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清朝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标志》的存在,说明潞安府后院内确有“慈禧太后书房院”。由此可见,当年“慈禧家世极为微贱”的确是不争事实。总之,“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是否真实,所提供的这些证据只是勾画大致的轮廓,还不太完整和精确,甚至留有空白和薄弱之处,有很多的疑点,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2023-12-06
皇太极之继位是否以庶夺嫡?凡此,都涉及到他的出身。弄清皇太极是嫡出抑或庶出,关键在于考察他继位前其生母孟古在努尔哈赤诸妻妾中是否有正室的身份。清太宗皇太极究竟是嫡出还是庶出,由于尚无专门研究,迄今仍是个疑案。《清实录》中,皇太极的生母孟古被称为皇后也即嫡妻,但是《清实录》是皇太极继位后所修,继帝位者追尊生母为皇后乃是惯例,这是母以子贵,不能作为其嫡出的依据。如美国学者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即明确称:“1636年皇太极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并采取许多项汉族制度之后,却追尊生前地位本来是妾的生母为孝慈皇后。”
皇太极之出身关系到他的继位,因此是影响清初政权的重要问题。皇太极是众人推举之汗,如果他是庶出,将表明满族宗法无嫡庶差别,庶出者也可继承汗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皇太极乃是夺多尔衮之储位。按多尔衮是嫡子,如果皇太极是庶出,而且是夺位,那么他的继位将是明显的以庶夺嫡事件。究竟皇太极之继位是否以庶夺嫡?凡此,都涉及到他的出身。弄清皇太极是嫡出抑或庶出,关键在于考察他继位前其生母孟古在努尔哈赤诸妻妾中是否有正室的身份。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妻子,大部分的侧妃和庶妃都是出于政治扩张的需要而娶,按照清太宗时所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下简称《武录》)的说法,努尔哈赤之“后”即正室有四人:最早为佟佳氏,实录称其为“先娶元妃”,生子褚英、代善。在佟佳氏去世后,入继正室者为富察氏,名滚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实录称其“继妃”。叶赫那拉氏,名孟古,称“中宫皇后”,仅生一子皇太极。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武录》称“继立之后”,后来改称“大妃”,生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由于《武录》是皇太极在位时修成的文字,其称孟古为“中室皇后”是否史实,仍难断定。不过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即孟古是在继妃富察氏与最后的大妃阿巴亥之间,以及在她死后,努尔哈赤才又把阿巴亥“接续立为大福晋”,而且又明确说明,孟古是在富察氏之后为“中宫皇后”的,而阿巴亥又是在孟古死后才被继立为“大妃”的,接续的是孟古而不是富察氏入继正室,所述之事有具体的人物、事件缘由、时间,言之凿凿,有一定可信度,这使我们可以沿着这个线索作进一步的考察。
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太祖第十子德格类出生后,富察氏似乎就慢慢从太祖身边消失了。直到天命五年(1620),“妃得罪,死”。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富察氏是在天命五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已经不得宠了,而且似乎还丧失了正妃的地位。《满文老档》有这样一段记载:皇太极在夺取汗位后回忆说自己幼时常把吃穿的东西送给莽古尔泰,因为太祖基本上没有照顾到莽古尔泰的生活,所以莽古尔泰是依靠皇太极而生活的。假如富察氏的大妃位置没有被动摇,那么她的儿子是绝不会有这样的遭遇。关于富察氏死亡的记载,史书上也是有矛盾的。《清史稿》中在《诸王传》和《满文老档》中都记载莽古尔泰御前拔刀一段,皇太极气愤至极说莽古尔泰曾经“弑其母而邀宠”。而按照《清史稿》的记载,富察氏似乎更有可能是获罪赐死的。(www.chuimin.cn)
在富察氏被废之后,继之被扶正的正应是孟古,所以其子皇太极才得父直接“养育”,生活富足,对于幼年的伙伴莽古尔泰也能“每推食食之,解衣衣之”,将衣食给未能得父爱护的莽古尔泰。岳托贝勒幼年的事迹也可说明这一时期孟古正室的身份。据《八旗通志》初集《岳托传》载:岳托,“太祖高皇帝深爱之,抚育宫中”。皇太极也说:岳托乃“我母自幼抚养之弟”,自幼由“皇考太祖、皇妣太后抚养为子”。岳托得努尔哈赤喜爱而被“抚养宫中”,是与努尔哈赤同室生活,抚养他的是皇太极之母,说明当时皇太极之母与努尔哈赤同室而居,也即居于正室。岳托生于1598年,而皇太极之母死于1603年,可知皇太极之母在这五年间及以前一段时间为正室。
孟古取得正室的地位,与其出身门第及本人的姿质有一定的关系。明万历十年(1582),在努尔哈赤与元妃成婚的第五年,他路过孟古的娘家——海西女真叶赫部,该部是海西女真四大部之一。当时孟古的父亲杨吉努慧眼识英,将时年八岁的小女儿孟古许配给太祖,并赠予大量的马匹与甲胃。出于联盟的需要,明万历十六年(1588)秋,杨吉努之子纳林布禄将妹妹送到太祖身边,时年孟古十四岁。《清史稿》记载太祖亲自率领了诸位贝勒大臣去迎接她,并且隆重地迎娶了她。按照孟古的身份和叶赫贝勒曾经的帮助与赏识,她绝不可能是庶妃,但是从继妃富察氏失宠的年份看,她也不可能是正妃,所以孟古是以侧妃的身份嫁给太祖的。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孟古的品性温顺纯良,恪守妇道,不参与外事,殚精竭虑服侍太祖,深得后妃之道。这中间不排除太宗朝对孟古的美化,但就孟古的大家闺秀出身来看,她应该是位品貌俱佳的女子,因而甚得努尔哈赤欢心,被努尔哈赤称作“爱妻”,感情颇笃,以致她死时,太祖爱不能舍,令四个奴脾殉葬,并宰杀牛马各一百以祭祀,并斋戒月余。最为夸张的是,努尔哈赤还将孟古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长达三年,后葬十尼亚满山冈。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迁都辽陽,孟古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
在一夫多妻的大家庭中,众妻的嫡庶之分应有三个因素:一是出身,即母家门第的高低。二是受丈夫的宠爱程度。三是来嫁的先后。孟古嫁努尔哈赤虽在富察氏之后,但其他条件都优于富察氏。所以可以猜测,由于富察氏失宠而被驱出正室后,出身较高而且受宠的孟古得以由侧扶正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清实录》称其为“中宫皇后”也即嫡妻,并非皇太极继位后其母以子贵的追尊之称,而是孟古在努尔哈赤时期的真实身份地位。因此可以认为,努尔哈赤时期的皇太极,凭借的是“子以母贵”,因其生母叶赫那拉氏孟古之嫡妻身份而为嫡子,因而才得以与其他嫡子如代善、莽古尔泰、阿济格等一样被封为旗主,为正白旗主,领正白全旗的牛录属人。从而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起被封为汗之下地位最高的大贝勒。以后他被推举为汗,当然也是以嫡子身份继位,这与满族之重嫡、严嫡庶之分的宗法也是一致的。他的继位,也不存在以庶出而夺嫡的问题。
有关大清王朝之谜的文章
慈禧太后在清朝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标志》的存在,说明潞安府后院内确有“慈禧太后书房院”。由此可见,当年“慈禧家世极为微贱”的确是不争事实。总之,“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是否真实,所提供的这些证据只是勾画大致的轮廓,还不太完整和精确,甚至留有空白和薄弱之处,有很多的疑点,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2023-12-06
赛金花是近现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她集名妓、公使夫人于一身,一生历经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民国建立和日本侵略中国等重要历史时刻,她的年龄、籍贯、经历等等留给后人一个个难解之谜。赛金花生前既已众说纷纭,死后身影更显光怪陆离,以至于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文艺界、新闻界掀起了一股“赛金花热”。不过促成赛金花再次成名的却是庚子事变。......
2023-12-06
洪承畴叛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洪承畴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1641年,清兵围攻锦州时,洪承畴率大军十三万增援,被打得大败,退守松山。她手捧参汤进人囚所,极尽温柔,晓以利害,洪承畴在她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主中原神器、定九州风雨立下功劳。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会在生命垂危之际为女色所动而降清。洪承畴降清的原因,恐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2023-12-06
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个个绝后。一种观点认为,近亲婚配是导致三朝无嗣的主要原因。2005年2月23日《科学发现报》也刊文指出,清朝晚期,同治、光绪、宣统叔侄三代皆无子嗣,致使无法实现父传子位的继承法,最后不得不从旁系宗族中选定皇位继承人。认为光绪帝无嗣不是因为“近亲结婚”,而是因为长期患有遗精病,这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对此,近亲结婚并不能给予很好的解答。......
2023-12-06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至于他为何受到万千的恩宠却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只是推测,至今无定论,成为未解之谜。和珅受乾隆长久宠爱,民间和宫廷有许多传说。其一说是与和珅的长相与身世有关。因此,和珅被乾隆认为是马佳氏再世,开始受到万千的宠爱。在乾隆皇帝这种微妙心理的支配下,和珅平步青云,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权臣。而这几种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也足以反映出人们对和珅骤然得宠的困惑,试图解开和珅发迹之谜。......
2023-12-06
据《柳如是新传》考证,马湘兰、顾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等六人是秦淮妓,陈团圆是吴中妓,柳如是是吴江妓。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柳如是视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风流名妓。由于史料的缺乏,柳如是的家世已难以考证。年仅十四岁的柳如是敏慧伶俐,周道登常将她抱置膝上,教其读书吟诗,引起群妾们的妒忌,加上柳如是待人接物傲气十足,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柳如是作为南明礼部尚书夫人,是其一生中最荣显之时。......
2023-12-06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顺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愿,经玉林力劝,顺治才作罢。以上几则史料表明,顺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间,清帝顺治决意出家,并剃了头发,但出家未遂。由此可断定,顺治死后火化毫无疑问,这也就证明了他未曾出家。......
2023-12-06
相关推荐