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洪承畴叛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明朝的遗老遗少却恨之入骨,制造种种流言蜚语,谩骂攻击洪承畴。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出于反清的政治需要,大造舆论,大骂明末清初投降的汉官为“民族败类”、“版徒”、“汉奸”等。洪承畴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其中“庄妃色诱洪承畴”就是一个根据民间传说而加以塑造的所谓“历史”,那么这个传说是真是伪,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71)中进士,入仕后屡经升迁,神宗末年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思宗即位后,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洪承畴因善于用兵,先后被升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军务,领兵镇压农民起义,俘杀了闯王高迎祥。1631年,又在潼关设伏,使李自成大败后带着十八骑逃入商洛山,关中的农民军一时被镇压殆尽。
同年,清皇太极率军进攻北京,洪承畴应征入卫京城。次年春天,被调任总督蓟、辽军务,赴关外指挥十七万明军与清军作战。1641年,清兵围攻锦州时,洪承畴率大军十三万增援,被打得大败,退守松山。次年二月,清军攻陷松山,俘虏了洪承畴,并关押其于故宫里边的三关庙内。
洪承畴起初还抱定忠于明朝不惜一死的决心,拒绝了不少满汉大臣的劝降,即使在满族官员举刀威胁时,他也没有屈服。皇太极又以囚禁和虐待的方法迫使他屈服,他也以绝食相对抗,并经绝食七天而不死。皇太极再派范文程去劝降,他仍痛加斥责,表示决不投降,要以身殉国。范文程则仍和颜悦色并引经据典劝他归附大清。谈话间,范文程见梁上有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后,洪承畴几次小心地将灰尘拂去,于是范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必不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洪承畴最终放弃尽忠的思想而投清的呢?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有一段生动而传奇的描写: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时,庄妃自告奋勇,亲自出场上阵了。这位三十岁的少妇,装扮成汉女侍婢,格外俏俊。她手捧参汤进人囚所,极尽温柔,晓以利害,洪承畴在她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主中原神器、定九州风雨立下功劳。
而更有野史绘声绘色地记载: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洪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
洪承畴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
“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
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www.chuimin.cn)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
其实关于庄妃“以色诱洪”的故事在清初就产生了。从近人所著的各种史籍中,比如萧一山《清代通史》以及印鸾章《清鉴》可以看到这个传说的“近代形态”,已经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添枝加叶的结果了。
那么清早期众多史籍中对此有怎样的描述呢?据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洪文襄》条云:“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归。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皇太极)命文臣劝勉,洪不答一语。上乃亲至洪馆解貂裘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上久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上大悦,即日赏赉无算,陈百戏以作贺。”《清史稿·洪承畴传》也有类似的描述:范文程前去劝降,云:“上(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古今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之去。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清史专家佟悦介绍说,关于庄妃美人计劝降洪承畴,只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文字作证。历史资料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土,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佟悦分析,在皇太极劝降之前,可能已经有美女做好了招降的前期工作,但是否派遣庄妃前去劝降,则无从考证。
对于“庄妃劝降”,学者多认为不可能。其原因有二:(1)洪承畴是个饱受儒学熏陶的大学士,知识渊博,深知“礼仪廉耻”,绝不可能在兵败被俘,生命垂危之际,心生邪念,被一个少妇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2)洪承畴官位显赫,在当时的社会,三妻四妾也不为过。何愁没有美女做伴。但其只有一妻一妾,发妻李氏又是长期留在英都老家侍奉母亲(顺治六年才进京团聚)。只有侧室刘氏在所。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会在生命垂危之际为女色所动而降清。(3)庄妃为皇太极妃子,皇权至高无上,皇太极不可能也不会允许庄妃色诱洪承畴。
洪承畴降清的原因,恐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弄清皇太极是嫡出抑或庶出,关键在于考察他继位前其生母孟古在努尔哈赤诸妻妾中是否有正室的身份。清太宗皇太极究竟是嫡出还是庶出,由于尚无专门研究,迄今仍是个疑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皇太极乃是夺多尔衮之储位。叶赫那拉氏,名孟古,称“中宫皇后”,仅生一子皇太极。由此可见,《清实录》称其为“中宫皇后”也即嫡妻,并非皇太极继位后其母以子贵的追尊之称,而是孟古在努尔哈赤时期的真实身份地位。......
2023-12-06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至于他为何受到万千的恩宠却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至今无定论,成为未解之谜。和珅受乾隆长久宠爱,民间和宫廷有许多传说。其一说是与和珅的长相与身世有关。因此,和珅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再世,开始受到万千的宠爱。在乾隆皇帝这种微妙心理的支配下,和珅平步青云,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权臣。而这几种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也足以反映出人们对和珅骤然得宠的困惑,试图解开和珅发迹之谜。......
2023-12-06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以上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
2023-12-06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而嘉庆却排在第十五位。嘉庆先后有八位兄长的早逝,对于他日后的嗣位,无疑是关系甚大。嘉庆在初时之所以不大显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可以这样说,嘉庆之得以嗣承大位,很大程度是他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嘉庆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其外部条件,特别是诸兄弟情况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也是太富传奇性了。......
2023-12-06
然而,咸丰能继位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咸丰师父的精巧设计,有咸丰的忠厚等,也有至今未解的因素。三皇子的相继死去,使年近半百的道光帝悲痛万分,对于皇朝未来的继统大事隐怀不祥之兆。咸丰皇帝继位前同其弟奕訢之间的争夺,就表现得十分激烈。......
2023-12-06
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光绪皇帝之死因由此成了晚清历史上一大疑案。据此认为光绪帝很可能是被李莲英谋害致死的。这些记载均言辞凿凿,坚持认为,光绪是死于慈禧指使的谋杀。第二种说法,则认定光绪帝是被袁世凯、奕劻进药毒死的。光绪帝因此被囚,险些被废。第三种说法持光绪自然病死之说。光绪年方弱冠即患遗精,且在大婚之前。其病状表明,光绪帝的心、肝、脾、肺、肾皆有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虚,陰陽俱衰。......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