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迄今为止,雍正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宝座的,是按遗诏之言合法登位,还是暗中篡改遗书而继位的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仍然是一个谜。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归天,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但是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雍正继位却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可以说,雍正继位是否合法,仍然是个谜。......
2023-12-06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了安抚士人,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始开科取士,而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也就随之接踵而来。闹得最凶的,就是顺治十四年(1657)的丁酉科场案。但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场科举闹剧中的悲剧性人物——吴兆骞。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网罗知识分子,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开科取士,几乎连年考试,而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也随之而来。从《吴梅村年谱》中的记载来看,“壬辰(顺治九年,1652年)权贵与考官有隙,因事中之,于是科场之议起。”闹得最凶的就是顺治十四年(1657)的丁酉科场案。此案牵连之广,影响之大,在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也是罕见的。但是真正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场荒诞的科举闹剧中的悲剧性人物——吴兆骞。
首先案发的是北闱(即顺天府)科场案。这次主考是翰林侍读曹本荣,侍讲宋之绳,分校官有大理事左右评事李振邺、张找朴等十四人。参加者五千七百多人,中式名额仅二百零六名,于是一些人便竞相贿赂考官。李振邺进士出生,少年轻狂,为了结交权贵,也为了自己收揽私人,他一下答应了二十五个人的关节。最终的结果是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无一不取,但也有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顺治于十月二十七日下旨:“李振邺、张找朴、蔡元禧、陆贻吉、项绍芬等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徙尚陽堡。”十一月十一日顺治又谕礼部:“今年顺天乡试,发榜之后,物议沸腾,同考官李振邺等贿赂关节,已经审实正法。其余中式各卷,岂皆文理平通,尽无情弊?尔部即将顺天乡试中式举人,速传来京,候朕亲行复试,不许迟延规避。”复试的时间和题目,全部由顺治皇帝钦定。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十七日,在太和门复试,士子们在八旗亲兵的押送下进入考场,由顺治皇帝亲试。二十五日宣布结果,革去苏洪浚等八人的举人,米汉雯等一百八十二名仍准会试。四月二十三日,顺治皇帝在太和门亲审其余各犯,把应处死的二十五人痛加申斥以后,“俱从宽免死,各责四十大板,流徙尚陽堡。”顺治还特意强调:“自今以后,凡考官士子,须当恪遵功令,痛改积习,持廉秉公……如再有犯此等情罪者,必不姑宥。”
无独有偶,过了半年,顺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二十四日,给事中陰应节参奏:“江南士考方犹等弊窦多端……物议沸腾。”由于顺治帝处置“北闱”乡试科场案的怒气未消,听到这个消息,更是火上加油,怒不可遏。立即传旨:“方犹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方犹、钱开宗并同考试官,俱著革职。”并且下令派总督郎廷佐清查此案。
丁酉科江南乡试,正主考是翰林院侍讲方犹,副主考是翰林院检讨钱开宗。放榜以后,虽然得中的多是江南名士,但是中式的举子,不少是贿赂考官而中的。因而两江的上议哗然。落第的士子们群集在贡院前,有人还贴了一副对子:“孔方主试付钱神(指考官方犹和钱开宗),题义先分富与贫(科题取《论语》中“贫而无馅”一词)。”并且将门上“贡院”两个大字的“贡”字中间加了一个“四”,改成“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耳”旁,变成“完”字,“贡院”就变成了“卖完”。其时,士人还刻了一部传奇,叫《万金记》(以“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旁边为“金”),指的就是两位主考官。
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庚戌,顺治帝在中南海瀛台亲试该科江南中式的正副榜举子。和上次亲试情势差不多,每个举人都身带刑具,由护军营的军校持刀监视,戒备森严。二十四日公布皇帝亲试结果,二十四人罚停会试,十四人文理不通,革去举人;只汪溥勋等七十四人准许参加会试。十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在刑部奏折上谕批:方犹、钱开宗俱著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等十八名同考官处绞刑,妻子家奴,籍没入官。方章钺、吴兆骞等八名考生,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www.chuimin.cn)
在这场科场狱案中,吴兆骞交白卷一事最为轰动。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苏吴江人,九岁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少年的吴兆骞性情狂放。据清笔记小说上载,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另一部笔记中还说他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江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旁人为之侧目。史料也说他:“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但是这个“惊才绝艳”的吴兆骞,这次皇帝亲试,他却交了一张白卷。于是众议哗然,有人说他是惊魂未定,所以提笔忘字;也有人说他是恃才傲物,故意卖弄。其实,是吴兆骞看到当时如同刑场的景象,感慨万端,把笔一扔,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的吗?”真是清高得很!于是触怒了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八月,被发配到宁古塔充军(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临行时,京中好友顾贞观、徐乾学、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吴梅村还作了一首长诗《悲歌赠吴季子》送他上路。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吴兆骞写了许多悲愤慷慨的诗歌和感人泪下的书信,后来编成了《归来草堂尺牍》和《秋笳集》。郭麔云在《灵芬馆词话》中称赞他的诗“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
康熙十五年(1676)冬,吴兆骞的好朋友顾贞观(宁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在当朝太傅明珠家里教书,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阙词给他。不料明珠长子纳兰性德看了这两阙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凌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纳兰性德很感动,慨然许诺十年之内,一定帮助吴兆骞归来。
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纳兰性德等人在朝中斡旋,恰巧这时康熙帝派人去祭长白山,吴兆骞写了一篇祭长白山赋,献给康熙皇帝。康熙一阅,文词华美,确实才气过人。因此大学士徐乾学趁机倡议捐钱把其赎回来。徐乾学宫居显赫,又和当朝太傅明珠同是一党,自然一呼百应,闹得朝野名流只恨钱少。
康熙二十年(1681),吴兆骞奉诏赐还。他在塞外度过了二十三年,终于生入雁门关,回到北京后,夜夜梦乡里的情景遽然变成了现实。他在东北生的儿子吴振臣已经十七岁。吴振臣在他写的《宁古塔纪略》中记述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与亲友相聚,执手痛哭,真如再生也。流人复归本土,玉门之关既入,才子之名大振。”吴兆骞获释回来后,京城名流纷纷给他接风洗尘,日日欢宴,在大学士徐乾学和相国冯溥等人的倡议下,众人还纷纷赠以诗文,一时成为盛事。
吴兆骞五十四岁时,在北京病逝。他再也没有回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故土,却留下几卷动人的诗稿和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但迄今为止,雍正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宝座的,是按遗诏之言合法登位,还是暗中篡改遗书而继位的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仍然是一个谜。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归天,隆科多正式宣布“遗诏”胤禛继位,即为雍正帝。但是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雍正继位却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可以说,雍正继位是否合法,仍然是个谜。......
2023-12-06
曹雪芹家族的败落原因,红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为什么于雍正五六年之际被抄呢”,是因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击”,曹家的败落是“横罹逆褐”。一种是“经济原因”,主要认为是在江宁织造任上“亏空”引起抄家而败落。从以上事实来看,康熙对于曹氏家族可算仁至义尽。......
2023-12-06
对于“查嗣庭科场试题案”,历史上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清朝雍正四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嫁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2023-12-06
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享誉海内外。曹雪芹的曾祖父是曹玺。曹是曹荃第四子,曹雪芹之父。他出任江宁织造时,曹雪芹尚未诞生。显然,曹雪芹的祖籍若追溯到北宋时而又比较可靠者,应该是“真定灵寿人”,即今之河北省灵寿县人。但是近来,由“著籍襄平”演变出曹雪芹祖籍“铁岭”的说法。此外曹雪芹祖父曹寅被同门、同僚称为“三韩曹使君子清”,《五庆堂谱》亦称曹寅是“三韩”人。......
2023-12-06
据民间流传,和珅与刘墉结怨有几种说法和原因。和珅虽然不喜欢刘墉,但刘墉对自己如此尊重,又同是皇上的宠臣,此时此刻不能失礼。等两人站起来后,和珅发现,刘墉虽然身上也沾了不少泥污,但他穿的是一件旧皮袍,早已破旧不堪,根本不值几个钱,看来是有准备,又不好明说,只有心中叫苦不迭。第二天,和珅的人马将刘府的五十匹马全部劫回和府。至此,和珅这才醒悟到中了刘墉的以假充真的诡计。......
2023-12-06
但甘肃捐监冒赈案是肆无忌惮地欺骗乾隆皇帝,其名目又是说老天爷不下雨天旱大灾而集体贪赃枉法,谓之惊天大案也不为过。此案主犯贪赃的财物,又被办案大吏大胆侵占,形成惊天的案中案。甘肃捐监冒赈案还是因乾隆四十四年甘肃爆发的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人民起义而暴露的。甘肃捐监粮实行半年,王亶望报称收捐一万九千人,得豆麦八十二万石。乾隆帝处理甘肃捐监冒赈灾案未毕,不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3-12-06
扬州城破之后,有关史可法的下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然而在史可法出生之际,不仅家运不昌,国运更糟。警告史可法“取舍从违,应早审定”,而“南国安危,在此一举”。为了活捉史可法,多铎下令诸军暂缓攻城。史可法怒斥其变节通敌。多铎在屡屡招降失败后,知道史可法殉国之志不可移,于是加紧攻城。一般史家通过对清代的史料加以分析,认为史可法于扬州之役被俘遇害。......
2023-12-06
雍正帝登位后,对一向结党谋位、梁鸯不驯的允禩、允禟等采取迷惑麻痹政策,减少自己的统治离心力。是允禩、允禟等不受迷惑,还是铲除他们本是雍正的已定方针?五月,雍正帝向内外臣工、八旗人等颁布允禩、允禵、允禟等罪状。显然,允禟是被害死的。雍正帝治死允禩、允禟等人,是因为他们在先朝结党谋夺储位,今朝仍然固结不散,变本加厉地企图制造新君的失误而获大位。......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