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董福祥是晚清人物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的发迹史就是一个谜。董福祥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扮演过多重角色,而正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变换记载了他的发迹史。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与官兵对抗。董福祥因作战有功,擢升都司,受命镇守金积堡。董福祥在西征中“无役不从,战功威重,久为诸将之冠”。时人称赞“最为奋勇者,唯董福祥一军”。董福祥由团练到“匪”至最终变为清末宫廷重......
2023-12-06
重新审视之后,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己卯一一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而顺治才两岁。
王梦阮、沈瓶庵所着《红楼梦索隐》一文认为,顺治的皇贵妃董鄂氏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之妾、秦淮名妓董小宛。她是在豫亲王多铎率清兵南下江南时,被生掠至京,后来由顺治纳入宫中,享有专房之宠。对此,清史专家孟森专门进行了考证,并作了《董小宛考》一文进行辨伪。在孟文中指出:
董小宛死在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享年二十有八。盖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戌时,世祖始生,而为小宛之十五岁……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为四十一岁,而清世祖则犹十四岁之童年,盖小宛之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当是时,江南军事久平,亦无由再有乱离掠夺之事。小宛死葬影梅庵,坟墓俱在,越数年,陈其年偕巢民往吊有诗。迄今读清初诸家诗文集,于小宛之死,见而耽之者有吴薗次,闻而唁之者有龚芝麓,为耳目所及焉。该文从诸多方面说明了董小宛根本不可能入宫而成为董鄂妃,尤其是二人的年龄相差甚远,一个十四岁的皇帝把一个长自己一倍的二十八岁的有夫之妇“纳之宫中,宠之专房”,听起来匪夷所思。仅此一点,即可攻破董鄂妃即董小宛一说的立论依据。此外,通过冒襄自撰《影梅庵忆语》的佐证,以及时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孽、陈维崧等人的诗文,都可以证明董小宛死后葬于影梅庵,所以冒襄才写有《影梅庵忆语》抒发心中悲恸之情。被掠之事,无疑是好事者牵强附会。
我们联系《影梅庵忆语》和有关史料来考察,可以得出董小宛与董鄂妃二人之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首先,从董小宛的生平经历来看,她嫁于冒辟疆为妾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末,时年十九岁,冒辟疆三十二岁,而清世祖约四五岁。直到董小宛二十八岁因病去世前,她始终与冒辟疆不离不弃,《影梅庵忆语》就是二人九年间的弥笃爱情的见证。尤其是在顺治二年(1645)至六年(1649)间,冒辟疆大病数次,他说“余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惟余以不死待之。微姬力,恐未必能坚以不死也”,“余病常失性,时发暴怒,垢谇之至,色不少忤,越五年如一日”,可知这五年(1645-1649)间董小宛是在冒辟疆身边照料,又怎么可能如《红楼梦索隐》所说“乃以计全辟疆使归,身随王北行”呢?再说,董小宛死后十年之久的顺治十八年(1661),二十四岁的世祖才崩殂,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如何纳小宛于宫中呢?正是由于董小宛三侍危疾,既“为诸家传状诗文所艳称”,董小宛又因此而积劳成疾,“星滟如蜡,弱骨如柴”,两年后死去,即葬影梅庵。其次,从豫王多铎的挥师南下的经历来看,他根本不可能见到董小宛。多铎下江南是在顺治二年(1645)二月辛酉,五月破扬州城,六月入浙,十月癸已班师回京,清史上有很明确的记载,当时顺治亲率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到南苑迎接。自此之后直到顺治六年(1619)三月多铎三十六岁因天花病死,多铎再未去过江南。多铎下江南的顺治二年(1646),据《影梅庵忆语》记载,这年五月冒辟疆先因避乱奉父移家浙江盐官,后依靠盐官陈梁家,并在其所栖居,此时董小宛就在冒辟疆身边。《忆语》中细致地描述了当时冒董二人的生活:“乙酉客盐官,尝向诸友借书读之。凡有奇癖,命姬手抄。姬于事涉闺阁者,则另录一(帙)。归来与姬遍搜诸书,续成之,名曰《妆奁集》”。九月冒辟疆得病,至次年春天才逐渐痊愈;冬至后“冒阻渡江,犹不敢竟归家园,暂栖海陵。”从冬到春大致一百五十多天时间,病才稍痊。在这一百五十日中,小宛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靡”。可见,这一期间,董小宛侍奉汤药,须臾未离开冒襄,她又怎么可能被早已回京的豫王多铎生掠而去呢?退一步说,即使这年她被多铎掳去,而此年顺治仅有虚龄七岁,又怎么可能把一个二十二岁的董小宛“纳之宫中,宠之专房”?(www.chuimin.cn)
既然董小宛未曾进宫,那么明见于史,且与顺治帝闹过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董鄂妃又是谁呢?据《清史稿·后妃传》和《清史稿·世祖本纪》载:董鄂妃系内大臣兼一等子爵鄂硕之女,在尚未正式入宫中时,便被顺治赞为“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壹仪”。顺治十二年(1655)八月入宫,其年十八岁,次年十二月册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中宫。为此,顺治颁给贵妃的父母许多赏赐:有金一百六十两,银八千两,金茶筒一个,银茶筒一个,银盆一个,缎八百匹,布一千六百匹,马十六匹,鞍十六副,甲胃六副。比起聘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姐妹时的礼物来,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顺治十四年(1657),董鄂妃生一子,排行第四,顺治爱屋及乌,视如珍宝,可惜未及四月,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即天折而去,尚未命名。董鄂妃失去爱子,颇为悲伤。福临也痛切于心,伤感非常。为了安慰董妃,纪念皇儿,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福临颁谕追封这个无名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因病死去,享年二十二岁,这使得顺治痛彻心扉。当日,宫中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齐集景运门外哭灵,辍朝五日。次日,福临宣谕礼部,追封皇贵妃董鄂氏为皇后,谥号是“孝献庄和呈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正如孟森所言“世祖之于董鄂,事虽过中,不失为英主钟情佳话,弥可存也”。当时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汤若望在其《回忆录》中曾有生动的记述;“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全国均需服丧,官吏一月,百姓三日。为殡葬的事务,曾耗费极巨量的国帑。两座装饰得辉煌的宫殿,专供自远地僻壤所召来的僧徒作馆舍。按照满洲习俗,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被焚烧”。孟森还考证出,“世祖妃出董鄂氏者盖有三人”,鄂硕女儿董鄂妃先于世祖而死,另有一董鄂贞妃在世祖崩殂后“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而薨逝”;第三位为宁愨妃,世祖时号为庶妃,生子福全。世祖的这三位出自董鄂氏的妃子显然也与董小宛毫无关系。
由上可知,王梦阮、沈瓶庵提出的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说完全是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谜,但是三百多年来人言人殊,聚讼纷纭,遂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事实上,疑案不疑,如果把各种分散的史料加以系统地整理、分析,这个历史疑案就会露出它的真面目。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可以说,董福祥是晚清人物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的发迹史就是一个谜。董福祥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扮演过多重角色,而正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变换记载了他的发迹史。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与官兵对抗。董福祥因作战有功,擢升都司,受命镇守金积堡。董福祥在西征中“无役不从,战功威重,久为诸将之冠”。时人称赞“最为奋勇者,唯董福祥一军”。董福祥由团练到“匪”至最终变为清末宫廷重......
2023-12-06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1657年,南怀仁受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1688年死于北京。于是以西洋人为师,发奋学习,开始了与西方传教士的频繁交往,这成为南怀仁见宠于康熙的最为主要的原因。闵明我于1660年抵澳门,后因历法之争被囚禁,1671年释放后在广东传教,南怀仁推荐他来京讲学,博得康熙信任,1685年接替南怀仁任钦天监正之职。康熙二十六年,南怀仁坠马受伤,次年卒于北京。康熙对南怀仁的宠信,源于对西方科学的热爱,而南怀仁出色的能力,......
2023-12-06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以上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
2023-12-06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而嘉庆却排在第十五位。嘉庆先后有八位兄长的早逝,对于他日后的嗣位,无疑是关系甚大。嘉庆在初时之所以不大显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可以这样说,嘉庆之得以嗣承大位,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嘉庆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其外部条件,特别是诸兄弟情况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也是太富传奇性了。......
2023-12-06
然而,咸丰能继位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咸丰师父的精巧设计,有咸丰的忠厚等,也有至今未解的因素。三皇子的相继死去,使年近半百的道光帝悲痛万分,对于皇朝未来的继统大事隐怀不祥之兆。咸丰皇帝继位前同其弟奕訢之间的争夺,就表现得十分激烈。......
2023-12-06
至于他为何受到万千的恩宠却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至今无定论,成为未解之谜。和珅受乾隆长久宠爱,民间和宫廷有许多传说。其一说是与和珅的长相与身世有关。因此,和珅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再世,开始受到万千的宠爱。在乾隆皇帝这种微妙心理的支配下,和珅平步青云,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权臣。而这几种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也足以反映出人们对和珅骤然得宠的困惑,试图解开和珅发迹之谜。......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