕劻进药毒死的。光绪帝因此被囚,险些被废。第三种说法持光绪自然病死之说。光绪年方弱冠即患遗精,且在大婚之前。其病状表明,光绪帝的心、肝、脾、肺、肾皆有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虚,陰陽俱衰。......
2023-12-06
然而,咸丰能继位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咸丰师父的精巧设计,有咸丰的忠厚等,也有至今未解的因素。三皇子的相继死去,使年近半百的道光帝悲痛万分,对于皇朝未来的继统大事隐怀不祥之兆。咸丰皇帝继位前同其弟奕訢之间的争夺,就表现得十分激烈。......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