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族的败落原因,红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为什么于雍正五六年之际被抄呢”,是因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击”,曹家的败落是“横罹逆褐”。一种是“经济原因”,主要认为是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引起抄家而败落。从以上事实来看,康熙对于曹氏家族可算仁至义尽。......
2023-12-06
曹雪芹的祖籍问题也一直是红学家们的争论焦点,1953年,红学家周汝昌提出了“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的说法,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红学领域的主流学说,近年来则又出现了曹雪芹祖籍“铁岭说”,但冯其庸先生坚定认为:“雪芹祖籍辽陽,家传所载,宗谱所记,文献可考,碑石可证,虽万世而不移也。”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享誉海内外。曹雪芹的祖籍问题也一直是红学家们的争论焦点,谈曹雪芹的祖籍必然要谈到他的家世,弄清他的家世也就明白了他的祖籍。曹雪芹的曾祖父是曹玺。康熙二十三年(1684)未刊稿《江宁府志》卷十七《宦迹》中有《曹玺传》,其中说:曹玺,字完璧,宋枢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宝宦沈陽,遂家焉。“王父”是祖父的别称。曹玺的祖父名宝,字世选,或作锡远。曹玺于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宁织造,二十三(1685)年卒于任所。康熙帝特晋升曹玺长子曹寅为内务府慎刑司郎中,命其协理江宁织造事务。康熙六十年(1721)刊《上元县志》卷十六《曹玺传》中云:“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大父世选,令沈陽有声。”
“大父”亦祖父之别称。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病故后,康熙令曹寅惟一的儿子曹顒补放织造郎中,继任江宁织造。曹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底病故以后,内务府于五十四年(1715)正月将曹寅之弟曹荃之子曹頫给曹寅之妻李氏为嗣,并补放曹顒江宁织造之缺,亦给主事职衔。曹頫是曹荃第四子,曹雪芹之父。他出任江宁织造时,曹雪芹尚未诞生。雍正五年(1728)十二月,雍正下令对曹頫革职、抄家。由上引两篇《曹玺传》可知:曹玺、曹寅、曹荃、曹頫、曹雪芹都是宋枢密武惠王曹彬的后裔。《宋史·曹彬传》中说:“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显然,曹雪芹的祖籍若追溯到北宋时而又比较可靠者,应该是“真定灵寿人”,即今之河北省灵寿县人。灵寿与丰润虽都在今河北省,但两地相距有七八百里之遥,灵寿在北京西南方四百里开外,丰润在北京以东三百里开外,因此曹彬、曹雪芹都不能说是丰润人,此外丰润说的持议者们也拿不出曹雪芹是丰润人的任何一条确证。
根据《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中所载,曹氏始祖曹良臣为一世。二世为曹俊。十一世有曹玺、曹尔正。十三世有曹寅、曹荃、曹宜。十三世有曹顒、曹頫、曹颀。十四世仅有曹天佑一人,曹頫之子曹霑(即雪芹)及其弟棠村均不在谱中。
曹士琦于顺治十八年(1661)在《辽东曹氏宗谱叙言》中说二世曹俊原是明朝的一名军官,克复辽东后,先后被调至金州、沈陽继续做军官。由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江宁府志》、康熙六十年刊《上元县志》可知曹俊的七代孙曹宝(世选、锡远)曾“宦沈陽”、“令沈陽”,即曾在沈陽做官。其子曹振彦可能也是明朝驻沈陽的一个军官。据史料,大约在后金天命六年即明代天启元年三月十三日、二十一日(1621年5月4日、12日),沈陽、辽陽相继被努尔哈赤率大金(后金)军攻陷,曹锡远、曹振彦一家被俘归顺,成了“包衣”(满语:家奴)。他们正是在这一时期由沈陽“播迁”至辽陽的,于是“著籍襄平”。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逝世,其子皇太极继位。曹振彦至迟在天聪四年(1630)夏,已归属于附马总镇佟养性所管,为其麾下之“教官”。佟养性死后,曹振彦归属于多尔衮。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病故,其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由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644年清军入关,曹锡远、曹振彦父子即“从龙入关”了。曹振彦的长子曹玺亦曾随王师征山右有功,清世祖福临特将他拔入内廷任二等侍卫,管鸾仪事,升内务府工部郎中。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宁织造。
《上元县志·曹玺传》中说:“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后。著籍襄平。”至迟在曹玺之父曹振彦时已著籍襄平了。雍正《山西通志·职官》“吉州知州”条下载:“曹振彦,奉天辽陽人,贡士,顺治七年任。”同书“大同府知府”条下载:“曹振彦,辽东辽陽人,贡士,顺治九年任。”乾隆《浙江通志·职官》“都转运盐使司盐运使”条下载:“曹振彦,辽东辽陽人,顺治十三年任。”嘉庆《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国朝两浙都转运盐使盐法道”条下载:“曹振彦,奉天辽陽生员,顺治十三年任。”康熙间曹寅在亲自编定、付刻的《楝亭诗钞》中,也明确地自署为“千山曹寅子清撰”,此外,他还自称“长白曹子清”、“三韩曹子清”等。千山是辽陽的代称,明《辽陽志》载“千山去襄平六十里”,“南抱辽陽”,是为确证。而长白、三韩或指辽东地区,或指其满洲包衣籍的身份。但是近来,由“著籍襄平”演变出曹雪芹祖籍“铁岭”的说法。据铁岭市曹雪芹研究会副会长高东昌介绍,曹雪芹先祖曹端广于明朝永乐年间定居铁岭地区,世居铁岭城南的腰堡一带。后金天命三年(1618),满洲正白旗攻陷铁岭城南诸堡,掳雪芹太高祖曹世选(也作“锡远”)、高祖曹振彦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氏迁至铁岭白旗寨,复迁至李千户,雪芹曾祖曹玺即生于此。(www.chuimin.cn)
顺治、康熙以来的《丰润曹氏族谱》中有三处记载“卜居于辽东铁岭卫”;太高祖曹世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世居沈陽地方”。据考证,“沈陽地方”在元、明、清三代皆包括铁岭全境或南部地区。高祖曹振彦清代地方志书载为“辽东人”或“辽陽人”,乃泛指治所辽陽的古代辽东郡或辽陽省。另据康熙时期《盛京通志》考定,襄平为铁岭。清代铁岭籍文人多以铁岭乃襄平古郡为荣,而将名字署于作品中。比如《尚史》作者自署“襄平李锴”,指头画家高其佩自署“铁岭高其佩”,间或自署“襄平高其佩”,皆是佐证。
此外曹雪芹祖父曹寅被同门、同僚称为“三韩曹使君子清”,《五庆堂谱》亦称曹寅是“三韩”人。乾隆在《三韩订谬》中明确指出,三韩方位“在今奉天东北”,奉天即今天的沈陽市。《奉天通志》卷二载铁岭西南之大凡河村《重修永宁庵碑序》曰:“不料戊午,三韩竟沉。”农历戊午为1618年,正是满洲正白旗攻陷铁岭城南诸堡掳曹氏为“包衣”之时。又载《范河城重修永宁庵碑记》曰:“三韩范水之隈。”二者皆已证明,三韩故址在今铁岭市范河一带。
由以上可知:自曹锡远、曹振彦归顺后金之后,已“著籍襄平”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关键在于襄平是现在的辽陽还是铁岭,这有待专家们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曹雪芹家族的败落原因,红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为什么于雍正五六年之际被抄呢”,是因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击”,曹家的败落是“横罹逆褐”。一种是“经济原因”,主要认为是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引起抄家而败落。从以上事实来看,康熙对于曹氏家族可算仁至义尽。......
2023-12-06
但迄今为止,雍正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宝座的,是按遗诏之言合法登位,还是暗中篡改遗书而继位的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仍然是一个谜。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归天,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但是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雍正继位却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可以说,雍正继位是否合法,仍然是个谜。......
2023-12-06
据民间流传,和珅与刘墉结怨有几种说法和原因。和珅虽然不喜欢刘墉,但刘墉对自己如此尊重,又同是皇上的宠臣,此时此刻不能失礼。等两人站起来后,和珅发现,刘墉虽然身上也沾了不少泥污,但他穿的是一件旧皮袍,早已破旧不堪,根本不值几个钱,看来是有准备,又不好明说,只有心中叫苦不迭。第二天,和珅的人马将刘府的五十匹马全部劫回和府。至此,和珅这才醒悟到中了刘墉的以假充真的诡计。......
2023-12-06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然而,咸丰能继位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咸丰师父的精巧设计,有咸丰的忠厚等,也有至今未解的因素。三皇子的相继死去,使年近半百的道光帝悲痛万分,对于皇朝未来的继统大事隐怀不祥之兆。咸丰皇帝继位前同其弟奕訢之间的争夺,就表现得十分激烈。......
2023-12-06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而嘉庆却排在第十五位。嘉庆先后有八位兄长的早逝,对于他日后的嗣位,无疑是关系甚大。嘉庆在初时之所以不大显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可以这样说,嘉庆之得以嗣承大位,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嘉庆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其外部条件,特别是诸兄弟情况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也是太富传奇性了。......
2023-12-06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以上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
2023-12-06
经过多年的争论,绝大多数学者接受了李自成遇害湖北通山说。为此,1988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湖北通山九宫山李自成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另据通山县博物馆毛彦斗《通山金石铭李闯》一文称,通山各地发现了不少足以印证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金石铭文。......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